时间:2020-01-13 12:03:54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林之辛 - 小 + 大
毛主席的机要秘书谢静宜在她的回忆录里披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列车行进在北国大地,田地里生长着即将成熟的麦子。突然,一位肩上挑担的农妇映入眼帘。她好像是往地里送饭后返回村庄。她一边走,一边用手一把接一把地将麦穗上的麦粒往口袋里装。我惊讶地对主席说;“您看,偷麦子的。”主席忙低声说:“别出声,别出声!”他生怕伤害了那位妇女的自尊心。毛主席一直望着那位妇女的身影消失在窗外,才恍然所失地自言自话道:“看来,农民的粮食还是不够吃啊!不然,她何苦去抓那几把麦粒呢?”那天吃饭时,我注意到主席神色严肃,沉默不语,大概仍在想着那位农妇的事。 那个时候,田地和庄稼都是属于集体的,那个农妇的行为或许会被视为“偷窃集体财物”,可是毛主席是什么反应呢?可能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他不仅没有一丝责备之意,反而流露出深深的同情,甚至还不让人发出声响以免惊动而伤害了那个农妇的自尊心。为什么呢?毛主席从那个农妇的举动所看到的是普通农民的艰难困苦,而且作为这个国家的领导人,他为自己的国民仍然生活困苦而自责,由此陷入沉重的深思之中。这种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其实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情感。毛主席的反应直接发自内心,毫无作秀的可能,让人无法不为他那颗与普通民众紧贴着的心所感动。 文革中,小学教师李庆霖写信给毛主席反映当时某些干部在知青工作中的不正之风,李庆霖的孩子下乡插队多年都未返城,而某些领导干部的孩子却很快返城安排工作了。当时有人指责这封信“里头有刺儿”,大有追究其“反对上山下乡”之意,可毛主席却说“我看了相当好啊,就是要有刺呢!我摆在这里几个月,经常看,看了三遍半”。有报道说,毛主席看这封信读到伤心处,连眼泪都流出来了。毛主席亲笔给李庆霖回信,并写道:“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日理万机的毛主席对底层百姓的一封诉苦信竟如此看重,简直到了牵肠挂肚的地步! 细节虽小,却往往是一个人真实思想与情感的自然反映。毛主席是一个不屑于隐瞒自己政治观点的人,也是一个不掩饰自己情感、敢笑敢骂的性情中人。由于其特殊身份,他的一举一动,喜怒哀乐、爱谁恨谁,喜欢什么、厌恶什么,都毫无掩饰地映在警卫员、服务员等周边许多工作人员的眼里。我们不止一次地从毛主席这些身边人所诉说的亲身回忆中,听到他那些爱憎分明的“小故事”。他看不得穷苦人受难而多次掉泪,也看不得强势的人欺负弱者,对欺压百姓的行为嫉恶如仇,甚至看戏看到法海欺负白娘子也怒不可遏。这种情感渗透到他的一生的每个角落、每个细节。当我们听着这些“小故事”的时候,在我们的脑海里,与他早已为世人所熟悉的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领袖形象相辅相成,还原了一个真实、完整、立体的毛主席。有人把毛主席的这种亲民情感称之为“群众情结”。正是这种情结,成为毛主席人生中最纯朴的底色,是他的生命本色和政治本色的突出表现。 在戚本禹回忆录里,也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1951年8月石景山发电厂的一个书记,写信给毛主席,反映工人工资比较低、物价又上涨,所以工人生活很困难。那信不知什么原因,田家英没交到主席那里,……主席听说工人有信给他就查问,一查果然有,田家英赶紧送去。主席看后很生气,批评田家英说:“你的工作就是向我反映工人、农民的情况,这么重要的反映工人生活困难的信,你压了那么久不送给我看,这是个对工人的感情问题、是立场的问题。工人的疾苦,就是党的大的问题,我们党是干什么的?就是给老百姓解决问题的,怎么能掉以轻心呢?你是不是不想干了?不想干了你就打报告,我再找人……”后来毛主席给那个工厂支部书记写了信,表扬他关心工人,告诉他中央马上想办法解决,而且整个北京市的工人、全国的工人问题,都要解决。后来把工人的工资提高了,我们再下去听反映,无论是支部书记还是工人,都非常满意。 田家英是毛主席十分器重的秘书,可是毛主席对他未及时反映群众疾苦的过失,批评得如此严厉,可见他容不得任何漠视群众疾苦的行为。正是在这严厉的批评声里,我们听到了毛主席对工人农民的出于内心的真挚感情,听到了毛主席一心要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满腔热情和高度责任感。 在已披露的档案材料中,到处可以看到毛主席对群众疾苦的牵挂。例如,1963年12月13日,毛主席看到中央办公厅编印的《群众反映》,反映上海被精简的职工,以及未能升学就业的社会青年和各类无业人员,生活无着、很是困难,立即批示上海市委:“柯老(指柯庆施——引者注)、丕显同志:此件请阅。此事必须解决。一定要使他们设法就业。即使暂时不能就业,也要支出一笔救济费把他们养起来,以待逐渐设法就业。”同时批示:“刘、邓、彭真同志:此是一件大事,值得注意。”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毛主席对干部队伍中的贵族习气和特殊化极为厌恶。1952年6月14日,毛主席读到一份反映中小学生费用负担对于劳动人民家庭和低薪工作人员来说过于沉重以及干部子弟学校的学生待遇优越且按家长职务分等级的情况报告后,立即批示:“周总理:(一)如有可能,应全部接管私立中小学。(二)干部子弟学校,第一步,应划一待遇,不得再分等级;第二步,废除这种贵族学校,与人民子弟合一。请酌办。” 毛主席对医疗服务特殊化现象更是多次严厉批评。1964年6月24日,毛主席在一次谈话中指出:“什么都搞特殊化,看病也搞特殊化,我很不赞成搞什么高级病房、高级病床,老百姓有了病怎么办啊?有那么多的工人、农民,有了病怎么办?”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发出了“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著名的“六二六指示”,其中他直言不讳地批评卫生部:“告诉卫生部,卫生部只给全国人口的15%工作,而这15%中主要还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生,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为城市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读到毛主席对高干看病特殊化的批评,就不能不联想到毛主席对消灭血吸虫病的态度。血吸虫病主要危害田间劳作的农民,这种病也许跟城里人的关系小一些,离养尊处优的官老爷们更远。可毛主席一旦了解了农民受害的情况,就把这件事视为天大的大事,马上用最大的精力、最大的决心,动用全国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倾注全力抓这件事,抓住不放、一抓到底。仅几年的时间,就创造了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上第一次战胜血吸虫病的奇迹。当他看到某县首先消灭了血吸虫病的消息后,激动得一夜未睡,一直在踱步浮想,不觉已是旭日临窗,于是以诗言志,一挥写成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送瘟神》。这正是毛主席与广大劳动人民血肉相连的感情的真挚流露。 在考虑政策的倾向性时,毛主席讲过这么一段话:“不要怕得罪人。这样做得罪了一批人,可是老百姓高兴。这批人不高兴让他们不高兴好了。做什么事总要得罪人,看得罪的是些什么人、高兴的是什么人,老百姓高兴就行。”这几句再朴实不过的大白话,极其深刻与鲜明地反映出毛主席内心的价值取向,使我们反复细读后仍然感慨万分。 毛主席在谈及革命接班人五项条件时,特别强调:“必须要为大多数人民谋利益,为中国人民大多数谋利益,为世界人民大多数人谋利益,这是目的。到底为谁服务,这是主要的,这一条学好了什么都能办。”这就是毛主席价值观的核心。这个思想贯穿于毛主席的整个革命生涯,体现在他的所有重要著作中。他说:“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他还特别以对群众的态度作为区分共产党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根本标准:“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他多次告诫党的高级干部:“对劳动人民只能说服,不能压服,不能使用权力,用权力就是压服。有人这样做,好像很‘左’,其实很右,是国民党作风。”出于“人民至上”的价值观,毛主席从来都反对以任何名义整群众,也反对拿着鞭子赶着百姓去革命,而是主张通过说服教育来启发群众的觉悟,而由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人民万岁”,毛主席在多个场合喊出这个震撼人心的呼声。这绝不是个应景的口号,而是毛主席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是他“人民至上”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让我们从中更深刻地认识毛主席、懂得毛主席,感受伟人的赤子情怀。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下一篇:都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