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怀念毛主席 > 徐州纪念毛主席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怀念毛主席 > 徐州纪念毛主席 > 文章

徐州的山水永远闪耀着毛主席时代的光辉

时间:2018-08-16 19:37:38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 - 小 + 大

徐州的山水永远闪耀着毛主席时代的光辉
 
史   
 
   
    徐州地,何许地也?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地区中心城市。徐州人,何许人也?古代的陈胜、吴广、刘邦、项羽从这里杀出,近代的淮海大战、台儿庄大战在这里打响,四千年历史的龙争虎斗风云际会之所,两汉文化孕育发祥之地,五省通衢之要冲。
    徐州城内外大大小小有三百多个山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一直到五十年前,还都保留着童山的面貌。一座座大约百米左右高、馒头状的青石山上,只长些荆棘、野草、山枣之类,连光秃秃的石头都遮盖不住。直到如今,人们还可以从离市区较远尚未绿化的山头上领略到当年的那种原始风貌,就是那种让人看了如同到了戈壁滩,让人心头发凉、发荒、戚戚惨惨的样子。被誉为孕育了华夏文明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曾在一百三十多年前的数百年间从这里流过,每每流到这里,总是脾气大发,横冲直撞,留下了无穷的祸害。
    据史志记载资料的统计,自秦汉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的两千年间,徐州一带就发水涝灾害445次之多,仅清朝的268年间就有203次。而清朝在1855年黄河改道前的211年间,黄河在这里决口、漫溢、泛滥成灾47次。黄河改道后至民国时的93年间,还发水灾70次。就在那位乾隆皇帝在位的60年间,徐州一带黄河决口9次、洪涝灾害45次。史志这样记载着黄河决口泛滥的情形:“洪水悉从决口奔泻而出,房屋田亩皆在巨浸”;“积深三至五、六尺不等”;“人畜多被淹死”;“灾民流离失所,四散逃荒”;“决口塞而复决,数年不堵”;“灾害连年,水旱频仍,饿殍遍野,十室九空”;“市井街巷多弃尸”;“倒毙之尸半被饥民割肉而食”;“不胜悲骇,惨不忍睹”------此类记载,连篇累牍,塞满史籍。这些年,徐州市区建设高楼大厦,需要加深地基工程,许多次在地下发现一层又一层的被历史上的洪水淹没的城廓、街巷、房屋,即所谓“城下城”,再现了那个年代“黄河万里祸彭城”的历史。
    宋代著名的大文学家苏轼曾在徐州任知府仅一年又十一个月,也碰上了一次黄河大决口。他带领百姓抗洪两个多月方得脱险后,写道:“岁寒霜重水归壑,但见瓦屋留沙痕;入城相对如梦寐,我亦仅免为鱼鼋。”但是,紧接着“水落旱已成”,“千里禾麻一半空”,“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又是抗涝,又是抗旱,可也真让这位大文豪领略了徐州自然条件的凶险,只有借酒浇愁了:“醉中走上黄茅岗,满岗乱石如群羊,岗头醉倒石作床,仰望白云天茫茫。”从苏轼充满无奈的诗句中,我们也可窥得当年徐州山水面貌之一斑。
    一直到二十世纪的上半叶,即五十多年前,徐州的山还是光秃秃的童山,徐州的水还是桀骜不驯的祸水,徐州的地则是旱时黄沙飞扬的茅草荒、涝时汪洋无际的沼泽国,历史上的那些惨象还是三年两头的频频发生,一片亘古不变的蛮荒时代的景象。亚热带温暖适宜的气候、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周围广阔富饶的平原等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并没有使徐州得到什么恩惠。每每提起徐州,留给世人印象的是四千年中三百余次战争换来的兵家必争战略要地的名声。站在这片悲惨壮烈的土地上,能让人感受到的,只是人类进化水平之低而无法抵御大自然肆虐挑战的无奈窘境。活脱脱千真万确的穷山恶水一个!
       
    徐州历史上真正具有进步意义的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是在五十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历史用它的擎天巨笔在徐州大地上镌刻了这一页页的变化。
    历史这样记载着:
    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九日,毛主席在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推翻了旧中国、翻身做了主人、掌握了自己命运后的三年后,莅临徐州。他登上了云龙山,向着徐州的山河发出了“要发动群众上山栽树,一定要改变徐州童山的面貌”的号召。他说,“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穷山可以变成富山,恶水可以变成好水。”他老人家后来又亲自找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商量,从选择适宜树种,到确定栽种方法,一一地具体研究、安排落实。
    徐州山头的大规模绿化实际上是从一九五五年农业集体化以后正式开始的。这是因为山头上的荒坡地在集体化之后已经归集体所有,方便了统一规划和治理。以后,在毛主席号召的鼓舞下,市委、市政府每年组织机关、学校、部队、工矿企业、街道和农村的干部群众上山植树造林,不断地掀起一个又一个的高潮。笔者曾听一位五十年代在市运输公司做工会工作的老同志介绍当时的情况:他们人人参与、轮流上山,一边做好本职工作,一边搞好植树造林。那时运输公司的职工实际上大部分是拉板车的搬运工,大都是天不亮就或步行、或骑自行车到山上,一气栽它个三五棵至十来棵,干它个两三个小时,然后再回单位开始一天的工作。徐州山头的特点是石灰岩的大青石,既少缝隙又缺土;在山上挖坑,就是在石头板上用铁钎一点一点地凿出个坑,有的还要打眼放炮,然后再背上土来,还要拎上水来,把树苗栽上去。有的也是栽了死,死了再栽。运输公司负责泰山的绿化,仅西面那一坡,他们就栽了两三个月。那时人们上山栽树,都是自带干粮,也没有什么补助费,就是靠的毛主席那一句号召,就是靠的推翻三座大山以后翻身做主人焕发出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就是靠的彻底改变徐州一穷二白面貌的决心,就是靠的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苦干实干,象愚公移山一样,一天天,一棵棵,硬是在这几十万亩的青石头山上,按照大约每亩500棵的密度,均匀的栽上了清一色的适宜生长的侧柏。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市区内大大小小七十二个山头上的绿化,经过十多年年复一年锲而不舍的努力,到一九六六年时就基本上完成了。文革开始后的几年中,就主要是做些查缺补漏的扫尾工作。在整个山体之上,从山坡、山坳、石缝、石板,一直到山巅,几乎看不到任何空白之处,一棵棵错落有致、密度均匀的侧柏茁壮生长。这每一棵树下,都洒满了徐州人民的汗水,这每一棵树都是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证明!你不能不为徐州人民改造山河的壮举而感到震撼!
 
    在一九五一年至一九六五年的十五年间,毛主席于日理万机之中,来徐州视察和调查研究达七次之多,对徐州的经济建设包括农业、水利、煤炭、钢铁、电业、轻工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建设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指示,给徐州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给了徐州人民以巨大的鼓舞力量。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中共徐州地委和徐州市委做出建设云龙湖水库的决定。十万军民经过三年的苦战,几乎全靠手掘、肩挑、人扛,筑起八里长的八一大堤,托起一湖碧水,面积比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杭州西湖还要大,不仅免除了市区遭受上游洪涝的威胁,而且使徐州成了在中心地带拥有湖泊的全国少有的大城市,彻底改善了市区的生态气候,成为徐州彻底改变山水面貌的主要基础工程之一。
    在建国后的三十来年间,徐州人民铭记毛主席的教诲,大力兴修水利,开挖大小河道1万余公里,修建干支河堤2000余公里,新建中小型水库89座,发展机电排灌动力75万马力,凿打机井4万余眼,形成了以骨干河道为网络,以梯级河网和机井电站为基础的防洪排涝灌溉体系。对运河改道和徐洪河的开挖使得在八十年代初把长江水引到了徐州。在七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大力平整土地,兴修畦田梯田,使得各项水利设施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农村广大地区的地貌基本都是那个时期的建设中形成的。至此,徐州的抗涝抗旱能力提高到了一个空前强大的水平,彻底摆脱了旧中国那种旱涝频繁的严重威胁。
    由于水利化的实现而带来的生态环境条件的根本改善,以及建国后几十年的奋斗而基本实现的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农药的普遍使用和良种的普遍改良和推广,更由于化肥使用量的迅速提高(据资料显示,全国一九八零年的化肥生产量比一九六五年提高了七倍,以后二十年徐州市的化肥实际使用量又提高了二至三倍),一九七六年徐州的粮食总产量就达到230万吨,比一九六五年翻了一番;一九八二年突破300万吨,一九八四年突破400万吨;在三十来年艰苦奋斗积蓄的潜力发挥之后,近二十年的产量就一直徘徊在这个水平上下。正是由于有了这400万吨粮食,徐州人民才告别了世世代代的饥饿和贫困而实现了温饱;正是有了这400万吨粮食,才得以大面积种植果树、发展养殖,既改善了城乡人民生活,又为轻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正是由于有了这400万吨粮食,农民才能从千百年被捆绑在的土地上解放出来,走向城镇,走向全国,为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提供了丰富廉价的劳动力,才使得各行各业和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事实和道理,结果和原因,不就是如此的简单和明了吗?
    今天,当你站在徐州群山之巅,极目彭城内外,在蓝天碧水之间,远望那郁郁葱葱连绵起伏的山头,如同一道绿色屏障,与栉次鳞比的摩天大楼相映而成壮丽的巨幅画卷,护卫着这座中外闻名的历史古城;当你置身于山林之中,迎着扑面而来沁人肺腑的侧柏散发出的幽香,呼吸着湿润清新的空气,享受着这天然氧吧的呵护;当你在微风徐徐中泛舟于碧波涟漪的云龙湖上,与水中嬉游的鱼群相逐,尽享这湖光山色之乐;当你驱车穿行于郊县平原的林荫大道,远眺那一望无际黄金铺地般的麦田或稻田,置身于藕香蟹肥的鱼米之乡;当你踏进连绵数十万亩、纵横百里的果海,饱啖那香甜的红富士苹果和酥脆的山梨;当你站在运河大桥上,注目迎送南来北往如水上长龙般的轮船与疾驰而过的快艇;当你从徐州站登上每天发往全国各地的火车出行于天南海北,而于数天之后甚至当天又乘快捷的航班返回降落于徐州机场;当你在大江南北的工地上常常可以看到徐工牌的各种工程机械在隆隆作业,你怎么能够想到,这就是五十年前还是旱涝相继、战火频繁、曾被称为“穷山恶水”、“洪水走廊”的近乎蛮荒之地的徐州!
 
    几十年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四千年历史的古城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这巨变开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以前和其后,徐州地区的人口和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并没有什么显著变化,旧中国给它留下来的是一穷二白的底子,是近乎原始状态的传统农业。工业也就仅仅只有“二个半烟囱”。在旧中国以至建国初,徐州一带农村的粮食亩产能有一百来斤也就很不错了;而现在,仅全市小麦平均亩产早就超过了七百斤。只不过是短短三十来年的艰苦奋斗,就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了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良种化、园林化,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并在这个基础上,同时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徐州的煤炭、电力、建材、机械、化工、食品等工业早就已具规模,不仅在全省,就是在全国都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包括农业水利化以及能源、交通基本建设等在内的各个领域的成就,哪一项不是一笔又一笔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徐州的穷山恶水变成了人民休养生息的绿山福水;兵家必争之地变成了工农业经济发达的大都会。 
    徐州的巨变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孤立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反动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以主人翁的豪迈气概,在物质条件十分菲薄的情况下,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血汗,创造的人间奇迹!是和全中国同步发展的一个缩影!是劳动人民气壮山河、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转化而成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结晶!
如果不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追求,如果不是集体主义精神大发扬,在物质生活条件并不宽裕富足、又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几十万人能在十来年的时间里自觉、自愿、自动地坚持上山栽树,使几十万亩荒山得到壮美的绿化?如果不是对于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传统、旧观念的一次又一次的批判和斗争,人们的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能够得到如此的树立和发扬?
    在一个充满了压迫剥削、迷信文盲、战争掠夺、腐败奢侈、挥霍浪费的社会里,可以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取得今日徐州这样的现代化成果吗?有些人对徐州在毛主席时代的巨大成就不以为然,甚至百般攻击,那么,徐州周围尚未绿化的山头还多得很,现在的机械化施工和运输条件不知比那时好了多少倍,市区人口也增加了几倍,二十多年过去了,哪个山头被绿化了?在眼下,不花钱财就动员人们上山在石头缝子里栽树简直是天方夜谭!
铁一般的事实表明了,徐州山水的巨变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硕果!是共产主义思想的硕果!是毛主席时代的硕果!这是世世代代人民都享用不尽的遗产。现在和以后,不管徐州在全国赢得了多少的声誉和称号,不管徐州有了多少发展,它所依靠的都是这笔社会主义精神和物质的巨大遗产。如果忽视了、忘记了、否定了我们今天生活的一切都离不开这笔遗产的厚赐,那就是彻头彻尾的背叛!
    徐州的山水将永远闪耀着毛主席时代的光辉!

                                                二零零一年四月八日于彭城
 
作者后记:
 
此文写于新世纪来临的第一个春天,即2001年4月8日。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
因为锻炼的习惯,每天在徐州或登山或游泳、亲身感受着山水巨变的赐福之时,每每感叹社会主义建设的遗产,使我等后辈、子孙后代享受无穷。
在登山游泳之时,我常向一些山友、泳友问及他们是否知道徐州如此山清水秀的来历。令我料不到的是,青年人中没有一个知道的。中年人中也很少有人知道。老年人中,有的似乎知道,但又不愿详说,一派不屑回忆之态;当然,也有更多的则是动情地回忆起当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战天斗地、用汗水谱写出这山清水秀新面貌的难忘壮举。
我很感慨。生于斯,长于斯,享用于斯的人们怎么能够不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眼前一切的来历呢?怪不得,社会主义的遗产在被人们享受的同时,也被糟蹋着、浪费着、挥霍着,直至被一卖了之,竟没有多少人公开表示痛心和反对。神经麻痹的原因,在于历史记忆的脊髓被人切断了!
那么,徐州的媒体在干什么呢?充斥人们视听的是荒诞怪奇、明星绯闻、大款发财、壮阳广告、美容神药、股票足球,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高扬的“主旋律” ,正在企图把人们驯化为只知道享受、消费、生产的机器人。
许多年来,徐州的媒体开足马力一波又一波地大吹什么“汉文化”,那么,刘邦的“汉文化”使他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了吗?没有!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和近代的殖民主义、资产阶级文化使徐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了吗?没有!使徐州发生了翻天覆地巨变的是以毛主席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的共产主义文化!
综上所述,徐州的农业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还是在毛主席时代完成的,主要靠着这些成就,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达到400来万吨,已经徘徊了十几年了,据说近年还有下降。徐州的煤炭产量也已在2000多万吨徘徊了20来年了。徐州社会的文盲扫除率也和全国一样在20年前达到了90%左右。如果没有这些基本成就,徐州靠什么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电力、建材、工程机械、粮食、水果基地?如果没有这些成就,徐州靠什么解决人民的温饱?靠什么盖那么多的高楼?靠什么修了那么多的高速公路?靠什么冒出那么多的汽车?靠什么输出那么多的劳动力到全国各地为内资外资创造剩余价值?全国各地的历史变迁和徐州大同小异。更为重要的是,毛主席时代的成就是属于全体劳动人民的。
值此毛主席主席诞辰110周年之际,我将两年前写的这篇习作发表出来,以作纪念。并借此机会,向所有关心徐州建设和管理及规划的同志们和网友们建议:从现在、从身边、从手头做起,并团结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做起,进行认真的、刻苦的、全面的、详细的调查研究,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从旧中国的徐州到新中国的徐州,从毛主席时代到改革开放时代,把自己所在单位、系统、地区历史的发展变化,从一般到具体,从综合到典型,用确凿的不容置疑的事实和数据,把历史的真相清清楚楚地揭示出来,把历史变化的规律深刻地总结出来。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的愚公移山的伟大工程。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只有让人民了解历史的真相和发展规律,他们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为历史的主人。
 
                 2003年12月24日
 
 
 
【孟宪达的话】这是我的一位朋友数年前写的一篇有关徐州的文章,原文较长,我把原文进行了一些删改。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呼唤“大救星”!

下一篇:现在才懂这句话:“爹亲娘亲 不如毛主席亲"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