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21 08:27:18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王建玲 - 小 + 大
散花洲——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祖国刚解放,在黄冈军分区任指导员的父亲,接到一纸调令,前往湖北省公安厅另有特殊任务,军分区只去他一人。去后才知道是押送一批国民党政治犯前往一个叫散花洲的地方,开辟一个国营农场。 散花洲位于长江北岸,南岸是黄石市,之前的行政区域隶属湖北省浠水县。 开辟农场,谈何容易。上级要求把犯人分为几个大队,一队几百号人,然后干部根据文化程度、能力配备到各大队,由大队长全面负责,大队委只有几个人,各负其责。这意味着不到十个人的干部,要看着几百号人的队伍,任务极其艰巨!我的父亲分配到二大队当大队长。由于任务特殊,省委很重视,一切经费由上面拨款,再加上犯人非常自觉地劳动,很快农场雏形逐渐明朗。与此同时,我的妈妈含泪放弃了医院培养她妇产科医生的工作,以家属的名义来到父亲身边。 母亲与父亲团聚不久,也参加了工作,他们像两棵并肩的大树,沐浴着祖国解放洒下的阳光,蓬勃向上,愉快的成长,同时回馈大地一片冬暖与夏凉。 经过了十年的寒来暑往,一个风景如画、四处瓜果飘香、街道整齐划一、花园鲜花盛开、现代化的农场拔地而起!还被送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小香港。期间孩子们也相继出生,母亲和孩子们给父亲的工作与生活,増添了无限的动力和无穷的乐趣! 农场像个小社会,有食堂、学校、幼儿园、医院、商店、蔬菜基地、畜牧场、酱园、粉丝场、鱼业队、花果山、基建队、调运队,汽车与轮船、码头和驳船等应有尽有。 我经常和小伙伴们绕着葡萄架下嬉戏玩耍,爬上樱桃树的枝头上放声高歌!操场上搬着小板凳看露天电影、长江边穿着背心小裤衩游泳。在鸟语花香、蛙鸣蝉叫、美丽的花园农场,幸福快乐地渡过了我的童年与少女时期! 六十年代中期,父亲调到学校任校长。在他任职期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自然地成了所谓的走资派,被不定期地揪斗,所受的委屈与苦难我不愿提起。 随着散花洲农场彻底对外开放,场门口不再有嗬枪实弹的士兵站岗、也不是所有进出的车辆必须下车、关押犯人的牢房也一并拆除,也就不称其为劳改农场。由于建设得非常好,一江之隔的黄石市,曾向省里多次要求划归黄石,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它终于被划拨给了黄石市。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1962年,从武汉来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办夜校、演画剧、打蓝球。各种体育比赛誉满全黄石!每次打比赛都是捧着冠军的奖杯满载而归!机关大院内外的孩子们都是清一色的武汉话,挺有意思的。 1964年,政府为了解决年轻人的就业,让接收了一批来自铁山、下陆没有工作的社会青年,他们也有一个名字,叫社会青年。再次为政府排忧,对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革中将取自民间传说天女散花,带有情感色彩的散花洲农场改为江北农场。 1968年,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全国成千上万的知青奔赴广阔的农村, 1970年农场也接收了大批知青。与农村不同的是:每天只上8个小时班,每月18元钱工资,不自己做饭,在食堂买饭吃,星期天休息一天。下放农场的知青是黄石六中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大都是煤炭局的职工子弟,大部分学生是母亲没有工作的多子女家庭,生活非常困难,他们很小就在采石场捶石头,为家庭分忧,可说是很少吃到瓜果。来到农场,让他们大开眼界:红通通的番茄挂满了枝头,一望无际的瓜田,在阳光下,瓜蔓中时隐时现、金黄的小香瓜与绿色条纹的大西瓜。各种时令蔬菜,目不接睱,应有尽有,虽说是下放,比他们在家里的日子还过得好! 1972年,我高中毕业,下放还在继续中,我所在的学校,黄石二中的同学们,全部下放到大冶还地桥农村。农场党委决定将孩子们接回来,这不是开后门,当时中央有文件。我读完了高中,下放到父亲年轻时曾经开垦过的二分场四小队。 四小队小队长是曾经的劳改就业职工子弟,看上去老实、本份,平时很少说话,一副很严肃的样子,据说种蔬菜,还是有一套办法的。 我是一个凡事喜欢追求完美的人。要么不做,要做一定做好。有一天,我分工为瓜秧鋤草,鋤了大片的地,就剩最后的瓜秧周围的一点草,完了可以下班。我小心翼翼的鋤着,只剩最后一根草,但是它紧挨着瓜秧,且瓜秧比草小很多,这时如果用手拔,也许可以拔掉,但是很有可能连瓜秧一起拔掉。我急得满头大汗,只好还是一点点的鋤,突然刺啦一响,终于鋤掉了这根头疼的草。在高兴得还没回过神来,突然发现和这根草一起牺牲的,还有那根我费尽全力保护的瓜秧! 正在心疼瓜秧时,小队长走了过来,他每当快收工时要检查作业,他一眼就看到我鋤死的瓜秧。一顿训斥后,还不罢休,召集包括知青在内,所有职工开我的斗争会!中午12点了,也不收工吃饭。我平日里白皙的脸庞,在烈日下晒得通红,我没有一声辩解,因为事实上也鋤断了瓜秧。也不想听他一遍又一遍的喝斥,因为我觉得他批评得超出了范围!就这样,拿我当典型,现场会在烈日下持续了一两个小时。 星期天休息回到家后,将此事讲了一下,同学和家人提醒我,他是在报复我父亲!我震惊,父亲是为了党的工作,年纪轻轻放弃了优越的机关工作,来到这荒凉的野外开垦,曾身体力行的与洪水博斗,为抢救国家财产,被洪水中的锈丁子穿透了脚板,血流不止,是抬着送回家的。也曾为了破案,挎着上满子弹的枪深夜追击罪犯不畏艰险、舍身忘死。 他的工作不是常人理解的。他掌管着庞大的犯人队伍,容不得有时间,即使有时间也从来不会想过和别人因私产生矛盾。虽然说我的爸爸并没有因任何事与小队长的父亲有直接的交集。但作为他们那一类人,可说最少是两代人的压抑,是很长久的。就这么不凑巧的被撞在枪口上了。该我倒霉,让他狠狠的报复了一把。 回队后,我仔细观察其它知青是怎么鋤草的。终于知道了,她们为什么做起来如此轻松,又快又不伤瓜秧。原来是她们鋤草时,用平耙向前耙一片土,将后面的草盖上 ,后面的草也不用鋤了。然后以此类推,瓜秧旁的草也盖上,不用鋤了。很快她们可以做得又快又好。从表面看很完美!也不会有人会怀疑你是偷工减料。至于西瓜将来长啥样儿,跟她没有关系。 虽然知道了这些偷懒的技巧,但我还是没有向她们学。我觉得一个人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有责任心,即使没有人看到,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我整整下放了三年,期间,在酷暑下挑猪粪,在严寒中筑堤,晨露里摘茄子,暮霞中出菜,洪水中挡浪,深夜里运土。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渡过了人生短暂的,也是最美好的青春。 2019.7.13 作者“黄石二中”72届高中生 【人民之声编者按】知青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毛主席在文革中的战略布署。很多知青离开农村后,每每回忆起这段岁月,心情都是激动溢于言表,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太锻炼人了”,有微词的不是太多。本连载选自一本名叫《知青岁月》的书。通观此书所收之文,绝大多数可套用流行词是“充满正能量”。本网从即日起择此书之文进行连载。但令人大跌眼镜地却是顾问写的序言,犹如一个怨妇一样处处“滴满伤心泪”。现将序言全录如下,以供参考。 我们也是历史(代序) 胡燕怀 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大多不堪回首,当年在社会底层经受的那些磨难、挣扎、痛苦和绝望,至今想起来还让人痛彻心肺。没有谁愿意选择苦难,因此人到晚年总是避免再去回想那些苦难的岁月。但是那些曾经的岁月总是在不经意间重又回到了你的眼前,就如同我眼前的这本《知青岁月》。知青岁月留给我们的是刻骨铭心融入骨髓的记忆,它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生,从精神到肉体。 我们这代人,是共和国一段不能抹煞的历史。 那是一段无法言说的历史。青春年少时的无知懵懂,被政治的狂热煽动得忘乎所以迷失了理智,我们听信了太多的美丽谎言。等到我们来到农村才恍然梦醒,仿佛是被人利用的弃儿。极“左”的年代结束了,我们醒过来了,那些崇高的“革命”理想成为了海市蜃楼。 那是一段需要反思的历史。几千万知青上山下乡,并没有给农村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无非是学会了最简单原始的农业劳动。“三农”问题和城乡差别,奢望几千万知青下乡去承受这不可能承受的历史之重!在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我们后来知道的真相是:当年无法解决这几千万人的升学和就业,需要我们这整整一代人为此而作出牺牲。于是我们成了最倒霉的一代人:大饥荒我们赶上了,“文革”我们赶上了,下乡我们赶上了,后来的下岗也让我们赶上了。若干年后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城市时,那里已经没有了我们的位置。我们没有青春,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干着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收入,社会的每条上升通道都在我们面前关闭,我们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或许我们可以举出几个知青中的成功者来为上山下乡正名,但那些幸运儿在数以千万计的知青群体里毕竟凤毛麟角,没有代表性。反过来被上山下乡埋没和扼杀的人才又该有多少?在正常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人生原本就不该这样。 那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不能忘却是因为它给了我们太多的改变。我们能吃苦,耐劳,面对挫折和磨难有坚韧超凡的承受力;我们努力上进,做事认真、锲而不舍,有责任感,也有担当;我们忧国忧民,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面对比我们更不幸的人,我们愿意倾尽全力帮助,“穷”不仅独善其身,“穷”还要兼济天下。……我们所有的优秀品质都源于那段苦难。不仅仅是精神层面,还有我们的肉体。在农村摸爬滚打那么多年,谁的身上至今没有留下繁重的体力劳动带来的创伤,长期的艰苦生活所带来的疾病困扰?那时我们都太想证明自己了,尤其是出身不好的所谓“黑五类”子女们。不能忘却,还因为苦难的生活也并非都是苦难。知青战友们的相扶相帮,患难中的情谊,生活中的笑话、趣闻轶事,善良的乡村父老对知青们的体恤和关怀,难得的一次口腹之欢,甚至一次阿Q式的苦中作乐,都成了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唯其是苦难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所以才弥足珍贵,让我们没齿难忘。《知青岁月》里就记载了很多这样的往事。几十年过去了,当它的作者们以轻松的笔调在写到那些往事的时候仍然如数家珍,历历在目,可见那段岁月在他们心中留下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苦难,它铸就了我们这代人天赋异禀的优秀基因。黄石知青文学社真是做了件好事,《知青岁月》是值得收藏并传之后世的。 |
责任编辑: |
下一篇:追忆曾医师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