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友情-同志亲-知青岁月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友情-同志亲-知青岁月 > 文章

【知青岁月】(连载28)创办养老院的知青

时间:2020-08-20 09:49:15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龚景明 - 小 + 大

创办养老院的知青


人间最美四月天,世间大爱敬老心!
在这温馨的日子里,在这疫情尚未解除的时刻,我们黄石知青协会会长陈宇奎,秘书长吴国正,记者林玲一行四人怀着敬老的心情,采访了黄石聚公益协会,缘福聚养老院。
这是一幢坐西朝东的四层楼建筑,居住着近九十名退休老人。
两位院长袁小梅,周建红都是曾经的知青,在企业下岗后创业。
养老院初创于2008年,地址在黄思湾的一个山脚下,地属黄思湾园林场,周建红院长就是黄石四中74届下放到园林队的知青。
他们俩人下岗后,凭着一腔热血,凭着为社会,为老人服务的赤诚之心,开辟出了这一片新天地!
创业之初,该院十分艰难,最初只有三名老人,工作人员连他俩在内,也只五人,场地,房屋破旧不堪,他们一起自已动手修缮,又因业务是两眼一抹黑,他们不怕困难,亲自动手,整理场地,垒起挡土墙,大大改善了工作环境条件,为了节约,并改善老人生活,他们还养花,种菜,养鸡养鸭,才发展到了今天有护工,食堂后勤人员20人的初具规模养老院!
他们虽不懂业务,但勤于摸索,从干中学习,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对待老年痴呆者,对于中风病患者,都像亲人一样护理,使老人及家属分满意。袁小梅院长,更是不厌其烦地为一个九十岁高龄的患者,擦洗身子,不顾身体溃烂发出难闻臭味,天天如此,终于感动了老人的家属。另有一个冶钢退休的左爹爹不幸摔断了腿,伤断骨头,他亲自上山挖药,熬药,喂药,像对待自已父亲一样侍奉,而周建红院长,更是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心态,天天为不能生活自理的老年痴呆者梳头,洗脚,喂药!
原有一位重病老人,来时是背着进院的,经过他们的精心护理,终于能够自已走出养老院!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他们的名声传播远方,肖铺西郊有一中年妇女,是坐轮椅来的,眼睛快要失明,找遍了黄石,都不满意,最后寻到这里后落居。对于家庭变故,生活经济困难的老者,他们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也收留他们,其中有一病重老人,儿子判刑,无生活来源,他们也不嫌弃,还请来医生,为老人看病,体检!经二个多月的治疗,病情好转,终于可以柱着拐杖,走回家了,走时,欠下养老院一万五千元医药费,护理费。
仁者之心,大爱无疆。他们每周召集员工开一个例会,教育员工要明白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叫员工要尽职,尽力,尽责地为老人搞好护理工作,要文明规范,态度和蔼,礼貌对待老人,积极化解老人及家属语言冲突,消除隔核,给老人带来社会温暖,人间温馨!袁院长还对生病老人总结出了经验:要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他终于从一个外行,成为了一个敬老护老的行家!
他们每天要查每层楼,每个房间的卫生情况,询问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思想情绪的变化,做好深入细致的管理工作,他们终于成为一个养老企业模范标杆!
缘福居养老院两位院长,这种大爱行为,不仅仅解决了一些家庭的后顾之忧,化解了家庭矛盾,同时也为社会,为国家奉献了自已的绵薄之力!同时也为知青下岗创业,开创了一条成功之道路。




【人民之声编者按】知青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毛主席在文革中的战略布署。很多知青离开农村后,每每回忆起这段岁月,心情都是激动溢于言表,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太锻炼人了”,有微词的不是太多。本连载选自一本名叫《知青岁月》的书。通观此书所收之文,绝大多数可套用流行词是“充满正能量”。本网从即日起择此书之文进行连载。但令人大跌眼镜地却是顾问写的序言,犹如一个怨妇一样处处“滴满伤心泪”。现将序言全录如下,以供参考。

我们也是历史(代序)

胡燕怀

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大多不堪回首,当年在社会底层经受的那些磨难、挣扎、痛苦和绝望,至今想起来还让人痛彻心肺。没有谁愿意选择苦难,因此人到晚年总是避免再去回想那些苦难的岁月。但是那些曾经的岁月总是在不经意间重又回到了你的眼前,就如同我眼前的这本《知青岁月》。知青岁月留给我们的是刻骨铭心融入骨髓的记忆,它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生,从精神到肉体。
我们这代人,是共和国一段不能抹煞的历史。
那是一段无法言说的历史。青春年少时的无知懵懂,被政治的狂热煽动得忘乎所以迷失了理智,我们听信了太多的美丽谎言。等到我们来到农村才恍然梦醒,仿佛是被人利用的弃儿。极“左”的年代结束了,我们醒过来了,那些崇高的“革命”理想成为了海市蜃楼。
那是一段需要反思的历史。几千万知青上山下乡,并没有给农村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无非是学会了最简单原始的农业劳动。“三农”问题和城乡差别,奢望几千万知青下乡去承受这不可能承受的历史之重!在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我们后来知道的真相是:当年无法解决这几千万人的升学和就业,需要我们这整整一代人为此而作出牺牲。于是我们成了最倒霉的一代人:大饥荒我们赶上了,“文革”我们赶上了,下乡我们赶上了,后来的下岗也让我们赶上了。若干年后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城市时,那里已经没有了我们的位置。我们没有青春,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干着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收入,社会的每条上升通道都在我们面前关闭,我们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或许我们可以举出几个知青中的成功者来为上山下乡正名,但那些幸运儿在数以千万计的知青群体里毕竟凤毛麟角,没有代表性。反过来被上山下乡埋没和扼杀的人才又该有多少?在正常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人生原本就不该这样。
那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不能忘却是因为它给了我们太多的改变。我们能吃苦,耐劳,面对挫折和磨难有坚韧超凡的承受力;我们努力上进,做事认真、锲而不舍,有责任感,也有担当;我们忧国忧民,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面对比我们更不幸的人,我们愿意倾尽全力帮助,“穷”不仅独善其身,“穷”还要兼济天下。……我们所有的优秀品质都源于那段苦难。不仅仅是精神层面,还有我们的肉体。在农村摸爬滚打那么多年,谁的身上至今没有留下繁重的体力劳动带来的创伤,长期的艰苦生活所带来的疾病困扰?那时我们都太想证明自己了,尤其是出身不好的所谓“黑五类”子女们。不能忘却,还因为苦难的生活也并非都是苦难。知青战友们的相扶相帮,患难中的情谊,生活中的笑话、趣闻轶事,善良的乡村父老对知青们的体恤和关怀,难得的一次口腹之欢,甚至一次阿Q式的苦中作乐,都成了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唯其是苦难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所以才弥足珍贵,让我们没齿难忘。《知青岁月》里就记载了很多这样的往事。几十年过去了,当它的作者们以轻松的笔调在写到那些往事的时候仍然如数家珍,历历在目,可见那段岁月在他们心中留下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苦难,它铸就了我们这代人天赋异禀的优秀基因。黄石知青文学社真是做了件好事,《知青岁月》是值得收藏并传之后世的。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知青岁月】(连载27)我在绵阳当知青

下一篇:【知青岁月】(连载29)散花洲——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