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13 18:23:12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马克思主义不是繁琐哲学 我最不以为然的,就是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兜售繁琐哲学乃至反动理论。因为马克思主义为反对资本主义提供了最丰富的理论武器,所以很多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都借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许多思想。但是即使如此,也没有必要伪装成马克思主义。 不过,有一些理论,是自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这其中有很多是繁琐哲学。这些东西在学院派中很受欢迎,所以在理论界是很有影响的。和这些繁琐哲学比起来,像我之前批评过的俞吾金的辩证法那些东西,都是小儿科了。 看了这样一篇文章,《商品抽象&交换抽象的现象学描述》。这个“现象学”是什么东西,就先不去管它。这篇文章开篇就说,“马克思在对商品的形式分析中谈到了‘商品抽象’与‘价值抽象’。商品形式是抽象的,抽象性整个地笼罩在它的周围。”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到马克思在哪里谈了“商品抽象”,也不能理解“商品抽象”是什么意思。“价值抽象”我明白他是什么意思,但是这个说法也不对。因为“价值”本身就是抽象的,根本不需要再去“抽象”。我又翻了翻各路哲学家们最喜欢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看了半天,也只看到马克思反复说价值的本质是“抽象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抽象劳动”。我真看不出来“价值”有什么必要再“抽象”,更看不出来怎么“抽象”。 所以,当作者说“另一方面,被这样理解的马克思对商品抽象的发现,与整个理论思维传统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必须批判地解决这一矛盾。”的时候,也许,我们应当这样说:具体的哲学家,与抽象的哲学,也构成了一对儿“矛盾”吧。 作者所谓的“被这样理解的马克思对商品抽象的发现”,就是(用作者的原文)“自然知识的概念是思维抽象,而经济学的价值概念是现实抽象 (Realabstraktion) 。后者虽然不过是存在于人的思维之中的,但是它却并不是源自思维的。它直接地是一种社会本性,其起源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时空领域之中。”如果这里的中文翻译无误,显然“社会本性”的说法是错误的,是非历史唯物主义的;不论“自然知识的概念”是不是“思维抽象”,它都同样不是“源自思维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作者指责马克思,“这样一种解决并未成功地得到贯彻”。在注释中,作者甚至说,“《资本论》及其在商品分析中的奠基【不知道是原文就这么高深,还是中文翻译升华了原文】,其包含的未被声明的总论题便是在这里被揭露出来的现实抽象。这种抽象的覆盖范围不仅仅是经济学,的确,它更加直接地涉及传统哲学,远甚于政治经济学。只有认识到这一覆盖范围,才能把握到唯物主义的一般形式(Form)问题和结构问题,包括真理问题和规范问题在内。如果马克思的问题在这个范围内被提出来,那么他必定会认识到,他在《资本论》中的商品抽象观念要么是站不住脚的(即是一种对抽象的单纯隐喻和幻觉),要么就是不完整的。” 不管怎么样吧,既然作者这样提出问题,那作者就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大吹大擂解决这个问题的“意义”,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与之挂钩(“这一考察在方法上必须坚持这样一条底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统一能够在一个未来社会中建立起来。”作者喊口号的本领是一流的)。这是什么逻辑呢?原来,作者前边说自然科学与价值概念的不同,是把价值与体力劳动联系起来,把自然科学同脑力劳动联系起来,然后企图用“商品抽象”的途径来说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可以统一的。这样的奇思妙想,不知道是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灵感迸发,闪现在脑海之中的。 因为该公众号选刊的只是作者著作的一部分,所以其中没有“具体”也没有“抽象”地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统一的内容。我也没有兴趣为此去读这本书。因为,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对立是如何产生的、又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会消失,是非常清楚的、早已经解决的问题。我们不需要另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答案。 作者在“统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前,又抛出了一个概念,“交换抽象”。“商品交换是抽象的,因为它不仅与商品使用不同,而且在时间上是与之分离的。交换行为与使用行为在时间上是相互排斥的。”且不说“交换行为与使用行为在时间上是相互排斥的”这种绝对化的说法并不适用于全部商品,即使适用于全部商品,从中得出“交换是抽象的”这个结论,也要有异于常人的勇气。作者说,“通过这样一种行为,商品交换纯粹就是社会化本身:这行为只拥有社会化的内容,并将这一内容与其他所有内容割裂开来。”按照作者这种说法,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行为都是抽象的,而且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抽象的。比如,几乎一切娱乐都是抽象的,看电影、逛街、购物、聚会都是如此。开房是抽象的,因为交换和使用在时间上是分离的;嫖娼的交换和使用同样是分离的,也是抽象的。具体的王振华,作为抽象的新城老板,抽象的猥亵了小女孩,然后抽象的判处了五年徒刑,关在了抽象的监狱里。也许哪天,又抽象的保释出来了。 繁琐哲学之所以可恶,不仅仅在于它繁琐,更加在于它根本就不正确。交换不仅不抽象,而且非常具体。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交换”这个概念,如同其它所有概念一样,都是抽象出来的;但是“交换”这个行为本身,丝毫也不抽象。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生产的目的就是用于交换;商品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也必须用于交换,才能获取商品所有者所需要的其它商品。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商品和商品经济。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可见,交换不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是非常具体的。 作者也承认,“顾客最热衷于研究在市场上用来交换的商品的使用及其有用性。”却仅仅因为“交换与使用在时间上分离”(其实在空间上也往往是分离的),就武断认定交换是抽象的。这种无聊的繁琐哲学,仅仅为了出本书别出心裁的(也是荒谬的)谈一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必然统一,就搞出了这么一大通无聊的而且错误的废话。这种废话在学术界不断发酵,酝酿出无数的貌似深刻的论文、研究、专著,用来博取学位、教职、名望和地位。这一点也不抽象。 |
责任编辑: |
下一篇:中国知网,罪孽深重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