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06 08:01:32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谈谈毛主席时代的反腐倡廉 看到一篇文章的题目叫《未来的危险是“毛思想”一呼百应》,有点感触。“毛思想”为什么能一呼百应,是民意取向还是什么,值得深思。 腐败被社会深恶痛绝,也是执政者最为头痛的问题,已经上升到亡党亡国的高度。 贪腐是一种私心,是人的劣根性之一。在商品经济的社会里,完全杜绝或清除腐败根本不可能,只能压制或减少贪腐问题。在这方面,毛主席时代比较成功,可以说开创了中国自封建社会历史以来最廉洁的历史时期。 对于反对毛主席及其思想的人而言,这种观点是不会承认的,或者说不愿意承认。因为这里面有政治取向问题,他们不想把这个历史功绩戴在毛主席的头上,所以才拿一些“那时候穷,没东西可贪”,或者一些所谓的鸡毛蒜皮贪腐现象来概括。其实那时候再穷也比封建社会富裕,没东西贪的观点根本不值一驳。而存在贪腐问题是事实,只是我们所谈的贪腐有个程度或者历史对比问题。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总结,毛主席时代解决了中国几千年官场腐败的问题值得研究。他的一些做法对于现在和未来防腐反腐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统一了社会价值观,为防腐反腐打下了思想基础。 思想扭曲行为必然出轨,一个没有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人不可能成为人民的公仆。 思想教育是德育培养,是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毛主席是革命家、政治思想家,一生极其重视对人的思想教育。他从“改良人心风俗”到“根本变换全国之思想”,想让民众都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他的反腐价值观是为人民服务,是以廉洁自律为荣以贪污腐败为耻。这种教育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反腐价值观和社会氛围,不仅提高了觉悟和主观能动性,而且这种全社会的统一思想基础使腐败意识得到压制。 不定期的进行反腐运动,进行集中清扫。 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基本都是以反腐为中心展开的。 1951年展开的“三反”、“五反”运动是新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集中反腐整顿。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矛头对准的是政府机关里的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现象严重滋长,有的干部堕落变质,和不法资本家为了牟取暴利进行违法活动。这个运动是在全国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中发现揭发出大量贪污浪费现象的情况下,中央及时展开了社会化的运动。此次动动既对刚刚进入社会主义管理的干部敲响了警钟,又为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三反运动中依法判处大贪污犯、原中共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刘青山和原中共天津地委书记张子善死刑,对干部一直有震慑作用。这场运动的胜利,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对革命队伍的腐蚀,清除了干部队伍中的蜕化变质分子,教育和挽救了一批干部,提高了干部和广大人民的社会主义觉悟,增强了对资产阶级腐蚀的抵抗力,并在社会上树立了廉洁朴素的社会风尚。 1957年的反右运动起始党内整风,是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由于党内整风实行了民主评议的方式,党内外对党和政府的工作以及党员干部的作风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和建议。出现了一些危及国家政治制度的言论和行为,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在当时的形势下,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进攻进行反击是正确的,是分清大是大非,稳定新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举措。只是打击面太大,对一些出发点好的异见者错打。至于这些“右派分子”当时是出于正直的社会良心、高尚的知识分子人格、问心无愧的坦荡心态而蒙冤受屈,还是真的想变天是另一回事。如果看看当前右翼分子企图推翻共产党的嚣张,对当年的反右会增加一分理解。 1963年开始的四清运动是一场以反腐败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非常及时且意义深远。 四清运动开始在农村中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中表现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虽然运动中有过火行为,但中心还是反腐败。如果说三反针对的是领导干部,反右是对党内整顿的话,四清则是对基层出现的贪污腐化进行集中清理。这场运动在农村受到普遍欢迎,为后来十几年农村领导干部的清廉打下了基础。 文化大革命是以反对资产阶级法权为中心的全面文化革命,对中国文化的改造居功至伟,对官僚体制的打击具有毁灭性的效果。 文化大革命首先开始的是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这个法权思想就是官僚阶层的贪污腐化,是以权力为中心的官僚主义、特权思想。后来打倒资产阶级当权派是对抵触力量的打击,是反修防修的延续。它在政治上坚持群众路线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文化上扫荡一切旧的观念传统,在组织上清理与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顽固势力,在体制上建立适合人民监督管理的新形社会主义管理体制。 运动式反腐被后来否定,因为很多人听到运动就害怕。理由是运动式反腐打破了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冲击了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发展,其实只是借口。在制度性反腐没有建立时期,运动性反腐不仅成果大,而且比较彻底。 举个简单例子,逢年过节都要进行卫生大扫除。并不是平时不注意卫生,而是这种集中性的打扫可以清除许多死解,清理的比较彻底干净。 腐败者比较隐蔽,一般性的检查难以发现。运动由于发动的面较大,又比较深入,能够发现更多的问题,也可以集中清理。 发动群众力量防腐反腐,全面狙杀腐败。 毛主席反腐倡廉是反对贪污腐化,反对贪官污吏。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命令主义不良作风。而且态度坚决,始终于一。对腐败分子不姑息养奸,不心慈手软。他的方法是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形成全社会的反腐高压。同时注意树立典型,让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无论是运动反腐还是权力反腐,包括制度反腐,都离不开群众的参预。没有人民群众参预的反腐,任何形式都是白搭,或者说不可能实现反腐的目标。 群众路线是毛主席思想的核心之一,无论是打天下还是坐天下,他一直把群众路线当作是法宝,而且百试皆灵。他的反腐倡廉主要是把官员置予群众的监督下,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营造人民群众对社会管理的参与权,放大人民群众对权力行使的监督权。这样的结果是执政者或官吏的行为暴露在阳光下,让百姓看得见,让执政者的行为在阳光下。 在严厉打击腐败官吏的同时,一些典型人物成为了社会的脊梁和学习榜样。雷锋、焦裕禄、王杰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思想行为,教育干部党员要立党为公无私奉献。虽然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但善者永远都是社会的标杆,能受到大多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 群众代表的是民意,是人民群众的共同的、普遍的思想或意愿。有人民群众的参予,反腐倡廉就具备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强大的威慑力。在这方面,毛主席是成功的。 注重制度建设,从制度层面解决腐败问题。 重视运动性反腐和群众性反腐,轻视制度性反腐是后来对毛主席时代反腐工作的垢病之一,其实是错误的。毛主席时代在反腐制度建设上做了很多工作,而且成效显著。 1952年4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对贪污罪的惩治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处理贪污、浪费及克服官僚主义错误的若干规定》,对个人、集体的铺张浪费和官僚主义行为的处理做出了规定。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规定一切国家机关人员必须“接受群众的监督”,赋予公民对于任何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向各级国家机关提出书面控告或者口头控告的权利。这对于打击和防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腐败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195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行国家现金管理规定》和《财政部设置财政检查机构办法》、《关于禁止机关部队从事商业经营的批示》。 1952年,中央做出《关于财经部门增加专司政治工作的副职的决定》、《统一管理机关生产的决定》。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做出《关于党政军群负责人视察、参观、休养、旅行时地方负责人不许接送、宴会和送礼的规定》。 1959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降低国家机关三级以上领导干部工资标准的决定》。 1960年,中共中央下达《关于不准请客送礼和停止新建招待所的通知》。 不仅这些规定是对腐败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而且中央大部分政策方针都包含有反腐倡廉的内容。 在体制建立上,国家的政治体制始终没有脱离组建一个由人民监督下的政权结构和组织形式。始终围绕摧毁了旧中国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对国家权力的掌控和监督,限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和蔓延。 被饱受垢病的革命委员会,它的一元化领导解决了机构臃肿的问题。三结合的领导班子,为群众监督和互相权力制约创造了可能。 革命委员会的好处是党政合一,一个机构,减少了工作人员,有利于统一指挥,办事效率高。虽然存在着政治色彩浓,没有民主选举,不利于开展经济工作和管理工作。但这种党政合一和群众参预管理的精干管理机构,有许多可取之处。从趋势看,这种党政合一的政权结构形式很可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那时候的一把手没有绝对权力,权力是分散的。比如研究干部必须是提名评议,交由群众讨论通过。财权虽然实行“一枝笔”批,这一枝笔不是掌握在主官手里,而是由分管的副职行使。比如在部队,分管后勤的副团长签批经费,分管干部的副政委负责考核干部.重大问题提交常委讨论,常委会实行的是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这样的好处是避免一把手权力过大,让权力活动在阳光下运行。 干部每年必须下基层,住宿也是百姓家里。吃饭不许搞特殊,而且要交伙食费。烟酒是专项控制商品,公款买的话要经过报告批准。每年都进行财经纪律大检查,所有的经济开支都公之于众。这种检查不是上级查下级,而是从其它单位抽调财务人员互查。 经历过的人都知道毛主席有个“6.26指示”,批评卫生部:不为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服务,只为城市服务,主要还是为城市老爷服务,卫生部应该改名为城市卫生部,或者城市老爷卫生部。这是毛主席反对官僚主义反对特权为人民服务的典型事例。 不能因为一些反腐形式存在一些缺陷就完全否定,无论是运动式反腐、群众式反腐、制度式反腐都有其优劣的地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同时期针对不同情况展开不同形式的反腐,都是对腐败复杂性的应对措施。 干部廉洁,能身体力行廉俭,社会就会风清气正。毛主席时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争做好事”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毛主席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廉洁的时代是事实,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创造这个历史新局面的许多做法值得总结和借鉴,尤其在腐败横行的今天。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谈一谈毛主席时代农业的耀眼成就
下一篇:毛主席时代的新疆为什么平安无事?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