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12 09:36:24 点击: 次 来源:与归随笔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余华恰饭,怎么了 1. 以文字成就自我的余华,估计做梦也没想到,他第一次在互联网出圈,是凭借一张照片。照片的构造很简约,但对于熟悉他的人来说,似乎信息量和冲击力都有点大。更有甚者,表示无法接受。我的一位同学甚至说:爷青结。 事情源于3月9日下午,国内某知名教育培训机构举办了一场“中高考冲刺——四大专家献计2021中高考的高端辅导家长会”。 余华,便是四大专家之一。和他同台的,还有哲学教授兼《奇葩说》导师刘擎、代表不爱读书人士读书的樊登等。 余华的名气,不输后面这两位。但坦白说,他的这张脸,在这个短视频时代,还真没后两位出名。我看到,不少网友表示:还是第一次看到余华真人。 你看,这么好的作家,居然混得不如于丹。 这么好的阵地,尤其是面向青少年的阵地,余华这样的人去占领,总好过至道学宫和咪蒙去占领吧? 怎么了?难道我们已经习惯了把世界让给他们吗?当一个我方主力干将出现在舞台上,反而刺眼了? 我想,一个高考落榜生+文坛重量级作家,哪怕他嘴里没有吐出些什么来,他就作为余华往那一站,也足以给中学生提供一些思考:哦,原来高考考得不好的人,也可以那么优秀。 然后,会不会有一些学生,因此放下手中的《满分作文大全》和《状元笔记》,去翻翻讲台上这个人写的《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兄弟》? 我想,可以有。 2. 有人说,“余华老师还真不一定讲得好,还不如中学和培训机构的老师”;有人说,“按照余华老师的创作风格写中高考作文,老师不会给零分吗?” 你看,很多人即便不喜欢高考作文,但内心已经接受了它就该那样,并迎合之。似乎满分成了一种政治正确,落榜的人就不配谈高考作文了。 更何况,余华没考上大学,也不见得他的作文就写得不好。 事实上,余华是1977年高中毕业的,他们的志愿是在高考前填的,这就很容易造成技术性落榜。 据余华讲述,当年他们班大部分同学都填写了北大和清华,或者复旦、南开,甚至还有填剑桥和牛津的。落榜也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有人说,连余华都出来恰饭了;有人说,文学已死。我一想,还有这好事?文学是今天才死的吗? 还有人说,余华是去推销自己的新书《文城》了,掉价。怎么了?没见过李诞在《奇葩说》把书捂在自己脸上吗?没见过各路明星在综艺节目推销自己的电影和新歌吗? 这是信息时代的一种再常见不过的商业模式,怎么到了余华这,就有了一些所谓的道德要求? 还有很多声音,指责余华给培训机构站台。但令我感到诧异的是,几乎没有人指责同台的刘擎、樊登为培训机构站台。这很奇怪。 我们就是把严肃文学踢得太高了,才让心灵鸡汤和成功学大行其道,占了书店C位不说,还占了畅销榜和富豪榜,以及可以言说的舞台。 世界的本末倒置,就是从我们把好的食材冰冻在冰箱开始的。 严肃文学及严肃文学的从业者,不是过于高调了,而是太低调了。他们早该站出来,早该发出自己的声音了。 哪怕出来说话了,却被抨击为“递刀子”。 如果可以,我愿意帮他们每人运营一个公众号,如果我的精力足够的话。当然,他们拢共也不剩多少人了,我真的可以挑战一下。 3. 我没有找到余华“讲高考作文”的全文,仅在网上看到一些片段。老实说,对着稿子还念得结结巴巴的余华,有点尴尬,甚至有点垮。但又怎样呢? 恰饭,不可耻;出来影响年轻人,未必不是好事。 不仅是余华这种带点草根出身的文人,高考出身的文人更应该如此。 我还想到,如果我们穿越回明朝,曾经在科举考试中高中进士的王阳明,后期作为一个心学集大成者,会不会给后生们开一个讲座,讲讲如何写作经义之文,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八股? 如果我们穿越回清朝,高中进士、还进了翰林院的曾国藩,后来也算一代理学家和文学家的,他会不会也有一天给徒子徒孙们讲讲,如何写作呢? 我想,这样的场景是可能出现的,也是可以出现的。 我们谁都知道,高考作文有很多条条框框,有着固有模式,甚至有很多程式化的套路。尤其是在价值观这一块,拿捏的死死的,板板正正。 但是,我我们是否就该默认高考作文只配如此,甚至就该如此呢? 我想不是的。我们总要试着变一变。怎么变?不妨就从舞台权开始,让那些满分作文者下来接接地气,让真正的心灵写作者走上去,说点不一样的。 我大致看了下余华的讲话,至少这么一句,还是有价值的:“我再次强调一下,在准备考试素材,最好以自我为中心。不管作文题目如何变化,我巍然不动。” 只是,余华谈的是素材;我想冒昧补充一句:思想也该如此。 当然,我们当下的时代,很难再产生余华了,但是我们不能让这个还活着的,饿死吧? 为什么大家看见余华恰饭,会有下意识的生理不适? 我觉得,这不是余华的问题,而是世道的问题。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