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七嘴八舌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七嘴八舌 > 文章

“唐僧”跳广场舞侮辱“唐僧”了吗

时间:2022-03-16 18:51:52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唐僧”跳广场舞侮辱“唐僧”了吗


有外地游客向甘肃省金昌市委书记留言,称其见到一广场舞团,装扮成西游记中唐三藏等形象跳舞,实在令人愤慨,最为经典的文化,被一味地变为消遣工具。
3月15日,甘肃金昌市委督查室回复称,执法部门已对当事人进行约谈,责令其不得做有损古典名著中人物形象的行为,不得发布有不当行为的视频。
据悉,被投诉的广场舞团名为“西游组合”,他们每晚会带领市民跳广场舞,日常会拍摄一些短视频,内容大多为穿着唐僧、猪八戒、孙悟空等人物形象服装跳广场舞。
在被举报者撞见当天,正值正月十五,他们为了烘托节日气氛,装扮成西游记里的经典角色,在广场上跳舞。
没想到,这一寻常的自娱自乐之举,冒犯了外地游客对《西游记》的庄重“情感”,被当地执法部门打上“低俗”“损害名著人物形象”的标签,相关视频全部下架。
从今以后,在当地,装扮唐僧跳广场舞是行不通了。
新闻出来后,有人为当地处理叫好,赞同经典名著人物形象需要悉心维护,不能被随意恶搞、戏改。
但更多的人感觉荒诞不经。
如果“唐僧”和“孙悟空”跳跳广场舞,都构成对经典名著的亵渎,“低俗不堪”到需要官方插手介入、甚至取缔的地步,那么,当年周星驰拍《大话西游》,塑造一个喋喋不休、对人叨叨个没完的唐僧,让孙悟空和白骨精谈恋爱,那岂不是对名著人物更为严重的“侵犯”?
照这个逻辑,这部电影当时就应该被人唾弃、惨淡下架才是,后来怎会成为让人百看不厌的经典呢?
外地游客投诉的理由有二:
一是看不惯经典文化变成消遣工具;二是担心长此以往,“会给金昌乃至很多小朋友留下不好的心灵体验。”
显然,当地官方认同了这一看法。
但是,以《西游记》为代表的四大名著,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供民间茶余饭后消遣的读物,而不是摆在神龛之上供人朝奉、不可亵玩的神秘宝贝。
经典之所以能流芳百世,从来不是因为外面施加的文化“保护”,而是因为它自身蕴含的能够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西游记》里的人物,从古至今都有不少的戏说和解构,但从来没有一部改编后的作品,能够取代原著本身,能够更改国人对《西游记》的基本认知。
一切讨巧的段子和人物解构,能够引起一时的追捧,但是没有价值的支撑,很快就会被人厌弃。所以有人说,改编是水流中的浪花,文学经典是水中的磐石。
如果说“唐僧跳跳广场舞”,就会消解《西游记》的意义和价值,那也太小看经典本身的力量。
至于“给小朋友留下不好的心灵体验”,这类的说法,不由得让人想起,2015年,喜剧演员贾玲在小品中改编花木兰惹来的麻烦。
当时,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节目播出了她主演的小品《木兰从军》, 小品中,贾玲彻底颠覆花木兰的传统形象:
贪生怕死不敢奔赴前线,“代父从军”不是自愿,而是为了摆脱邻居恶霸的纠缠。参军后秒变 “花痴”,看到肌肉男流下鼻血……
节目播出之后,贾玲受到各方声讨,当时也是说她“误导青少年陷入迷途,更是愧对于后世子孙”,“玷污了民族文化,可恶至极”。
最终,这场风波以贾玲致歉、《欢乐喜剧人》暂时停播而告终。
这些动辄上纲上线的批评,总是能轻易地占据道德高地。但是仔细想想,完全经不起推敲。
是的,让唐僧跳广场舞,让花木兰成为胆小鬼和花痴,这样的改编手段算不上高明,纯粹利用形象的反差来制造喜感、博人眼球。
你可以嫌弃它品位不高,批评它的无聊肤浅,可以用脚投票、转身离去,但要说它会伤害儿童的心灵,荼毒青少年,就得拿出具体的证据。
反正我是看不懂这两者之间的因果联系。难道看了一个恶搞花木兰的小品,孩子就会彻底怀疑花木兰身上所代表的优秀品质,内心滑向虚无主义,变得阴暗堕落?
看到一个跳广场的唐僧,认知就会产生混乱,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就会自动降级?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要检讨的是学校和家庭教育,而不是这些改编后的人物形象和表演。
左看右看,装扮唐僧、孙悟空来跳广场舞,都没有侵犯任何人的利益。自古以来,对文学作品的人物进行解构或再创作,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行为,是每个人享有的自由。
但偏偏有些人,要以文学名著的监护人自居,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名义下,要求任何的诠释和演绎,都得按照他们认可的框架来进行,否则就是对经典名著的背叛,对下一代的不负责任。
他们未必懂得经典名著真正的艺术价值,只是想根据自身的审美偏好来垄断话语权,画出一条不可随意逾越的红线,好维护他们心目中的价值正确。
想要维护自己的价值偏好,是人的本能,但是因为情感上受到冒犯,因为自己不喜欢,就要求官方介入,取缔对方的存在,就过分了。
而面对审美上的分歧,只要没有违背法律,没有危及公序良俗,官方应该保持宽容的立场,允许创作者对原著的冒犯。
经典名著没有某些人想象中那么脆弱,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有足够的理性判断,何谓美好,何谓低俗。
反而是这种过度保护和道德过敏的心态,会挤压掉自由创作的空间,让人下意识地想远离名著。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奥运会上十几万的避孕套,到底是谁用的?

下一篇:无知的狂欢,清醒的孤独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