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7 17:59:40 点击: 次 来源:力量时评 作者:力量时评 - 小 + 大
近日,记者发现青岛某果园里的烂苹果也有人收购,于是一路暗访追踪,竟发现2毛钱一斤的腐烂苹果,被送往果业公司加工成果汁。记者跟踪了一辆运苹果的三轮车,看看究竟被送到了哪儿,这真是一家非常“实诚”的厂家,当着记者的面,一批批烂苹果还在往生产线上装。记者问烂果子有什么用呢?他们回答说:榨果汁,当饮料卖,这些果汁“档次”高,95%用于出口国外。(新浪新闻10月17日) 烂苹果与鲜果汁,在消费者心目中怎么都难以划上等号,但是,从这则新闻中却可以看出,2毛钱一斤的烂苹果就等于鲜果汁的成本,而这个从烂苹果到鲜果汁的过程中到底会产生多少倍的利润,这从超市中的价格上就可得出惊人的答案。 但是,从当事人口中可以听到,这样的果汁95%用于出口国外,而如果这样一算,其利润就成为外汇了。但话说回来,当事人说将这样的果汁出口国外,这样的说法水分很大,得拿笊篱捞着听,其可信度大打折扣。 因为如果出口到国外,就需要通过对方的多轮检验,其中的程序不仅繁多而且冗长,检测的指标也较为严格。就国外来说,对食品类的检验严格程度,要远远高于普通日用品。大家也许还记得这样一则新闻,即国人想带给国外朋友一盒名牌月饼,竟然被对方海关拒绝,给出的原因是月饼中所含的原材料无法定性。 因此可想而知,食品类产品要出口到国外,是多么的难,要花费很多周折。然而,这则新闻中的果汁厂家,为何一口咬定将这样的果汁出口到了国外呢?其实,是否真的出口到了国外,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本,因为国外的检测机构会给出他们适用的标准,这不需国人操心。 但问题是,厂家的说辞里面存在着逻辑上的不可能,因为中国目前也是果汁消费大国,人口的基数在那摆着呢,如果到超市看一看就会发现,果汁类的饮料尽管价格奇高,但销量依然巨大。而作为厂家来说,从经济角度算账,既然眼前就有巨大的市场,何必要费尽周折舍近求远将果汁高运费地出口到国外呢?显然,这不是一笔精明的商人账。 不过,这话也不能说死,因为中国的果汁大企业也确实将产品出口到了国外,但新闻中提到的这个厂家,显然是个小作坊,是否有食品生产许可证都不好说,因而,出口到国外基本上不可能。但这依然不是问题的最可怕之处,而问题的最可怕之处,则在于中国大量的果汁品牌与这样的厂家有没有关联? 当地的这个生产厂家说,“95%用于出口国外”,言外之意就是即使喝出了健康问题也不关中国人的事。但是,类似的语式和说辞早就有人用过了。大家一定还记得前段时间的“疫苗案”,当初那个公司也曾信誓旦旦地说过疫苗都销售到了省外和国外,一口咬定没有在本地销售那种疫苗,但实际情况是在当地销售了大量的疫苗,一切调查结果说明,厂家的说辞,只不过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而这次,烂苹果榨果汁事件也必将处于风口浪尖上,因为这与“疫苗案”有极大相似之处,首先,这是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的事,尤其对于广大儿童更是这样;其次,这里面同样存在着地方利益保护的可能性;第三,这里面当然还存在着相关部门的监管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那么,“疫苗案”的后辙上,就可能再次走着“果汁案”的车。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