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七嘴八舌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七嘴八舌 > 文章

地方人事腐败是退役军人安置难的根本原因

时间:2018-10-23 00:43:06    点击: 次    来源:中国老兵情怀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地方人事腐败是退役军人安置难的根本原因


       当问到为何退役军人和随调家属安置不到位以致存在应付性安置甚至虚假安置(比如“安置”到不存在国家计划指标的民营企业)时,地方退役军人安置部门总是很无奈也很“诚恳”地说“现在国有企业少了、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也受到严格的控制”等等之类的原因,猛一听也对,现实就是这样的,大批国企改制了,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也是个定数,每年哪有那么多新增岗位来安置退役军人?——这的确是个说得通的原因,但远远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地方人事(也包括国企人事)腐败才是退役军人安置难的根本原因。自进入新时代以来,反腐败的声势更多地集中在经济方面,人事方面的腐败涉及较少,而从对社会的危害性上来说,人事腐败的后果更严重、更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当然这个话题太过宏大,也不是本文的主题,在此仅就与退役军人安置有关的方面谈谈这个话题。且由于绝大多数的退役军人最终是由区县一级的政府进行安置的,所以我们也把视角更多地停留在区县级的层面上。
 
      恢复了全国统一高考后,终于让工人农民的孩子也有了跳农门、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机会。但好景不长,在大中专学生毕业分配的问题上人事腐败很快就蔓延普及了,学生还没毕业就开始忙着找关系、搞活动,为下一步的毕业分配工作做准备。结果也是不言自明的,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同期毕业的学生,工作分配好的多数是那些家庭有权势、有地位、有关系的学生。再后来实施了较为严格的公务员公开考录制度,领导干部们想通过这条途径让子女成为公职人员的难度加大了,于是他们纷纷把眼光盯住了不需要公开招考的事业编制。
 
    在区县及乡镇党政部门,事业编制要远远多于公务员编制,同在一个单位,干同样的工作,拿同样的工资,他们又不是教师、医生的工作性质,不都是公职人员吗?应该都是公务员才对、才合理,却偏偏被人为分成两个类别:一种需要考试才能进来,一种不需要考试就能进来,而不需要考试的空位比需要考试的空位还要多,这可把领导们乐坏了:咱孩子考试拼不过泥腿子的孩子,拼关系可是咱们的强项啊!在这种状况下,吃财政的、履行公务的事业编制,几乎成了专供领导们安排子女就业的自留地。于是放眼中华大地的区县、乡镇官场上,那些已经退休或者濒临退休的正科级、副科级的老领导干部们,他们的子女也是事业编制或者由事业编制转为公务员的比例能高达90%以上,而普通百姓的子女是事业编制的比例有多少?1%还是3%?撑死也就是5%。这两者是相差几十倍的巨大差距!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区县及乡镇的事业编制,成了人事腐败的重灾区,领导们想方设法地不论是通过八仙过海也好还是“曲线救国”也罢,把自己的、考不上公务员的子女们成功地安排到事业编制的岗位上,这样一来就严重剥夺了平民百姓的子女通过公正、合法的方式以及退役军人通过政策性安置的方式获得事业编制的机会。
 
       后来事业编制的招录也要求必须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这种考试是在没有外来有效监督的、很多是由区县人事局自己黑箱操作的情况下进行的,和不经考试直接拼关系进人没什么两样,无非就是多了一道考试的过场,该招谁招谁早就内定好了。还有通过省级或者市级人社局组织招考的方式,他们进行违规操作的难度一般是:省级>市级>县级,但都挡不住领导们坚定地让子女们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决心和步伐,现在基本上形成了“平民子弟拼考试、领导子女拼关系”的两者齐头并进的“双轨制”招录模式。因为领导们也要拼关系,所以这种竞争角逐也是激烈的,为了避免这种激烈的角逐破坏党政内部的和谐团结,以至于在很多地方自发形成了“凡是正科级领导干部均照顾一名子女进入事业编”的潜规则。现在进入新时代,这条潜规则是行不太通了,但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领导干部的子女现在大多还是进入了机关事业单位。你也搞不清楚他们到底是走了什么门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大多不是凭考试进去的,论考试,他们考不过咱们老百姓的孩子。(领导们为老百姓服务了一辈子还不过瘾,还要执着地让自己的下一代也要干上服务百姓的工作!中国的老百姓,有福啊!只是不知道从哪里修来的这份让旁人羡煞的福气!)
 
    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数是有限的,而领导们的胃口却是无限的。正县级的领导子女进了机关事业单位,副县级的领导是不是也要进?副县级的进了,正科级的呢?另外,领导的子女进去了,他的外甥、侄女是不是也想进?所以,领导们对好的工作岗位的需求是不断扩展的,也是永不满足的。这就产生了“机关事业单位有限的编制和领导们对编制的永不满足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因为这一矛盾的存在,决定了领导们对编制的争抢不会停止,他们总是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处心积虑————。在他们眼里,拼关系就是拼实力,拼实力拼出的结果才是能让他们心服口服的,也是他们甘愿接受的,除此之外的什么国家政策,什么文件精神,什么什么思想,那都是挂在嘴边、说说好听的,在心里谁也没把他们当回事了!
 
       说到这里,我们广大的退役军人应该明白了: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就是领导们眼里的极为珍稀的人参果,他自己还没吃饱呢,分配果子的权力就在他手里攥着,他会拱手让给你吃?凭什么?就凭一纸对他们没有约束力的文件、政策?没有实际约束力、问责力的文件、政策在他们眼里都构不成实力,所以他们不买账,也不执行。——这就是现实的逻辑!在这个逻辑的作用下,地方领导们会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地拒绝、否定来自上面文件、政策的实质性精神、原则,于是各种弄虚作假、移花接木、指鹿为马、强词夺理等种种卑劣手段全用上了。加之还有一个原因,在他们的骨子里对我们退役军人是极端的歧视、瞧不起,因为我们大多是穷苦百姓的孩子,家庭里没啥关系,且有没有多高的文化,他们觉得好欺负,是他们眼里可以任意宰割的羔羊,所以种种“羊口截食”的手段就无所顾忌地全用在我们身上了。
 
    我自己就多次亲历了来自相关领导、相关部门的这些好手段。我是86当兵、2004年转业回山东淄博市的军转干部。按照惯例,我也是一撸到底成了一名科员,撸就撸吧,自认没有那种混迹官场的油滑能力,那种官,不当也罢,只要工资不少开就行,我并未怎么在意。但另外两件事我就不能不在意了,一是我家属的工作问题,她原是军队事业单位职工,被当地政府“优抚安置”到一家民营企业当清洁工了;二是住房问题,按照国家以及山东省的政策,当地至少要给我落实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待遇。我后来的上访就是围绕这两件事进行的,正是这种上访的经历,让我充分领教了当地党委政府如何执政为民、履职尽责的作风和智慧!
 
    先是严加封锁政策。在我转业的年代,既没有政务公开,也缺乏上网搜索政策的意识,加之长期在军营里消息闭塞,我们多数人并不了解国家政策是怎么规定的,这成为他们对付退役军人很有效的一招。因为我们对政策的“盲”,我们成了被他们容易糊弄的傻瓜,既不能据理力争,也不懂如何反击,于是,转业安置关键的第一回合,他们以零伤亡轻松取胜,我方惨败。
 
       到后来,当我们逐渐了解了相关的国家安置政策,却错过了维护我们权益的最佳机会,因为这已经成了历史问题,去找他们理论时,他们大多会说:当时你们怎么不说、不提出来?在这个阶段就是他们全面发挥胡搅蛮缠、指鹿为马、推诿扯皮、蛮横无理本领的好时机了。而且之前,当你去找他们要求解决问题时,连个书面答复都没有,就由着他们胡说了,你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自己干生气,气得睡不着觉,晚上躺在床上满脑子都是这些让你生气的事情转来转去,这样连续一段时间,失眠了,至今我已失眠两年多,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现在有一个略好一点的转变,也算是新时代的一点新气象,对信访事项要有有书面答复了,当然实质性问题还是不给解决,但因为涉及到要留在纸面上的文字证据,就不好像之前那样信口胡说了,这给他们的扯皮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在交涉中有时我都很同情安置办的主任、科员们,这根本不是他们能解决的问题,明明是躲在后面的大领导紧紧攥住编制不撒手,给了他们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把他们推在前台一线应付各种棘手问题。同情归同情,但他、我之间毕竟是对立面,代表各自的立场,难免会起争执、冲突,一方坚决要求落实相关政策,另一方秉承上意坚决不给落实政策,这是一场难以调和的斗争,而不调和的根源,就在于地方的领导们把编制、好的工作岗位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除非迫不得已,他们是绝不甘心把它交出来的。而我也绝不甘心就这样放弃,明明是应该给我的东西,你却蛮横地给了别人,当兵18年,就换来这点待遇,还让别人给抢走了,你说我冤不冤、气不气?正是这份冤和气,给了我继续坚持下去的力量,现在也面临很大的压力,今年我五十岁了,能最终坚持到什么时候,也很难说。

       地方领导们为了强夺退役军人的编制留给他们的亲属子女,可以说什么招都能使出来、什么事都能干出来。比如说把转业志愿兵和随调家属安置在民营企业一事,这是突破常识、突破底线的事情,他们也能做得理直气壮、振振有词。在今年就我家属被安置到民营企业的事、电话问到淄博市军转办,电话那头的一个什么副主任用坚定的、不容置疑的口气对我说:“民营企业也是企业,将随调家属安置到民营企业,并不违背国家的安置政策。”听多了诸如此类的话以后,我直感觉到在这么大的一个国家,竟没有一个可以讲理的地方!按说政府是没有权力向民营企业安置员工进去的,而现实中确有不少转退军人被强行安置到民营企业,这其中就涉及到一起由政府主导的、由民营企业配合的、专门针对转退军人的罪恶阴谋。对政府一方来说,它需要民营企业来配合它演一出虚假安置的大戏,“政策不是要求给予安置吗,好,安置到民营企业也是安置,国家有文件明确说不能安置到民营企业吗?”——这样一说,还真把转退军人给噎住了,明知不对,却无法反驳,有苦说不出。——他们就是用如此卑劣的手段把国家下达的计划安置的严肃任务给作废了、否定了。而对民营企业一方来说,有些岗位他正愁招不到人呢,你派来紧缺劳动力,正合他意;也或者,他并不需要这些人手,怎么办?这更简单,企业是他的,一切他说了算,略施小计就能让他自愿走人。所以,配合政府演这一出阴谋并不需要民营企业付出任何代价,你帮了领导们“编制未流外人田”的大忙,还愁日后得不到回报吗?这是一场双赢的交易。

       为了强夺转退军人的工作编制,他们所用的手段,他们的胆大妄为的程度,要远远超乎局外人的想象。不论是转业志愿兵还是随调家属,他们都是地方政府计划安置的对象,若有空余编制要先给他们,若没有空余编制也可凭借他们的安置身份向上级申请增加编制(即增加劳动计划指标和工资计划指标),但这些本应该给予转业志愿兵和随调家属的编制被地方领导们以巧取豪夺、偷梁换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方式给了他们的亲属子女,甚至他们还把这种严重违规违纪的卑劣手段包装成“高大上”的政绩来欺骗和迷惑被他们严重伤害的退役军人和普通群众。我所在的山东省淄博市是全国“双拥”“八连冠”城市,这样的城市的双拥工作包括转业安置工作应该是做得比较好的,但就是这样的城市,在我转业的2004年,就发生过这种事情。在淄博市的一个区,领导们为了光明正大地让他们当年毕业的子女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在国家对大学生于早已不再分配工作的前提下,打着“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旗号,将当年毕业的所有学生安排在机关事业单位,抢占了本应属于转业志愿兵和随调家属的编制。这种做法,是在把老百姓当傻瓜糊弄!之前国家对大学生施行分配政策的时候,也从来没有过全部分配在机关事业单位的好事,03年、05年也没有,怎么唯独在2004年就突然有了呢?这是严重破坏社会公正的事情,从社会效果上来说对社会的严重犯罪!但就是这么明显的事情,一级级的监督领导机构,竟然全部装聋作哑、大开绿灯!这是为啥?因为大家都彼此彼此,虽说手法有些创新,但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下一代,再说也解决了部分平民子弟的就业问题,正能量还是满满的嘛,可以理解嘛。可惜、可怜的是,退役军人的委屈和痛苦,就没人理解、没人挂念了!

       在地方人事方面有两个“不择手段”:为让亲属子女违规违纪进入机关事业单位不择手段;为抹去退役军人编制、拒绝落实中央安置政策不择手段;有了这两个“不择手段”,加之如何安置的权力和资源全掌握在他们手里,那些没有关系的转业志愿兵和随调家属的安置状况就不难想象了:民营企业、濒临破产企业成为安置他们的“首选”单位,被坑骗性“买断”也成为常态,致使那些为国家奉献了青春和汗水的他们沦为没工作、没收入、没保险的社会底层。——这些都是无规无矩的旧时代的遗留问题,现在进入拨乱反正的伟大的新时代,地方官吏对退役军人的打压有所收敛,但纠正旧时代遗留的恶果的难度依然极大,因为他们是当初坑害退役军人的受益者,而且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也至今还处在掌握权力和资源的岗位上,他们的力量要远大于零散的退役军人,那种层层反映问题、转递信件的“上访”方式几乎没用,就我个人的体会,他们仅仅用玩弄文字游戏和指鹿为马的手段就能轻松破解退役军人唯一合法的上访方式,所以,要使广大退役军人受到尊崇、使流血流汗的人不再流泪,还有很艰难的历程,所以对这篇文章,我希望战友们转发转发再转发,让高层和社会了解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让高层知道“下面”在这个问题上有多坏多黑、有多大的坚不可摧的抗拒力。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救护车抢病人,有多少病人成了医院的唐僧肉?

下一篇:【醒悟】-修正主义最典型的本质特征(共四篇)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