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03 17:25:42 点击: 次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肃慎书室主人 - 小 + 大
很多古代文章,其实都是糟粕。 《周亚夫军细柳》,出自史记。这段东西最近竟然把千古名篇《陈涉世家》挤出了中学课本! 清代李渔,就曾对周亚夫做法提出批评。翻书不易,笔者就用自己语言说说。 一、汉文帝的前驱到了,周亚夫(著名高干子弟,汉初名将周勃的儿子)营垒仍不开壁门。甚至文帝本人到了,也不行。必须拿节仗取信才行。看似严肃,其实扯淡。因为一支部队,必须向外边派出很多侦察兵的。全军统帅前来视察,不可能单枪匹马,怎么着也是一支浩荡大军。这么大的目标,周亚夫能不早知道?为什么不出来迎接?汉朝皇帝的亲随、仪仗,比节杖更难仿造,怎么就不可以取信? 二、军门都尉的话更是大奸似忠。他说“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日常运作应该这样执行,但不能说得露骨、做得难看。假如周将军拥兵自重,想要拥立刘家别的小伙子,甚至反叛,军中也不听皇帝号令?皇帝也只能用武力解决?皇帝最担心的就是名将或名将后代谋反,都尉大哥你是盼着你家将军“做大事”吗? 三、汉文帝只好按辔徐行,因为军中约“不得驱驰”。但封建社会制定条例时,显然并不包括全军统帅——皇帝。汉文帝这么做是谦虚仁厚,但周将军和他的将士觉得是自己“军威肃杀”! 四、亚夫持兵揖。不行礼,可以,因为甲胄确实很重。不过其实在军中平时是不穿甲胄的。亚夫穿了,装腔作势意味明显。拿兵器就更犯忌了。又不是战时,肯定有人通报来的是皇帝了,你拿什么兵器? 周亚夫这一套,“群臣皆惊”。群臣里有大把大把的武将,他们都惊,说明违背惯例,太荒唐了。“包子好吃不在褶上”,能战并不体现在作秀演习上。不然吴王刘濞一起兵,周将军怎么怂了呢! 汉文帝死得早。汉景帝时期,据说是周亚夫平定了七国之乱,其实大谬不然,平乱首功应归梁国。梁国地处中原要冲,国王是景帝的亲弟弟,因此兵力雄厚。是梁国,顶住吴王进攻。待吴、梁疲敝不堪,周亚夫才出动拣便宜。他这个便宜拣得好,但是军情紧急,汉景帝被叛军吓破了胆,不得已把股肱之臣晁错杀了——周亚夫没有一点儿责任? 后来周亚夫被汉景帝关进大牢,绝粒而吃。可以说,纯粹是自找的。还有史论家批评文帝在细柳营时处置不当,太纵容跋扈将军了。如果当时批评教育几句,也许周亚夫不致死于非命。但文帝谦冲,总觉得自己不胜任天子一职,他在细柳营时大概也蒙了,怕被别人嘲笑“外行领导内行”,从而涣散了军心士气。主要责任还在周亚夫,别的将军怎么不这么干? 最近读一本书,The gunpower age。提出一个问题,大宋朝经济、技术那么发达,为什么没灭了辽夏金蒙吐蕃大理?作者说是因为辽夏金等等也汉化了,形成平衡。这个解释真是胡说八道。真正原因,中国人最懂,就是宋廷严重不信任武将,制造种种束缚。 《周亚夫军细柳》这篇文章,恰恰在教人们如何摆谱,如何跋扈,如何欺上瞒下。如果未成年人读了,有伤心智。相比来说,未成年人更应该读《陈涉世家》。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上一篇:清华学子经历的四清运动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