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七嘴八舌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七嘴八舌 > 文章

召公的两个比喻:防民之口和开民之口

时间:2019-03-13 17:04:01    点击: 次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夜半挑灯看吴钩 - 小 + 大

嘴巴是专门消灭粮食的,怎么能够生产粮食呢?

周厉王是西周的第十位国王,他在位期间,横征暴敛,老百姓都骂他是暴君。召公生活于西周中期,他为西周王朝的巩固起过重大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在陕西扶风县,有一个地方叫召公镇,是召公曾于此设馆讲学而得名,我曾去过好多次。

据《国语·周语上》记载,一天,召公对周厉王如实反映了老百姓的不满,谁知周厉王大怒,专门派人去各地监视那些指责朝政的人,一有发现就杀头。结果吓得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就是在路上碰见了熟人,也只能用眼神和面部表情相互打招呼。这就是成语“道路yi目”的来历。

见老百姓都不敢瞎议论了,周厉王非常高兴地对召公说:“哈哈,我已经把他们制服了,现在谁也不敢瞎说了。”

召公闻言大惊:“老大呀,您这是在堵百姓的嘴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老百姓说话就好象江河要奔流,堵是堵不住的,川堵而溃,伤人就会更多。因此治水的人,都是开通沟渠让洪水通畅;治理百姓的人,都是广开言路,让他们讲话。这样才能获得国人的拥护啊!再说了,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老百姓的嘴巴就象那些肥沃的山川土地一样,是可以出产衣食的,怎么能堵呢……”

召公先是把老百姓的嘴巴比做河流,警诫厉王要尊重民意,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就是这么来的。然而,除了这个,我觉得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后来“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的比喻——人的嘴巴怎么会象肥沃的山川土地一样,可以出产衣食和财富呢?

当然可以了。“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有开放言路,使老百姓的嘴巴畅所欲言,执政者才能知道自己政策对不对,对的就坚持执行,错的便立即改正。上下齐心,共谋发展,这样国家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从而走上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从这个角度讲,老百姓的嘴巴难道不正是可以出产衣食和财富的肥沃的山川土地吗?而在今天,不设禁区让人说话,让思想碰撞,不正是解放思想,涌现人才,实现中国突围的强国之道吗?

其实,并非只有我对召公的这句话深感惊叹,几百年前,金圣叹读了召公的这段话,就曾写下了这样的批语:“前说民谤不可防,则比之以山川;后说民谤必宜敬听,则比之以山川原隰。凡作两番比喻,后贤务须逐番细读之。真乃精奇无比之文,不得止作老生常诵习而已。”

然而,遗憾的是,尽管金圣叹又做了再三叮嘱,可放眼今日,爱堵民口的“周厉王”还是大有人在。而且,三千年过去了,连奴隶主阶级都明白的浅显道理,现在许多资产阶级都还不知道,竟然还没有看到开发“嘴巴”的作用和意义。看来,治国的大道理再好,如果不明白,或即使明白却不去执行,就是一句废话。

翻开历史,近代以来,中国不知有多少人都在研究和探寻强国富民的道理。天下哪有那么多条治国的道理?这有什么好研究的?大智若愚,大道至简。其实,真正治国强民的大道理并没有多么复杂深奥,更没有那么难以寻求,先贤们已经在几千年前把这些早就无偿奉送给我们了——关键是看你明白不明白,落实不落实!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阿Q到底姓啥?

下一篇:从赵孟頫“热”,想到文天祥“冷”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