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05 20:06:20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风青杨 - 小 + 大
近日,沈阳一段厨师磕头拜师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引发争议。有网友质疑是“封建糟粕”。 该厨师团队负责人回应称,磕头是厨师行业拜师的传统仪式,不只是自己团队才有,代表一种敬仰,像京剧等收徒都是磕头的。 近些年来,“磕头拜师”的新闻几乎年年出现,且年年争论不休。也许是因为看过赵本山收徒、郭德纲收徒仪式。很多人就起了因循老做派的念头,觉得曲艺传承方式十分有“返祖”的必要。在他们看来,如果连拜师都不讲究,何谈对曲艺的敬畏和认同?这是很多人认为“磕头拜师”存在合理性的重要原因。 但评价一件事是否合适,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设身处地去想一想:让你去做,你会愿意吗?不论是你或者是你的孩子想学国画,想学围棋,想学笛子,想学古筝,想学书法……凡是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学之前,为了传承传统文化,都得先行“磕头拜师”之礼,你可愿意? 应该说表达尊重的方式有很多,敬一个礼,握一下手,文明、得体、优雅,虽没有仪式的庄重,却也饱含深情与诚意。入门求学,拜师学艺,但求心有敬意、心怀敬畏,不必大搞繁文缛节,更无须复古“磕头拜师”。只有在等级森严的旧社会,下跪才会成为强权之宣示、人身之依附。 当然,也有人认为,对“磕头拜师”不必太过在意,相声、中医、武术名家收徒,都有磕头拜师仪式,毕竟,传统文化传承离不开这样的仪式感。但仪式是表,而内容才是核。在封建社会,技术的流通、传承渠道极其狭窄。一个人要想学习一门技艺,就需要认一个师父,在进行包括跪拜在内的各种繁琐仪式后,师徒关系才算是正式得到承认。这种仪式或许能够增进师徒之间的信任感和认同感,但也确定了师徒身份的不平等。而且,固执地讲究繁琐仪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技艺的流失。 更需要大家厘清的是,传统的师徒体制,并不仅仅表现为“磕头拜师”等外在仪式层面,更包含着一套完整的权利和责任体系。这种模式下,“师父”扮演着技艺传授者、道德权威以及父亲式监护人等多重角色。并且,在学艺阶段徒弟的吃穿住行都由师父一方提供,而学成之后徒弟则要免费献艺数年以报师恩。以此类比,类似厨师这种职业师傅与徒弟有多大关系,那些收钱传艺的商业化培训,更是与传统的师徒制根本连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师生也好,上下也罢,彼此之间没有尊卑只有平等。更何况没有师徒制之实,只求师徒制之形。这种选择性、变异了的所谓“师徒制”,除了满足了一小部分好为人师者的虚荣之心外,没有任何价值可言。 现实中,诸如此类的事情其实并不少见,其核心逻辑就是将市场化的买卖关系伪装成传统意义上的师徒关系,藉此扩大办学者对学员的身心控制力度,并最终实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 虽然当事人坚称“磕头拜师”系双方自愿行为,而且这是发扬传统文化的需要。但是,再“你情我愿”的行为,也不能逾越文明社会的底线。即便是贵如师者,虽应得到尊敬与尊重,却不必以“磕头”的方式来表达。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下一篇:孙小果他妈的“爱情”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