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27 07:02:40 点击: 次 来源:虚构与未来 作者:沈乔生 - 小 + 大
战地记者-方方 【人民之声编者】看了沈乔生这篇文稿,想起了毛主席所说的文艺为什么人、写谁的问题,又想起了毛主席关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论述。方方的日记引起数以千万计眼球的关注,总不能说数以千万计的人都少脑吧。反思一下,我们自命为左派,可我们在这次又写出了多少关注底层百姓疾苦的文稿呢? 读方方的日记,让我想起了“战地记者”。中国很少见战地记者,也不见战地记者的文章。但方方却让我读到了战地记者的令人悲怆、激奋、回肠荡气的文字。 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有战地记者吗?我没有出生,不知道。朝鲜战场有吗?【人民之声编者:有魏巍】中印战争,我也没有读到战地记者写的东西。中苏珍宝岛交锋,开战的第二天,我们上海知青坐上运煤的船,驰往东北,但也没见什么战地报道出来。中越反击战时,我在上大学,也没有看见战地记者即时写的文章,后来才看见李存葆的小说和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但那是虚构的。也看见了刘亚洲的《二马》,动人心魄,也是后来的事。 可以说,很长时间,战地记者是空缺的,久违了。 什么是战地记者呢?他应该有独立的深沉的思想,支配他的是内心的良知。他深入第一线,不顾个人安危,真实地描述战争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造成的伤亡;他不但描述决策者,更重要的是贴近战争中的小人物,如士兵、市民,描写他们的悲哀、恐惧、艰难;细致地发掘他们各种各样的苦难状态和情绪,汇总起来,及时向世界报告,在黑暗中展现人类的曙光,对战争发出强烈的控诉。 他们在炮火中穿梭,是一些无畏的、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 所以,在我的理解中,战地记者,是一个很高的职业和境界。 我记得,海明威是一个战地记者,写过不少战地文章,他也是一个执枪的战士,多次受重伤。后来他根据参战的切身体会,创作了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白俄罗斯的阿列克谢耶维奇,也是一个战地记者,当然她经历的是另一种战争。她的代表作《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的口述史》,就是采访了许多深受其害的亲历者后写的。 毫不夸张地说,目前这场世界范围内的抗疫,对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它是另一种世界大战。方方身处抗疫第一阶段的中心城市武汉,她以作家的敏锐和才华,进行坚韧的写作。 方方就是一个战地记者。她描写了细部,也就窥视了宏大;她反映了当下,也显出了永恒。 有人说,对方方的日记,反对的人比支持的人要多。我不相信。 有多处信息写到,约有3000万至5000万人,每天翘首以盼,争看方方的日记。我想,那些等方方日记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支持方方的,他们是想通过她的日记看到一个真实的武汉,看到无数武汉民众的真实的内心。他们对她的关心,就是对武汉人民的关心,就是对作家良知的关切。如果不是这样,他们为什么要急迫地等待呢? 难道也有3000万至5000万的人,也天天等着方方日记出来,好来咒骂她、攻击她吗?我不相信。 如果允许,可以搞一个民意测验,看民众中,究竟多少人支持方方,多少人反对方方?每个投票的人都须写一个50字的简单理由。不写不能投,要有自己的主张,不能依附别人。这是一个很好的启蒙普及,很多问题可以在其中弄清楚。 写到这里,刚看见一篇文章,标题是,《知识分子全体崩溃,把方方顶在“火线”》。这不好,不符合事实。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总想把方方和整个知识分子对立起来,莫非有什么深意?两个多月来,大家都闷在家中,不像方方在武汉听到的多,一时难以表达也属正常,而且,文学创作是需要时间的工程。当然,我也看见了一些作家犀利的文字。举一例,有那么多人扮了高中生的爷爷、爸爸、妈妈、弟弟、老师、同学,以各种角色来给“高中生”写信,不也是一种别致的声援? 想问此文作者的是,你是不是知识分子,你崩溃了没有? 对作家而言,都面临读者问题。有些作家创作比较私化,一般老百姓读的就少,这也正常,无可厚非。 还有不少作家也写老百姓的故事,写一些深刻的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然而,一般写虚构文学的都知道,小说之类是形象思维,以生动、典型的细节和人物来说话,而主题是藏得越隐蔽越好。 而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太快,为了生存,或者说为了活得更好,每个人身上都缠着许多事,老百姓没有耐心读小说,他们需要直截了当的表达。 这样,战地记者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 在方方的日记中,我们看见了武汉的哭泣、挣扎和对生的强烈渴求;看见了武汉人特别的性格和情怀;看见了武汉的昨天、今天,也看见了明天……更看见了似鲁迅吟的,“敢有歌吟动地哀”……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