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21 19:15:35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纸上建筑 - 小 + 大
五四青年节,很多媒体和网站都会推出一些青年寄语,无非是应时应景的常规功课,谁也没有太高的野心,没想到B站的《后浪》演讲会掀起大浪,估计主办方也出乎意料。 目前“后浪”二字已成互联网热词,它不能算一个新词,但是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涵义。而与青少年有关的社会新闻常常会被带上“后浪”的标签,多数都是揶揄。二次元与三次元的平行代沟终于相撞,即便年龄相同,可是彼此的悲欢并不相通。 活跃在B站的青少年UP主,他们唱歌、跳舞、玩乐器、做手工、搞动画……其丰富多彩与高水准都已经跟国际接轨。过去我们总往回搬运油管大神,现在B站大神也开始被搬运到油管,外国网友好评如潮,再被搬运回来,成为我们的自信和骄傲。 从这一个小小窗口,似乎我们的“后浪”已经开始席卷世界,但是回看身后广阔的土地,他们依然只是少数。而更多的平凡青年,他们从小没有条件学习音乐或各种才艺,长大之后依然要为辛苦谋生而打拼,那些丰富多彩的特长和娱乐,对他们而言是奢侈品。 偶然的背后并不偶然。很多貌似无意火到国外的“后浪”,都被细心的网友嗅出了金钱的气味和“前浪”的背景。 譬如最近火到油管的南京6岁吉他弹唱小女孩,其身后颇为专业的橘子功放音箱等设备,透露出其至少降生在城市中产音乐世家,她不经意间的成功,其实已经叠加了非同寻常的基础。 拥有类似天分的中国孩子很多,但那些没有前浪做基础的后浪,只能站在农村的砖头上弹弹自制的油箱琴,跳跳模仿的土摇舞而已,如果没有高十倍的惊人天赋,他们没可能火到外网,最多也就能火一把快手抖音。 这就是为什么《后浪》演讲被批评“不接地气”,它所描摹的“后浪”群体正是类似南京小女孩那样的起点,他们才是准备出征油管的优秀青少年代表,可惜他们并非仅仅站在“现代文明的成果”之上,而更多是站在了亲生父辈的肩膀之上。 虽然在年龄上同为“后浪”,但有人在浪尖上,有人在浪底下。不一定是因为天赋差别,更多的是水面下有没有父母托举。现实中更多的为生存而打拼的普通青年,或农村孩子,并没有像演讲中那样的机会“自由地学习”一门语言、一门乐器,更别说“去遥远的地方旅行”,这些“自由的探索”对他们来说都是奢侈品。 他们都是青年,按理说也都在接受五四寄语的群体之列,然而《后浪》演讲中,很多青年无法看到自己的生活。作为以“前浪”姿态现身的演讲者,眼中并没有看到“后浪”的全貌,所有的祝福和赞美、建议等等,似乎是专门面向城市中产以上家庭子女的,就像一群农村孩子不小心围观了北京实验二小的家长会似的,难怪会让观众觉得不是滋味。 青年人浮躁可以理解,老年人也浮躁就难以谅解。对“后浪”整体生存状态的认知,不应盲目乐观,尤其作为社会骨干的中老年人,要多看看、多关注那些“浪底下”的青年,他们也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但是并无法自由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一切。 富二代的孩子在满世界游学,中产家庭的子女也在被精心培养,但工薪家庭的孩子呢,外来务工者的孩子呢,农村留守儿童呢……他们的世界里,没有钢琴,没有艺术,没有夏令营,什么都没有,很多乡村学校连音乐和美术老师都没有。他们的未来,要么使劲K书考学改变命运,要么考不上学出去使劲打工。 而即便一个优秀的凤凰男进入了大学、迈入了社会,他也不敢耽误学习和工作的主线去“自由的探索”,最枯燥平凡的路对他们就是最好的路,熬到若干年后能够在大城市买房扎根,去星巴克喝一杯咖啡,就足以耗尽他们整个青春。无论他们心中有多少闷骚多少才华,他们永远不会成为油管走红的大神,这一切从降生之日就已经注定。 前几天那个天门山失控坠亡的翼装飞行女大学生,无疑也是标准的演讲版“后浪”之一,她玩极限运动从18岁玩到22岁,滑雪场住半年、海边住几个月、俄罗斯、迪拜满天飞,不光要大量烧钱,甚至休学去玩,的确是实现了“自由地探索”,如果不是这次意外令她的精彩人生戛然而止,后续她还将顺利地登上杂志封面、走红海外、人民网报道……成为被何冰们由衷赞美的范本。 当然,他们精彩、他们自由、他们富有,这不是他们的错,但只看到他们来代表青年,是我们的错。像何冰这样以前浪姿态发言的人,作为社会的中坚、社会的管理层,有责任看到河流的全貌,设法以公共的力量托举起每一个青年,甚至更多地倾向关照那些看不见的在水面下奋力挣扎的青年们,这才是对“现代文明成果”最好的诠释。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上一篇:中国武术打假,刻不容缓!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