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5-11 16:18:44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历史为什么选择了毛主席? 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中国领导的革命斗争,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暴烈的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这样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也不是做文章,它必然充满着无数雷霆风雨、惊涛骇浪,无数激流险滩、巨石暗礁。 毛主席作为一个革命家,其突出的光辉业绩,不是产生在一种平静的生活中,而是产生在其所经历的诸多逆境、危机、转折和胜利的境遇中。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越是在逆境、危机、转折和胜利的时刻,毛主席越能显现出他所特有的激情和智慧。可以说正是这些智慧帮助他走过了漫长革命生涯中的起起落落,那他是又到底是靠着哪些智慧,让历史偏偏选择了毛主席呢?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及时批判了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随后领导了遍及12个省140多个县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尤其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为著名。然而这些起义在错误的方针指导下,直接攻打城市,同优势敌人硬碰硬,而遭遇重大挫折和失败。南昌起义时由2万余人只剩下800余人,秋收起义的5000余人锐减到不足1000人,广州起义军撤离时只有约1000人,可见牺牲之大。 当时党内和红军内存在着2种倾向,右倾思潮只看到革命力量削弱的严峻形势,只看到小块根据地被反革命力量四面包围,因而对革命前景悲观失望,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左”倾思潮则对低潮的形势表现急躁,不愿意在农村做艰苦的积蓄和发展力量的工作,仍然幻想在中心城市武装起义以夺取政权,他们指责井岗山的斗争,主张采取“左”倾盲动政策,搞全国范围内的“大革命”。 当时被称为“红军的四只鹰”之一的林彪就散发了一封对红军的前途表示悲观的信,过高估计敌人的力量,过低估计革命力量,否认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性,认为在距离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是徒劳的。主张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然后举行全国武装起义。 然而只有毛主席准确的指出他们看问题的方式都是从主观主义出发的;他透过党和红军一时的失败的表象,冷静地分析出背后的实质原因,从战略上科学分析当时的形势,对红色政权存在的原因和发展前途作出英明的预见,因此也就有了后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雄文,给党和红军将士们的心田重新注入力量,开辟出了一条从未有过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后来的实践成功地证明了这条路的正确。 可以看到,要想取得一件事业的成功,离不开科学的战略方针指导。毛主席具有一种常人难以掌握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连能指挥千军万马从东北一路打到海南岛的林彪也是望尘莫及。 还有一些事情也可以体现出来毛主席与众不同的智慧。 1927年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受挫后,毛主席率领起义队伍上了井岗山,开辟出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1928年3月,正当毛主席在井岗山节节胜利之际,中共湖南特委来了一位“钦差大臣”周鲁。他带来中央的文件,宣读了文件中对于毛主席“右倾”的错误批评,以及取消前敌委员会的命令,这实际上就相当于撤了毛主席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职务。更让人震惊的是,他还宣称中央决定做出开除毛主席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和党籍的处理。要知道毛主席可是7年前在南湖红船上参与谋划建党的寥寥13个人中之一呀! 事出无奈,毛主席成了党外“民主人士”,被安排到部队当师长。尽管后来才弄清楚是周鲁记错了,但要知道,这对于一个参与了创建党组织的人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羞耻,要是换了其他人,也许一怒之下就会脱离队伍。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不难看出,毛主席的确是具备这种智慧的。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读《毛选》的年轻人
下一篇:毛主席的智慧到底是从哪来的呢?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