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7-25 20:49:41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心灵的旗帜——造反者毛主席靠这个凝聚人心!
1974年,81岁的毛主席最后一次离京巡视,深秋季节来到长沙。这位看见风浪就忍不住激动的革命老人,已无法到橘子洲头去浪遏飞舟了。他来到了长沙市游泳馆! 他先是坐在藤椅上,鼓励警卫人员从10米高的跳台上往下鱼跃,他的眼睛事实上已经看不见什么,给他带来满足的是人和水撞击的声音。渐渐地,他站了起来,摸索着走向水扶梯。一游就是40分钟。卫士长王祖培上前扶托他上岸,他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吐出五个字:“自-力-更-生嘛!” 这是毛主席最后一次下水游泳! 他老人家一辈子都喜欢搏击风浪,不管是自然的,个人的,还是有关整个国家的!他无所畏惧!他习惯斗争!他是一个一生的“造反者”! 造反者宽阔而特殊的胸怀品格,被毛主席浓缩成一个警句:“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红楼梦》里凤辣子一句赌气的、张扬出去,肯定会引来杀身之祸的话,经毛主席反复宣传,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 毛主席从来不讳言他的这个性格特点,甚至是越到晚年,他越是向人们有意地展示他的这个性格特点,并把它同自己要做的“政治文章”、把它同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理想,紧紧地拧在一起。 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主席在南方阅读一本苏联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意在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可他忘不了政治,他说:“看到革命两个字就高兴。” 迟暮之年,70年代的“最新指示”中,人们自然还记得这样一句话:“八亿人民,不斗行吗 ?” 受尊敬的传统文人,他们细长的手指习惯翻别人写的史书,时间长了,他们的脊背开始富于幻想地弯曲,还教出一代又一代同他们一样的学生。 毛主席改变了教师的形象。他从史书里翻出了宝剑。这是一个残酷的真理:历史不同于传说,那里没有禅让,弯曲的不是脊背,而是武器。毛主席说:“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于是,他提倡一种“不怕”、“不信邪”的人格。这是挑战者的心理前提,是一个革命者最起码的素质。这种素质同中国人的传统是背道而驰的。于是,他立志要改造这种传统。 在毛主席前进的道路上,他所寻求的挑战对象,一个接一个地呈现在他面前。在革命年代,他号召人们鼓舞人们满怀信心地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挑战,众志成城地掀翻这三座大山。在建设时代,他号召人们向自然开战,向地球开战,向不尽人意的哪怕是在革命成功以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体制挑战,甚至向党中央“进攻”——因为有了资产阶级的当权派,因为有变修的危险。 最后,他还自始至终强调自我精神的革新,向自我的灵魂深处挑战。早年是“今日之我向昨日之我、明日之我向今日之我挑战”;在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以后,他始终强调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驱逐自我身上残留的非无产阶级思想,通过“斗私批修”来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 当毛主席作出挑战和接受挑战时,当他选择目标和实现战略时,他不谈怀疑,只谈坚信。他的挑战方式与他的目标理想一样豪迈、壮丽,他的顽强与他的任性一样执着惊人。这种坚韧的挑战精神成为他在任何逆境中都不气馁并能图谋再进的巨大动力。 而这种精神,也带给了他的同志们无限的信心。他是天才的宣传家,他把希望化为泉水流进红军战士的心田!人们总是渴望光的,总是喜欢跟有光的人待在一起的,而毛主席就是那光,那束光通往胜利、通往光明。而那束光来自毛主席的灵魂深处! |
责任编辑: |
下一篇:为什么要批修正主义?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