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10 14:11:17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旗帜中流评论员 - 小 + 大
俗话说,开卷有益。多阅读总是有益的,这是因为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的精神起着引导作用。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很快就要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现在,每个人都能识文断字,都有正常的读写能力。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每天都要阅读报刊、信件、手机信息等等。闲暇的时候,很多人也读一些自己喜爱的读物。 另外,当下社会,还有一些媒体故意制造一些有意识引导人们思想、情绪的所谓“鸡汤”。这些“鸡汤”,也可以是视频,更多的则是以短文形式出现的。 每个人都有了正常的阅读能力,按理说,大家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是非真假的辨别能力,就应该更高了。然而,现实却不是这样。浮躁、盲从、容易轻信,是当下社会普遍的现象。 问题出在哪里呢? 19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阅读和学习是任何人都能自愿进行的活动;而思想却并非如此。”思想是人脑进行的一种带有能动性、创造性的活动。因此,阅读得多,并不意味着独立思考能力就强,并不意味着洞察力就强。一般的人,可能都有一定的日常阅读量,但都不能跟思想家比肩。 伟大领袖毛主席是一位具有创造性的革命家。在中国革命早期,毛主席信仰马列主义,但是不迷信马列主义的书本教条;他历来尊重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领导,但是不盲从听信共产国际的一切指令。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主席独立思考,基本上形成了适合中国革命特点的理论、路线和政策,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取得了几次反“围剿”的胜利。 在延安,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清除教条主义,毛主席领导了延安整风运动。他提出,要善于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真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国的现实,从而做出合乎中国实际的理论创造,用以指导中国革命。为此,他提出发挥主观能动性、打倒奴隶主义、埋葬教条主义,号召“同志们对于任何东西都用鼻子嗅一嗅,鉴别其好坏,然后才决定欢迎它,或者抵制它。共产党员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有道理,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该提倡奴隶主义”。 毛主席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实践家,也是一位大学问家。他一生博览群书,从年轻的时候一直到晚年病重的时候,经常手不释卷,但他又不是那种食古不化、食洋不化的“吊书袋”、“两脚书橱”,而是能够学以致用。 毛主席读书时,善于独立思考,不为书本教条所束缚。毛主席是一名坚定的马列主义者,当然喜欢读马列著作,而且他一生也确实读了很多马列著作,特别是列宁的著作。他喜欢读列宁的著作,他曾经说:“列宁说理透彻,把心交给人,讲真话,不吞吞吐吐,即使同敌人斗争也是如此。”因此,毛主席对列宁的书读得最多,下功夫也最深。 但是,毛主席不像王明、瞿秋白、李立三等人那样,把马列主义书本当成教条,对马列主义进行生吞活剥,照搬俄国革命的外在形式。我们知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次“左”倾路线,由于对马列主义书本进行生搬硬套,曾经给革命造成过严重损害,是毛主席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贯彻马列主义原则于中国革命之中,才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毛主席1927年时就不赞成陈独秀对国民党反动派那样妥协、退让,但是他又无法引经据典地批驳陈独秀。土地革命时期,当读到列宁的著作《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时,毛主席提笔在书上写道:“此书要在大革命时读着,就不会犯错误。”从这里,可以看出毛主席对列宁在这部著作中阐述的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领导权问题的深刻的理解和领会。 1948年,他在向军队干部强调必须遵守纪律和命令这一点时,提出请同志们读一读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pai”幼稚病》第二章“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并且指出:“请同志们看此书的第二章,使同志们懂得必须消灭现在我们工作中的某些严重的无纪律状态或无政府状态。”列宁在这一章中明确指出,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无产阶级铁的纪律。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中普遍存在小生产习惯势力,而这种习惯势力会涣散无产阶级力量、加强资产阶级力量。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毛主席对马列主义的学养颇深,对列宁的观点能够有针对性地随手拈来,确实做到了“精通它、应用它”。 毛主席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他在读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等书时,就写下了大量的批注。 毛主席1959年在杭州召集一部分同志专门研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他要求和他一起读书的同志们,看完一章之后,必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他指出:“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提出了两个世界市场的论点。教科书在这里强调两个世界体系的和平经济竞赛,强调在两个世界体系间‘建立和发展’经济联系。这是把实际上存在的两个世界市场变成了在统一的世界市场中的两个经济体系,这是从斯大林的观点的后退。在两个经济体系之间,其实不只是竞赛,而且有激烈的、广泛的斗争。教科书避开了这种斗争。” 他还指出:“关于产品分配,苏联教科书写得最不好,要重新另写,换一种写法。……要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要讲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像他们那样强调个人物质利益,不能把人引向‘一个爱人,一座别墅,一辆汽车,一架钢琴,一台电视机’那样为个人、不为社会的道路上去。” 他认为:“教科书的写法,不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没有说服力,没有吸引力,读起来没有兴趣,一看就可以知道是一些只写文章、没有实际经验的书生写的。这本书说的是书生的话,不是革命家的话。” 总之,在学习态度上,毛主席历来认为有两种:“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另一种是“学习的时候用脑筋想一下”。他认为前一种态度不好,需要的则是后一种态度。 毛主席还是一位超群的历史学家,但他不是钻进故纸堆里绕不出来的“学究”,而是在读历史书的时候,把所读之书放置在一个恰当的历史背景中,注意把握所读之书形成的时代特点、社会条件和作者成书条件、写作动机、指导思想和目的,弄通读透书的内容。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一书,将近15万字,精选了毛主席几十年阅读古籍时写下的部分批注。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推出的《毛泽东批注二十四史》,全书共91册、4千余万字,更是凝聚着毛主席读《二十四史》时显示出的洞见和智慧。 毛主席以自己特殊的价值取向,从书中鉴取历史兴亡之道;通过品评历代政事、臧否人物,吸取经验教训,悟出自己所需的为政方略;并在同古人的对话中激发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 毛主席以自觉的、清醒的批判意识来读书,从不为书所俘虏。在恰当评价书中所言风物政事、以明利害得失时,总是显露出自己的见解。毛主席喜欢读史,但他又这样说:“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正确的态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它、批判它,把被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毛主席不仅对中国历史有着根本的把握,也对历史上忠奸贤庸各式人物及其行为有过中肯的评价。 我们说,要学会独立思考,才能获得真知灼见。这当然不是说不要看书学习,不是说看书学习没有用。毛主席生前曾多次号召:“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毛主席以务实的政治家、军事家著称,但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我们离开毛主席的背影越远,就越能发现,毛主席其实首先是一位读书治学的大学问家,而不是邓XX那样的实用主义者。 我们说,一般人都能阅读,也经常阅读,但都不能跟思想家比肩。但是,反过来,思想家往往都是以巨大的阅读量为基础的。像邓XX那样,工作中搞“白喵、黑喵”、“摸石头过河”那一套,闲暇时从来不读书、而是打扑克,是不可能成为思想家的。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