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观察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观察 > 文章

【读者来稿】杂谈网左:“网左”只是一个“身份标签”吗?

时间:2021-04-09 07:32:10    点击: 次    来源:工联报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读者来稿】杂谈网左:“网左”只是一个“身份标签”吗?

曾经看过一些年轻、刚接触左翼思想的青年的文章,很有意思,当然也不乏在我看来都觉得稚嫩的地方。
比方说,看过一篇尝试分析某前二次元网站的钢琴演奏视频的“卖肉”风气的,有点意思,但是分析还是流于表面,结尾引用的“延安文艺座谈讲话”也像是为了引用而引用。
也看过一些讲述自己思潮变化的文章,有些借鉴意思,当然,到结尾描述个人规划的时候都挺现实的(考研,入编制等等云云),可以理解,人是要吃饭的嘛(会心一笑)。
每一位思潮开始向左翼看齐的人——或者说,每一个会主动思考三观的人,都要经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并不因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政治光谱坐标”而终止,而是会持续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所见所得所想都会持续影响自己的思潮走向,或走向成熟,或改弦易辙,或另寻他路。
诚然,人人都有稚嫩的方面,有稚嫩的时候。但是,人能一直处在某个稚嫩的阶段而止步不前吗?如果我上面提到的还只是初见左翼思潮的人的小发展尝试,那么还有些人,却是把这种“稚嫩”当成了自己的资本——这就是我在当下网左中看到的一个问题:
有的网左,仅仅只是喜欢把“网左”当成一个标签,为自己寻得“身份”的一种归属感后,却不愿意继续前进,停留在这一个稚嫩的阶段——也就是俗称的“共趣”。不仅如此,在他们的所作所为上,也充满了“标签化”的稚嫩气息。

●“标签化的身份认同”-“网左”越来越成为一个身份了。
一面说来,这是必然而然的一个趋势:科学社会主义式的思潮流行起来,是现实矛盾越来越明显与激烈的产物。经济危机能让资本论大卖,环境紧张也能让网左排面大起来了。这么分析,网左是十分“存在合理”的。
一方面,网左存在有其必然性,不过,如果只是局限于这种键政亚文化,这对于进步是没有任何帮助的。但有的朋友,满足于这种自我认同的圈子文化,满足于简单化标签化的思维思考,而不思进取了。
这里我们谈一谈”阶级”。“阶级”在科学社会主义里面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部分了。但是,恐怕部分网左也不过是把“阶级”当作另一种“真正正确”的“身份”罢了,而不是从真正的利害关系出发看待“阶级”到底是什么东西。阶级是按照生产资料占有作的划分,阶级是经济地位,是贴切和个人利益相关的,阶级只有在雇佣劳动存在,在资产阶级法权存在的地方,在血与泪都挥洒的地方最能体现出它的厉害。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赞成那些花大精力搞“校内宣传”,“网络宣传”的行为。脱产的学校和经济地位虚无掉的网络上,想着靠这种类似于“拉帮结派”的办法宣传实在是不现实)
而部分网左拿着阶级却又沉浸于“身份”中。只要你喊出“阶级”,那么就相当于你拿到了进入“左圈”的入门券。而这种抽象的“阶级”始终不会是真正的阶级,匿名网友不会因为你们简简单单对于某个虚空的“阶级”认同而成为你的“革命同志”——顶多就是网络圈子好友。结果,搞得“阶级”就像是一句挂在口边的时髦话,变成了网左互称“同志”的一种身份认同罢了,“左人”地位竟能与“兔友”,“神友”这种身份认同网络群体并列了(按理说能和他们并列的也应该叫“猫友”“苏友”),然后甚至能看到那些抽象的说什么“拉拢兔友,拉拢神友,拉拢自由人”之类的键政话语……
身份认同不仅塑造于与他者的对立,也有来自自身的仪式感强化。
虽说有那句经典名言“左人无限可分”,但是很多看起来阵营不同的人,也只是阵营不同罢了——他们都喜欢在网络上拉起自己的一面大旗,翻来覆去高强度复读自己阵营里面的话,谴责对方阵营,然后对自己阵营也进行分裂……也许这种讨论是有意义的,也许真有路人从中学到了什么东西,只不过如此高强度复读,甚至有时候只是像是为了复读而复读,实在是有点浪费精力了。
比方说吧,网左经常喜欢说的一个东西是“多看书,多学习”,这很好,这是为了防止拿左翼思潮装点门面,也就是我在这里说的摆脱“标签化”的简单思维。但是在网左中,用“不要装点门面”这句话装点门面者并不少见,用“多学习”来掩盖自己学习不精者也不是少数。这看起来有点俄罗斯套娃了——声称“拒绝标签化”,只不过是自己的另一个标签。
在这里举一些我见过的简单的例子吧:
两位朋友因为半年前的个人鸡毛蒜皮在一个群里对峙(我不明白他们到底理不理解“人也是发展的”这一否定之否定……);
有朋友曾说过不太喜欢那种太学术的科社业余研究者,觉得这无非是增加在“左圈”吹水的资本罢了,虽说在我看来此人也十分享受这种拥有“知识资本”的吹水;
有朋友兼任女性主义者,老建议别人学点女性主义摆脱“男尊左”刻板印象,自己却时刻表现出自己那个圈子的刻板印象;
……
“话不妨说,错不妨认,园林不妨照修”,这句话反而倒是十分贴切这种行为。不停的说自己“小资思想”,说“要学习,要进步”却又时时刻刻透露出这种“小资思想”又不愿意改正。当网左当久了,什么没学到,话术和标签却学到不少。他们畅谈“阶级”,畅谈谁谁谁的“左右倾”,他们把这种标签当做自己知识的体现,十分乐意把这一系列的“知识”的勋章戴在胸前卖弄自己,却又故步自封,不愿意接受自己安全领域外的知识。
相比之下,我在网络冲浪时反而有一些网友因为良好的素养让我印象深刻,其中有建制派,浅粉红,人文主义者等等……但这些网友交流时没有那种标签化的键政争锋,都是畅谈自己的想法,也不作人身攻击,气氛是十分包容愉快的,在这一点上反而是一些网左表现的还更加“小资狂热”——喔,“小资”这个词也快成了一个标签和帽子,谁都可以戴了。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左人”这个词确实能和各位网友并列了,兔友见人骂神蛆,神友见人骂蜘蛛,网左见人骂小资……

●“标签化的问题分析”
在马哲吧看到过一个网友来问“流氓无产阶级”的问题。这位网友自称十分关注墨茶事件,但是再各方面接受信息以后,形成了一套“不完美受害者”的看法,在偶然得知“流氓无产阶级”这个词以后便急匆匆的跑到论坛上,询问大家对于流无的观点。
但在我和另一位网友质疑他的事件认知时,他却摆出一副“没有人比我更关心墨茶,你们蹭热度人差不多得了”的神态,打定主意墨茶行为十分流无。
我且打算说说“流无阶级”和“流无者”并不一回事,也许还想探讨一下无产者流无化之类的话题,但是马上楼主就绷不住删帖了。
我并不打算在这里继续重复什么悼念的话语,但是这让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有多少人只是喜欢这种能“自我满足”的简单标签呢?
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事物总是复杂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运动的,所包含的特性要完全说出来也不能够简简单单就能一概而论。就像这里提到的墨茶——因一次突发的公共事件被人所知,大家眼中的墨茶再怎么样也只能是透过这个“公共事件”所看到的墨茶,而不能够还原出“墨茶”本人——我不喜欢简简单单就这样对一个人的生活进行评价(换句话说,我觉得这多少有点“异化”的味道了)但一些朋友似乎太陷于这一事情了,他们想要挖出一个“完整的”,“符合自己想象”的墨茶,却已经掉进了“标签化”的陷阱里,这只是一种对自己而言的“满足”与“感动”罢了。
还见过不少对于二次元的讨论。很多讨论“二次元宣传能不能处”这种问题,有说二次元只是表现手段,核心要为我所用啦;有说媚宅动画只知道物化与卖肉,无端缝合只能让人感到恶心啦,之类观点。但是就像我们一直说的,事情是复杂的,东西是不能寥寥数语就能一概而论。在关于“二次元”的讨论中,我甚至看到不同的人在交流时对于“二次元”的定义都是不相同而混乱的。在我看来,我们讲的二次元首先是种亚文化,是受占据优势地位的新自由主义与其所营造的各种主流文化影响的,本身就是十分复杂,其流行与发展更离不开物质客观的分析,而不是简简单单贴一些标签然后问“能不能处”就能万事大吉的东西……
也见识过对于一些文化作品的品头论足:和人家讨论过某二次元手游剧情,有人觉得这个游戏一些地方的剧情能够流露出一种左翼思想;也在某前二次元网站上看过一个up主对于某二次元手游的剧情解析,和苏维埃挂上了勾……有的朋友一见到一个文化作品,就开始思考这是“左翼”呢,还是“右翼”呢?但分析来分析去,这也不过就是为了贴标签而贴标签罢了(更不要说二次元手游一类再怎么说也只是商业游戏)。我们说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作家,但会评价他是左翼还是右翼作家吗?(巴尔扎克本人是保皇思潮,虽说他在写小说时很喜欢嘲讽旧贵族的嘴脸)
举了这么多例子,我是想说明什么呢?——我们的一些朋友思考问题太扁平了,太标签化了。虽说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需要对于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概念与理论,再用自己所得去继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但是,概念与理论是我们发展的工具,而不是禁锢我们思想的牢笼。很多人为了省事,拿着现有的工具见到新事物就硬套,但是,这种“理论”不过也就成为了“刻板印象”,就像有人得到了铁锤,就想用铁锤敲打一切,但是不讲究的乱锤可不会把钉子锤进木板里,也可能把木板砸烂。我见过不少问什么“如何实践,如何宣传”之类问题的人,但我相信能问出这种问题的人连实践和宣传是什么都搞不清楚就想要抽象地去做“实践”和“宣传”了;有人问“计划经济怎么样才是公平”,但存在完全公平的静止“计划经济”吗?没有的。

●是网左的革命还是自我的革命?
很喜欢一个加拿大Ytuber的讽刺视频,他生造了一个有百来个坐标轴的政治光谱图,从此我们每个人可以欣慰的找到自己的意识形态屁股。但是这背后表现出的是一种对于键政人的讽刺:通过标签在网络上寻找自我的归属认同,线上政治极化是为了弥补自己现实生活的空虚与窒息,以至于需要不断的制造标签来强化自己的认同。
还有讽刺如,一个左人做了自己的左翼自媒体,称之为“对抗资本主义的武器”,但是当自媒体盈利可观时,这位“左人”摇身一变成了资本家。
网左归根结底,也是在互联网环境,与新自由主义主流文化指导下的一个亚文化圈子。
虽说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区别的,但多亏了资本主义指导,没有谁,没有哪个群体能逃离这个大上层建筑的影响。某些服饰圈已然是消费主义的战场,某些原为反资本主义的亚文化圈也被资产阶级法权所拿下——那我们怎么能保证网左不是如此呢?
在互联网的碎片化信息浪潮中,我们越来越依赖于固化简化的“知识”来武装自己,我们越来越通过标签赖辨析自己以免被浪潮淹没。我们痛骂资本主义到消费主义,却身处网左亚文化圈的信息消费主义无法自拔,自知不应如此却无力回天。卖书的保皇人,剪辑视频的营销号,打触摸牌的自媒体纷纷出动,拿着二流报纸不讲理论的话术,收割网左的流量,消费共趣的情绪(当然,并不是说做这个的都是财富密码,但我相信内容的干货程度是能辨别出谁是做营销的谁是用心做的),到头来,网左只收获了身份键政,其他一无所获。
对反动势力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对自己的革命也不是请客吃饭。每个人都有三观,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哲学。我在这里的建议也不能只是“多读书”了,而是不仅将自己视为否定之否定的主体,也要视为否定之否定的客体。标签是空洞的,键政得来的身份认同毕竟不是真正的归属感,但是包容而广的知识,实践总结的独立思考,这些东西才是能让我们真正进步的。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从杨笠事件出发谈谈女权主义

下一篇:你们的死,能改变这个世界吗?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