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24 16:23:22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财经上帝视角 - 小 + 大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1-2月份经济数据,可以肯定,疫情对于经济的影响不是一般的大。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下降13.5%(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从环比看,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下降26.63%。 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3323亿元,同比下降24.5%,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8938亿元,同比下降26.4%。从环比速度看,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降27.38%。 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0亿元,同比名义下降2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23.7%,以下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名义增长)。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48476亿元,下降18.9%。 此外,1-2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8万人。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 面对这一份份滑铁卢数据,如果说不紧张那是不可能的。国内很多专家曾预测,当疫情过去后,报复性增长能够回补一些经济损失。如果在一个月前说这话,也许还有人信,但放眼当下的形势,所谓的“报复性增长”得大大折扣。 原因很简单,因为全球都陷入了疫情灾难,在全球“封城”乱局的影响下,外部集体隔离的影响会反噬国内进出口相关产业。一些行业的外部订单急速下降(如机电设备),一些行业原材料供给不足,一些行业因需要海外产业链对接而遭遇业务受阻…… 如果是平常年份,面对这种局面,经济损失一点就损失点吧,也没啥大不了的。但2020年比较特殊,因为按照既定计划,2020年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结合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修正后,2020年GDP只要保证5.3%的目标即可实现经济翻一番的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准:(经济定量指标中没有剔除价格因素)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根据这份清单,对比2019年数据会发现,所谓的小康社会标准已经基本达到,个别目标没有达到也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 一是201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1万美元。 二是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 三是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 四是2019年恩格尔系数28.2%。 五是2019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9平米(截止2019年9月份)。 六是2019年全国城镇化率60%。 七是2019年互联网普及率28.6%。 八是2019年大学毛入学率48.1%。 九是2019年每千人医生数1.82人(2019年全国职业医师246.6万人)。 十是2019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未公布。 如果完全根据全面小康社会十项标准的话,2020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每千人医生数”这一条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短短一年内不可能新增那么多医生。如果不要求十全十美的话,小康社会终点近在咫尺。 从经济层面上而言,5.3%就是今年的底线。在没有疫情的干扰下,没人会怀疑这个目标的实现。可眼下这场疫情,让一切变得未知。 2020年第一季度的GDP数据预计不会好看,结合统计局这份成绩单,第一季度别说5%了,能不负增长就不错了。原本寄以厚望的第二季度数据不出意外的话也会受外部环境影响而变得扑朔迷离,根据现在汇集的消息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是欧美等主流发达国家的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时间段。真正的全球经济回暖预计从第三季度开始。 那么,在连续两个季度经济受影响的情况下,即使第三季度出现理想中报复性增长,能保证守住5.3%的底线吗? 这种时候,房地产这只过街老鼠可能再次成为支撑经济的重要工具。而实际上,现今有很多政策表面上看与房地产没有直接关系,但实际上却都会成为房地产助力的政策。 比如最近闹得纷纷活活的农业用地审批权下放事宜。虽然,自然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土地审批放权目标是“增效”而不是“增量”,不是建设用地“松绑”,城市土地供应不可能进入“宽松时代”。但他同时也指出,改革过程中深层次矛盾、问题和风险可能显露,比如在落实省级政府责任、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等要求方面,地方能不能“接得住、管得好”,要拭目以待。 这次农业用地审批权改革首批试点省份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重庆。这8个省份、直辖市中,除了上海之外,其他7地财产均长期处于赤字状态,且个别省份中部分地区依旧是土地财政思维。本着美好初衷的政策很有可能又唱成了歪经。(财政自给率超100%说明财政有盈余) 另一方面,为了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基础建设再次提速。依靠财政投资基础建设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惯性思维。但是,基础建设表面上与房地产无关,但却是房地产炒作的重大契机。背后逻辑非常简单,基础建设提升居住环境,地价就该涨,地价涨了房价能不涨吗? “房地产不作为短期刺激经济工具”已经提了不止一次,也不止一个部门反复发声。不过,结合当下具体情况而言,就有一个明显的空子可以钻——全面小康社会是长期战略计划,房地产不作为短期刺激经济工具却可以成为保障长期战略计划的工具。 按照以往国内市场的经验,并且结合疫情期间多地出台的房地产政策(地方松绑、中央叫停)可以预见,必然会有人借机再次炒作房地产,甚至带上“长期”、“稳定”、“战略”等高帽子。毕竟,以前就发生过类似事件。“房住不炒”被“一城一策”完全对冲,当时就出现了地方依靠“一城一策”继续炒作房地产的现象。这次想必也不会有什么意外。 根据社科院此前的研究报告显示,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的贡献平均水平在12%-13%,最高时期是2013年,高达25%。 房地产开发投资并不代表整个房地产行业,更不能反映房地产整条产业链的价值。如果考虑整条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效应的话,房地产这条链子就长了。 此外,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体系中,大量抵押资产的标的都是房地产。正因为有了房地产,一些企业与个人才能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进行经济活动。这也意味着,现今的一些资本运转中,有些看似与房地产无关的资本其背后都源自房地产。而诸如此类都算进房地产的话,那房地产占GDP的比重就大了。 因此,房地产完全可以作为支撑经济的工具。关键就看今年上半年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一旦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超出预期,直接关乎今年“大目标”的话,房地产是很有可能再次松绑的。房价甚至会出现前期被压制过久的爆发式井喷。而且,如果松绑,市场对于房地产的信心会愈加充足,因为这证明了政策终究拗不过大势,改革改了半天,最后还得回到房地产。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下一篇:廖君只是小喽啰,推出去替人背锅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