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脚印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脚印 > 文章

如果毛主席不坚持这事 就没有之后的一切

时间:2021-10-19 18:26:42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如果毛主席不坚持这事 就没有之后的一切


这是一份全文500余字的电令,正文只有三段,左上角标有:1934年12月12日和“万万火急”四个字;落款为:军委,十二日十九时半。
它就是长征初期第一份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名义发布的万万火急电令。电令原件收藏于中央档案馆,在它的发生地——湖南怀化通道转兵纪念馆藏有一份复制品。两片泛黄纸页,看似轻如鸿毛,实则重如泰山。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战略转移仅一个多月的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史称“湘江战役”。这次战役中央红军虽然突破了国民党军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但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从长征出发时的8万6千多人锐减到3万余人。通道转兵纪念馆馆长郑湘说,湘江一役后,红军士气低沉,各种情绪开始滋生蔓延。
  一种情绪是彷徨迷茫,广大红军将士都不知道这支队伍要到哪里去,要怎么办才好;第二种情绪是对军事指挥产生了怀疑,都觉得李德的这种军事指挥思想不行,一路的被动挨打;第三种是要求改变领导人的情绪越来越强烈。
  所有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红军向何处去?
  长征初期,毛泽东由于长期患病未愈,体力虚弱,王稼祥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被敌机炸伤,弹片还在肚子里。他们两人主要靠坐担架行军。张闻天身体稍好,主要靠骑马行军。毛泽东同他们一路交谈,坦陈己见,一场关乎红军命运的深刻讨论就从担架上开始了……
  1934年12月11日,中央红军翻越老山界,攻占了湖南省怀化市最南端的通道县城。占领通道后,红军下一步该怎么走呢?这是一步生死棋。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通道原县城县溪镇的“恭城书院”召开紧急会议,史称“通道会议”。
  当天下午5点多,通道会议召开,会上争论异常激烈。李德坚持要按原定计划:红军主力立即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毛泽东坚决反对李德的意见,与李德唇枪舌剑,据理力争。
  毛泽东认为,红军的行军意图早就被蒋介石察觉,已经调集主力部队近20万人,在湘西一带,布成一个大口袋,等着红军往里钻。毛泽东反复说:湘西是去不得的!他建议避开国民党军的锋芒,西进贵州去创建新的根据地。
  郑湘:在通道会上,毛泽东有一句比较经典的话,他讲:我们何不来个避实就虚,甩掉眼前的强敌到贵州去,为什么要去钻口袋?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嘛!
  最终,参加会议的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多数同志支持和赞成毛泽东提出的转向的方针。晚上7点30分,周恩来、朱德当机立断,下达万万火急电令。
  万万火急电令内容节选:万万火急!致电给军团、纵队首长:我军明十三号继续西进的部署如下:(一)一军团第二师及九军团……向白路口及黎平方向继续派出侦察部队。其第一师,如今日已抵洪州司,则应相机进战黎平……
  长征初期,红军电令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急”、“万急”、“十万火急”、“万万火急”,落款通常为“朱”就是朱德或者“周”就是周恩来,或者两人联合署名“朱周”,但这份万万火急电令尤为特别。
  郑湘:我们查阅了通道会议前后的35份军事电报,发现这是以中革军委名义发布的,而且是唯一一封标注万万火急的军事电报。这说明电报是非同寻常的一个重大的军事决定,容不得半点的等待和停留,已经十分危急了,必须马上执行。同时也说明了西进贵州是集体决策的结果。

  万万火急电令发出的第二天清晨,中央红军在通道境内分两路转兵西进,避开了敌人布下重兵的包围圈,打得蒋介石一个措手不及,完成了红军长征中著名的“通道转兵”。刘伯承元帅在《回顾长征》一书中写道:“部队在12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3万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事实证明,通道转兵是中央红军在生死关头摆脱险境的唯一正确抉择,为党和红军开辟了一条胜利之路。通道转兵之后,绝处逢生的红军自此“行得通,走上道”。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女首富与京城顶级会所的神秘往事

下一篇:海参崴割让160年祭:远东华人消亡史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