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脚印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脚印 > 文章

信仰的力量,鼓舞我们永远战斗

时间:2019-01-22 09:20:15    点击: 次    来源:旗帜中评    作者:王家吾 - 小 + 大

 信仰的力量,鼓舞我们永远战斗
—纪念卡尔·李卜克内西牺牲一百周年
 
 
卡尔·李卜克内西( Karl Liebknecht1871年8月13日-1919年1月15日)德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律师,出生于莱比锡(Leipzig)。卡尔·李卜克内西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著名人物,曾积极参加并领导了1918年11月德国十一月革命,参加德国共产党的成立。曾创办了左派刊物--《国际》,发表《军国主义和反军国主义》、《纵然把我粉碎,我也决不低头!》。列宁评价其“象征着一个领袖对无产阶级的利益和社会主义革命无限忠诚,象征着真诚地不惜一切牺牲地去同资本主义作无情的斗争,象征着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行动上同帝国主义作不调和的斗争”。
 
《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的一百年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兴起,书写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的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即使在共产主义运动蒙受了巨大失败的今天,这一段曾经的辉煌,不仅依然值得我们怀念,而且,依然能给予我们许许多多的教益。我们纪念历史,更是学习历史、面向未来。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斗争,培养出了无数的伟大人物。
今天,我们纪念的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就是这样的伟大人物。
这里,我们想对中国同志着重说说卡尔·李卜克内西的伟大人生和我们要向他学习的地方。
威廉·李卜克内西和卡尔·李卜克内西父子,犹如双星璀璨,是国际共运历史上传唱不衰的佳话。
威廉·李卜克内西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好朋友和亲密战友,德国工人运动和国际共运的著名活动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创始人和领袖之一,参加了第二国际的创建工作。1848年革命中,他拿起武器,与工人并肩战斗。普法战争时期,他站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上捍卫巴黎公社,表现了一位工人领袖的国际主义胸怀。
受家庭影响,出生于巴黎公社成立之年的卡尔·李卜克内西,很早就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的著名领导人。卡尔·李卜克内西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亲切关怀和教导,马克思、恩格斯在给威廉·李卜克内西及其夫人的信中经常询问卡尔·李卜克内西的成长情况,并给予鼓励和鞭策。革命导师的关怀、父亲的影响、阶级斗争的实践,使李卜克内西(注:以下文中的李卜克内西均指卡尔·李卜克内西)在中学和大学学习期间就参加了革命活动,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倡导者。
1904年,33岁的李卜克内西以俄国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辩护人的身份走上德国法庭,痛斥俄国沙皇和普鲁士警察对革命者的迫害。1905年,在耶拿党代表大会上,他批驳了修正主义分子反对总罢工的谬论,宣布同盟总罢工是“阶级斗争领域中特别的、无产阶级的斗争手段”。1907年,在总结多年来宣传和组织群众进行反军国主义、反对帝国主义挑动世界战争工作的基础上,李卜克内西出版《军国主义和反军国主义》一书。这是一部在今天依然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的马克思主义重要著作。
在书中,李卜克内西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考察了军国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揭露了军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对外侵略、掠夺和奴役其他国家的人民,同时对内镇压本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书中还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反对军国主义斗争的任务和策略,指出党必须对青年进行反军国主义教育,以便在爆发革命时,把青年争取到无产阶级革命方面来,使军队中立化;要充分发动和组织群众,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反军国主义斗争,要把反军国主义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在反军国主义的理论和策略问题上,无产阶级要按照战争的正义与否来决定对待战争的态度。李卜克内西在书中指出,战争的性质也是可以转变的,由资本家发动的战争可以转变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战争。最后,他批判了机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反对军国主义问题上的错误,强调在德国开展反对军国主义斗争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军国主义和反军国主义》一书的出版,有力揭露和打击了军国主义和资本主义,也是对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有力批判,故引起反动派的仇视和恐惧。该书出版不久的1907年4月,德国政府便以“危害国家”的罪名,下令将此书没收。10月,以“叛国”罪名在莱比锡对李卜克内西进行审讯。李卜克内西在法庭上大义凛然,同敌人展开了斗争,使审判者处于受审地位。
1912年,李卜克内西被选为德国国会议员。1913年4月,他在国会讲台上以大量事实揭露了军火大王克虏伯采用收买、贿赂等手段勾结陆海军将领阴谋发动战争的罪行,迫使法庭开庭审讯并判决克虏伯公司的雇佣人员为“有罪者”。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二国际大多数社会民主党领导人背叛自己的誓言,投票赞成本国政府的军事预算,堕落为社会沙文主义者。而李卜克内西则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在1914年8月3日德国国会讨论通过战争预算时,李卜克内西积极争取通过一项反对战争拨款的提案。同年12月2日,德国国会就军费案进行第二次表决时,李卜克内西独自投了反对票。列宁高度评价了这一英勇行动,说:“在110个议员中,只有李卜克内西一人代表社会主义、代表无产阶级事业、代表无产阶级革命”,他树立了“以真正的革命精神利用反动议会的榜样”。
1914年9月,李卜克内西提出“不要国内和平,要进行国内战争”的口号。他成了德国革命的反战运动的象征,因而遭到统治阶级和在野的社会民主党内部的修正主义分子的迫害,他被修正主义分子开除出社会民主党国会党团,1915年被反动政府征兵入伍。但是,李卜克内西并没有放弃斗争,他利用在前线和回后方参加国会会议的机会进行宣传活动。
1915年3月5日,他参加了在柏林举行的左派全国会议,创办了左派刊物——《国际》。会后,李卜克内西与其他左派印发了列宁的《社会主义与战争》一文和署名卡尔·李卜克内西的传单,提出了“主要敌人在国内”的口号。在1915年致齐美尔瓦尔得会议的信件中,李卜克内西请求通过反对战争、反对阶级调和、争取社会主义及建立新国际的决议。
1916年元旦,成立了以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为首的斯巴达克派(即斯巴达克同盟)。1916年4月8日,李卜克内西利用国会讲台进行反战宣传,同年“五一”劳动节,他以现役军人资格组织并参加了柏林工人阶级在波茨坦广场举行的声势浩大的反战集会和游行示威。他在示威号召书中向德国人民指出:“我们的敌人不是法国、俄国的人民,而是德国容克、德国资本家和经管他们事务的委员会——德国政府”。为此,反动政府以叛国罪于7月28日判处他两年半徒刑。被判刑后,他继续写文章揭露、抨击反动政府的罪行,又被改判四年苦役,被剥夺公民权六年。在狱中,他写了“纵然把我粉碎,我也决不低头!”的诗篇,强烈地表现出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和渴望搏击暴风雨的斗争精神。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最后失败而宣告结束。10月21日,李卜克内西在德国工人阶级的巨大欢呼声中出狱。
1918年11月德国爆发十一月革命,李卜克内西积极参加并领导了这次革命。他起草了斯巴达克派传单,并在皇宫的阳台上宣布了“自由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又和卢森堡一起创办了《红旗报》,提出了“为建立统一的德意志社会主义共和国而斗争”的口号。当右翼社会民主党人企图篡夺革命果实时,11月10日,李卜克内西在《红旗报》第2期上发文揭露了右派的阴谋,号召工人把革命推向前进。同年12月29日,斯巴达克同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在总结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建立了德国共产党,李卜克内西在会上作了《关于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的危机和德国共产党的成立》的报告,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列宁指出,由于以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等这些世界闻名的领袖和工人阶级忠诚的保卫者为领导的斯巴达克同盟和机会主义彻底断绝了关系、建立了德国共产党,“这样,真正无产阶级的、真正国际主义的、真正革命的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就在事实上成立起来了”。
1919年1月,李卜克内西领导柏林几十万工人为反对艾伯特政府篡夺革命成果而举行总罢工,继而转变为武装起义。李卜克内西和革命工人一起浴血奋战,同时坚持出版《红旗报》。反革命集结大批力量,对革命群众进行疯狂镇压,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在白色恐怖下继续坚持斗争。1月15日,由于叛徒告密,他们二人在避居地被捕,受到反革命军队的残酷折磨,在从柏林西端的军区司令部押送到莫必特监狱的途中,被杀害于柏林动物园。1月25日,李卜克内西被公葬在柏林弗里德里希墓地。列宁说,卡尔·李卜克内西的名字“象征着一个领袖对无产阶级的利益和社会主义革命无限忠诚,象征着真诚地不惜一切牺牲地去同资本主义作无情的斗争,象征着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行动上同帝国主义作不调和的斗争”。 
卡尔·李卜克内西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正如他所喜欢的诗人海涅在《颂歌》中所写的那样:“我是剑,我是火焰。黑暗里我照耀着你们,战斗开始时,我奋勇当先,走在队伍的最前列……”“我们没有时间欢乐,也没有时间哀悼。喇叭重新吹起,又开始新的战斗。我是剑,我是火焰。”
三十年前,当我还在读中学的时候,就在学习“世界历史”课程时了解了卡尔·李卜克内西的光辉事迹。1897年德国占领中国胶州湾,并迫使满清政府与之签订了租界条约,将胶州湾沿海501平方公里土地租给德国99年。李卜克内西在《送应征青年》一文中为被压迫的中国仗义执言,说:“资产阶级在‘保卫祖国’的旗号下,将德国青年强征入伍,所谓‘保卫祖国’就是对中国与非洲的侵略掠夺。”我们能够深深感到李卜克内西博大的国际主义情怀,我们的心是相通的。当我读到他在狱中写的“纵然把我粉碎,我也决不低头!”的诗篇时,泪水不由得洒落胸前。我默默发誓,一定要以李卜克内西为榜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历史是在曲折中发展前进的。共产主义作为人类发展的最高历史阶段,它的建设绝不会一蹴而就。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的170年来,国际共运就经历了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
从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是国际共运的第一个发展高潮,其标志是马克思主义初步形成并指导了从欧洲到北美的工人运动。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指导下,欧美多个国家建立了工人政党,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相继建立。
从19世纪90年代到俄国十月革命之前,国际共运遭遇了第一个低潮,许多工人政党在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影响之下逐步变质,马克思主义被伯恩斯坦、考茨基等修正主义分子严重歪曲与篡改。但是,列宁、卡尔·李卜克内西、卢森堡等人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进行斗争,才有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德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并涌现出国际共运的第二次高潮。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东欧、亚洲、美洲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纷纷发展壮大,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几个国家相继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形成了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更是将国际共运推向了一个高耸的峰巅。
不幸的是,在毛主席逝世后不久,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中国即被叛徒伙同翻案复辟势力篡党夺权,致使国际共运遭受重大挫折,再次走向低潮。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经历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复辟,经历了苏联解体及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的蜕化剧变,国际共运跌落低谷。但是,工人阶级的先进战士并没有丧失信心,正如列宁1920年4月《在纺织工业工人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即使我们会犯几百次错误,会遭受几千次失败,但是我们并不害怕。应当认识到,我们只有进行无产阶级式的百折不挠的冲击,才能取得胜利。”
如果说,国际共运的低潮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话,我们更加相信,国际共运下一次高潮的到来同样不可避免,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使然。一百多年国际共运史的经验教训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迪:最根本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动摇,否则必然会产生修正主义;共产党的无产阶级属性不能淡化,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不能忘记,否则就会步入歧途;马列毛主义不是教条,而是革命行动的方法和指南,需要结合时代的和本国的具体情况加以运用,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才能常青不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阶级斗争在无产阶级专政下会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因此,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必须牢记“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既要提防旧思想、旧文化死灰复燃,又要从整个意识形态领域乃至从制度上探索出一条逐步解决问题的道路。
21世纪以来,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对修正主义集团复辟资本主义的恶果感同身受,认识得越来越清楚,工人阶级和革命群众的觉悟迅速提高,真正的共产党人正在聚集。科学社会主义日益深入人心,呼唤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各种形式的群众运动此起彼伏。
同时,我们看到,世界各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活动逐步由普及转向深入。委内瑞拉与古巴在拉美国家树起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旗帜,朝鲜、伊朗同美帝国主义进行英勇的斗争,欧盟各国朝野各阶层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尤其是美国人民发起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使我们更加坚信,最后胜利必定属于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必定属于无产阶级。
我们也更加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必将得到充分彰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步伐不会停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高涨必将再次来临。
回顾往昔的艰难斗争,憧憬未来的伟大胜利,我的耳畔又响起卡尔·李卜克内西的话语:“将来胜利之日,我们可能活着,可能已死去,但我们的纲领是永存的,它将使全人类获得解放!”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谈谈《辞海》的去毛泽东化(是美国的意见?俺不信)

下一篇:红军在长征路上如何过春节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