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10 16:18:42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郑舫翔 - 小 + 大
曾经强大的苏联,为什么会轰然解体? ——以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为例进行分析 旗帜中流网特约评论员 郑舫翔 我们知道,苏共亡党、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但是,苏联党和国家的逐步变质,是从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大反斯大林开始的。如果把解体之前的苏联说得非常好,那是不符合事实的,也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么好的社会,会发生颜色革命,而且在苏共亡党之际,没有人站出来为它说话。 在苏共“二十大”的总结报告中,赫鲁晓夫借口世界情况已经发生“根本变化”,提出了所谓“和平过渡”观点。他说,十月革命的道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唯一正确的道路”,现在情况变化了,有可能“通过议会的道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另外,苏联共产党带头,南斯拉夫、意大利等国共产党响应,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跟风,他们疯狂诋毁斯大林、丑化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同时鼓吹和平过渡、迷信议会道路,还宣扬苏联是“全民党、全民国家”,抹煞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鼓噪与资本主义“和平竞赛”,等等。所有这些,严重干扰和瓦解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一百多个国家的共产党内部,因此而发生了从思想上到组织上的分裂。 由于赫鲁晓夫长期以来推行现代修正主义观点和奉行霸权主义作风,使苏修叛徒集团在国际上越来越孤立、越来越被动,也使苏修集团内部发生严重矛盾。1964年10月,他们内部上演了“换班闹剧”,逼赫鲁晓夫“光荣退休”,换上了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新一届领导人。1964年10月14日,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当选为第一书记(1966年苏共二十三大后改称总书记),接替“因年迈和健康状况恶化”而“请求解除他的职务”的赫鲁晓夫,从而登上了权力的顶峰。他在总书记的岗位一直工作到1982年11月10日去世。 从1964年至1982年这十八年间,苏联共产党及其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似乎不再起劲儿地反对斯大林,也不再推销“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等等修正主义货色。与赫鲁晓夫时期对美国一味示好的政策不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对美国虽然口头上也主张“缓和”、“裁军”,实际上是在跟美国搞军备竞赛的。(勃列日涅夫继续奉行赫鲁晓夫“苏美联手管理世界”的战略)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在工业、国防等各方面,国力均有所增强,当时的苏联作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之一,很难令人看出国家解体、执政党解散的迹象。为什么勃列日涅夫去世不到十年,苏联便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呢? 一 苏联解体前后,人们对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十八年作出了不同评价。好评者强调这一时期生产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群众生活的改善,强调人们享有各种社会福利,可以免费上学、得到免费分配的住房以及享受公费医疗等等,不必为这些问题操心,用他们的话来说,可以“对未来充满信心地生活”。当今的俄罗斯人把自己今天的处境与过去相比,更觉得昔日生活的可贵。 而否定者则将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十八年称为“停滞时期”,主要着眼于政治制度和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着眼于人们精神的退化和理想的丧失。还有人指出,这一时期“人们已经什么也不相信,但是继续遵守着游戏规则:承担社会义务,‘支持和赞同’各次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的决议等等”。其中有的人则强调,这个时期缺乏民主和自由,“没有一个人真诚地拥护苏维埃政权”。当时的苏联群众在失望之余,对领导人的言行不一的表现感到反感和厌恶,不再相信他们,并且用说政治笑话的方式,对他们进行辛辣的讽刺。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俄罗斯问题专家张捷老师写的《如何看待勃列日涅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一文指出, 苏联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人列宁和斯大林既是革命家,又是大思想家和大理论家。斯大林逝世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登上领导岗位的是一些从事实际工作的人,他们原先或者做行政工作,或者做技术工作,文化水平不高,理论知识和修养很差。第三代领导人赫鲁晓夫是一个连单词拼写还没有完全学会的半文盲。作为第四代领导人的勃列日涅夫,没有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文化水平也不高,尽管有较多的实际工作经验,但是缺乏理论知识,更谈不上有什么理论修养。而对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来说,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将其用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否则他就无法把握住正确的方向,有可能把党和国家引导到邪路上去。 据张捷老师的文章介绍,勃列日涅夫其人之所以不懂马列,是因为他根本不喜欢读书。他的讲话稿、文章,全都由秘书代为捉刀。而秘书为他写了稿子之后,勃列日涅夫甚至都懒得看一眼,经常是让秘书读一遍给他听听了事。听秘书读稿子时,勃列日涅夫经常半躺在安乐椅里,有时打起瞌睡来。这样产生出来的文件全以勃列日涅夫的名义发表,然后收集起来编成文集,以《遵循列宁主义方针》的书名前后共出版了九卷,大量发行,供全党全国人民学习。 很明显,这样的领导人,出版这样的文集让全国人民学习,能增强全党的凝聚力吗?能赢得全国人民的拥护吗? 二 说实话,那时候的苏联虽然在思想政治、意识形态领域推行了很多危害社会主义革命的东西,例如大搞历史虚无主义,丑化革命历史、诋毁革命领袖,例如对资本主义制度抱有幻想,鼓吹与资本主义制度“和平竞赛”,还怂恿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搞“和平过渡”,等等,但在国内经济方面,苏联当时没有进行私有化改革,表面上看,工业企业还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农村仍然是集体农庄。而且当时的苏联,确实没有出现贫富两极分化、没有出现血汗工厂、没有出现“三农问题”、没有出现大资本家,群众生活总的来说是比较富裕、稳定的。社会上,也没有高利贷、黑恶势力横行,社会治安是很好的。 然而,据张捷老师的文章介绍,当时的苏联党内外民主和监督机制遭到破坏和削弱,各级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愈来愈严重,许多人受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革命意志衰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追名逐利,贪图享受,大搞特权,大肆挥霍国家财产,成为脱离群众和享有特权的官僚。就这样,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即所谓的特权阶层。就是说,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形成了一个特权阶层,这些人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大搞特权,肆意挥霍国家钱财,严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逐渐站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 这恐怕就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它说话的原因。其实,1964年7月,当时的中共中央发表的《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一文中,就已经指出,在赫鲁晓夫当政时期,苏联就已经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特权阶层。文章是这样说的:“目前在苏联,新资产阶级分子不仅在数量上空前地增长了,而且在社会地位上也有了根本的变化。在赫鲁晓夫上台以前,他们在苏联社会中并不占统治地位,他们的活动受到种种限制和打击。在赫鲁晓夫上台以后,随着赫鲁晓夫逐步地篡夺了党和国家的领导权,他们就在党、政、经济、文化等部门占据了统治的地位,形成苏联社会上的特权阶层。”“这个特权阶层,是目前苏联资产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主要的社会基础。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就是苏联资产阶级特别是这个阶级中的特权阶层的政治代表。” 1970年4月22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了社论《列宁主义,还是社会帝国主义?——纪念伟大列宁诞生一百周年》。社论指出:“苏修叛徒集团篡夺了苏联党政大权之后,苏联资产阶级特权阶层大大膨胀了自己的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在党、政、军和经济、文化领域占据了统治地位,并且从中形成了一个掌握全部国家机器和支配整个社会财富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即新型的大资产阶级。”社论还引用了毛主席的两句话,一句是:“修正主义上台,也就是资产阶级上台”,另一句是:“现在的苏联是资产阶级专政”。 当今中国左派队伍中,某些人曾引用毛主席关于“苏联的党和国家的领导现在被修正主义者篡夺了,但是,我劝同志们坚决相信,苏联广大的人民、广大的党员和干部,是好的,是要革命的,……”这段教导,来兜售他们的“保救”幻想,企图给人一种感觉,似乎毛主席也在幻想当时苏联党内出现“健康力量”、“走社派”。我们看了上述毛主席关于“修正主义上台,也就是资产阶级上台”的论述,便可以识破某些“保救大师”的谎言了。 综上所述,当时的苏联,虽然在工业和国防方面、人民生活方面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但其社会思想意识领域,是软弱的、混乱的;虽然社会上没有出现两极分化、劳资冲突,但人心已经涣散,社会离心力极强。因此,表面上看来非常强大的超级大国,就变得非常脆弱了。这是苏联之所以解体的根本原因。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谈话时,硬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经济没有搞好”,纯属胡说八道。 二 赫鲁晓夫下台之后的苏联新领导——勃列日涅夫集团,对于苏共自赫鲁晓夫上台以来推行的修正主义路线及其所造成的混乱和危害,拒绝任何自我批评,似乎他们“一贯正确”,需要批评的只有别人、而没有他们自己。对于赫鲁晓夫修正主义所带来的一些后遗症,例如苏联国内的一些反共思潮、反苏文学作品,苏联新领导完全失掉了共产党人应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本领,一概坚决镇压,还以此来证明其在“坚持社会主义”。 在国际上,勃列日涅夫集团对批判他们的修正主义路线、坚持马列主义的兄弟党实行霸权主义。例如,1969年,苏联当局在中苏边境挑起了珍宝岛冲突,并且用核导弹对准中国,威胁要对中国“动外科手术”。如果说,当初赫鲁晓夫对中国的制裁还停留在“撕合同、撤专家、逼还债”层面上,勃列日涅夫则更进了一步。 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在一些兄弟党当中,也造成一些副产品,例如有些兄弟党当中出现了一些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倾向。对此,勃列日涅夫集团也是采取粗暴、镇压的态度,而不是采取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20世纪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工业总产值连年下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共和国总统诺沃提尼于1967年开始推行市场化取向的所谓“新经济体制”改革。但是,“新经济体制”不仅没有解决原有的经济困难,反而出现了新的矛盾,如一部分产品积压而另一些产品严重供不应求,物价上涨;关闭了一些有亏损的工厂又没有做好善后工作,使一些工人失业,多次发生罢工事件,群众不满情绪日渐增长。1967年10月,布拉格数千名大学生上街示威游行,同警察发生冲突,被打死一人、打伤20多人、百余人被逮捕。事件发生后,全国上下引起很大震动。学生们纷纷写信给教育部,要求调查和惩办打人凶手。 1968年3月,新上台的捷共领导人杜布切克推出《党的纲领》,掀起了一股所谓的“民主改革”运动,包括为所谓“大清洗”中的“牺牲者”“恢复名誉”,也包括“强调企业自身责任,引进市场机制,进行经济改革”,在对外关系上则主张“在强调与苏联的同盟关系的同时,也将强化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关系”,等等。很明显,这些都是赫鲁晓夫疯狂否定斯大林、积极鼓吹与资本主义制度“和平竞赛”等一系列修正主义行径所带来的副产品,与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相比,其实是小巫见大巫。可是,苏联新领导不是对此进行冷静分析,不是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工作,而是于1968年8月20日将20万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人员及5千辆坦克开进捷克斯洛伐克,接管了首都布拉格。8月22日,捷克斯洛伐克全国举行一小时总罢工,抗议苏军占领。 自从1968年苏军占领捷克首都这件事开始,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就公开称苏联为社会帝国主义。 据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年谱(1949—1976)》记载,1968年8月22日,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召集中央文革碰头会成员开会,讨论苏联武装侵占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毛主席当时在会上发表的谈话,有这样几个重点。第一,毛主席说:“帝国主义、修正主义都不赞成苏联这种行动”,就是说,当时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欧的原社会主义国家,都不赞成苏联这样做。第二,毛主席也点出了苏联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苏联现在是没办法了,不搞,他们的日子不好过了。”另一方面,毛主席又说:“捷克斯洛伐克现在毫无办法,已经被占领了,群众很愤慨。”毛主席指出:“美苏争夺欧洲,两家争夺,我们就争取人民,我们同情各国人民,站在人民方面。” 怎样看待修正主义执政的国家?怎样对待比如捷克1968年这样的事件?毛主席当年给我们树立了典范。我们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样两条: 一条是,修正主义上台,就是资产阶级上台,就是资产阶级专政,不能抱有任何犹豫和幻想;另一条是,尽管当时我们未必同意捷共的一系列主张,但我们永远同情人民,站在人民方面。 “我们同情各国人民,站在人民方面”,让我们记住毛主席的教导,不管碰到什么样的复杂政治形势,都是如此!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