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10 18:04:28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江苏徐州 孟宪达 - 小 + 大
一幅让我热血沸腾的油画
作者:江苏徐州 孟宪达 我初次看到这幅画,大概是在文革中的1967年或1968年的上半年。记忆中可能是在一个仓库里看到的,说是仓库,其实就是放文革中抄来的物品的几间房屋。在看到这幅画的同时,还看到了另外的几幅外国的画,大部分都是袒胸露怀,貌似衣冠不整的。我当时看了这幅画很不舒服,一个女人怎么能这样不穿上衣呢,太不要脸了。我只看了一两眼,只觉得这个女人太恐怖了,也不想再看了,总觉得她不害羞我都害羞。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突然觉得外国人怎么这么样呢?这事也就这样过去了,也就忘记了。 我在年轻时看到这幅画,是在1973年或1974年之间。我那时常去位于大同街的徐州图书馆,在那里我看到了一些书。后来又通过熟人关系,到了库房里去翻书看,在一本书里又看到了这幅画。这本书里有对这幅画的简介,看了简介,对这幅画有了新的认识。 这是一位法国画家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一幅油画。画面展示的是夺取七月革命胜利关键时刻的巷战场面,表现了革命者高涨的热情,歌颂了以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为参加主体的七月革命。 画面中描绘的女性高举三色旗,左手拿枪,赤着脚,在弥漫着浓浓硝烟的背景中,正领导着人民奋勇前进。明确的主题,生动地表现出了女性坚强、 勇敢的一面。 这时,我突然被这幅画感动了,觉得画面中的这个女人太伟大了,太美了,一点也不淫荡了,而我却是那么的淫荡了。我不再在介意她的袒胸露怀,而是看到了她的精神。为了革命的胜利,她丝毫不在意她的身体在裸露。 我这时特别喜欢她手中拿的枪,和她身旁那个小孩手中举起的枪。我突然想起了毛主席的至理名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又想到了当时对造反派的“莫须有”抓捕,无一不是公安或部队带着枪来抓捕的。可见,枪杆子的重要性。又突然想到,这幅画的渲染力这么强大,这么的鼓舞人心,是不是催生了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呢(这只是我当时的联想而已)。 我在中年时看到这幅画,是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这幅画时常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我这时对这幅画没有了害羞、向往,而是转入了思考。 社会的进步,革命无疑是推动力,但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革命有些时候激烈,有些时候隐蔽。当革命成功后,要用枪杆子守卫疆土,不能用做其他。要在法律的框架内,来寻找解决矛盾的平衡点。当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时,还是要进行革命的。这时的革命,就如同女性的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定是一个新世界的诞生。 我在老年时看到这幅画,除了向往和思考外,又有了热血沸腾的冲动。回想我七十年的生涯,年少时,意气风生,“激扬文字”(毛主席诗);年老时,丝亳没有秋暮消沉,反而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西北望,射天狼。”(辛弃疾词) 这幅油画中的女性和她身旁的小孩,是有名有姓的真实的人。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在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画家德拉克洛瓦目击了这一悲壮激烈景象,又义愤填膺,决心为之画一幅画作为永久的纪念。 这幅油画告诉了我们,革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是需要付出生命的。这幅油画是什么名称呢,她叫《自由引导人民》,作者是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 让我们以革命的写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来迎接和书写新的人生吧。 |
责任编辑: |
下一篇:助我家度过生活难关的红色网友们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