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07 07:38:41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江苏徐州 孟宪达 - 小 + 大
什么样的社会形态需要“城管”(2-2) 作者:江苏徐州 孟宪达 我们来看一下《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当时的民间风俗,就像今天的集市一样。 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官衙等,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还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人儿,吆喝声此起彼伏。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有轿子、骆驼、牛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等形形色色的交通工具,把一派商业都市的繁华景象展现于人们的眼前。 这就是市民的日常生活场景,让人眼花了吧。看似乱,其实是,各走其道,各行其事,各享其乐,实则是乱有其章。你看到有衙门出人来维持了吗,没有衙门出人管,却也相安无事。为什么?是因为事物有它内在的规律,违律了,事物自然会自动调节,人民群众会有智慧来解决的。 南北宋时期的经济十分发达,农业、手工业各有建树,造船、航海业更是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商业繁荣。宋朝还是文人墨客辈出的朝代,社会上理学盛行、文学发达、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因赵匡胤即位前为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即位后即定国号为宋。因皇室姓赵,故也称作赵宋。)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白居易写的《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就是说,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那时好歹多少也算给了块布,也算充了点钱了呀。现在是拿走就拿走了,你想要回来,就要拿钱去赎。 在毛主席时代,同样也是没有城管的。那时的社会秩序,是不是一团糟呢,我经历过那个时代,我也是有发言权的。 在毛主席时代,我家住在徐州市道平路3号。(就是现在的人寿公司对面稍朝东方向)我家的东隔壁是2号,是个杂品店,再向东是1号,是个五金店。五金店是在建国路、道平路、三民街的交叉口。在交叉口东北边有个空地,有摆烟摊的、剃头挑子的、卖书的;在交叉口西北边有卖大碗茶的、有卖烟丝的、有卖小件杂物的。再向北走,到了奎河桥那边,摆摊的就更多了,大约有十来个。这么多随地摆摊的,也没见有哪个穿公家衣服的人来驱赶,也没见什么秩序混乱。摆摊的收摊走后,也没见哪个摊点周围有垃圾。 有人会说,没有城管,社会会乱成啥样啥样了。车子乱停乱放、地面的清扫、积雪的铲除、暴雨后的疏通,交通秩序的维持、治病救人的开道,等等这些地方,你见到城管的影子了吗? 毛主席那个时代,是口号多,做的事也多。那是个风清气正的社会,那是个祥和盛世的社会。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从我收藏的一本书谈起
下一篇:从我收藏的一本书谈起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