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孟宪达诗文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孟宪达诗文 > 文章

谈谈“毛时代的犯罪率”

时间:2022-04-20 15:43:39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江苏徐州 孟宪达 - 小 + 大

谈谈“毛时代的犯罪率”
 
作者:江苏徐州  孟宪达
 
 
我个人认为,一个社会的安定与否、人民的幸福感与否,应该是与它的犯罪率的高低,一定是和拘留所或监狱的规模大小和数量的多少,有着极大的关联。
话说上世纪1967年夏季的文革时期,有一天,我在徐州市民政局(位于青年路的西边路北)革命委员会的办公室,听革委会的主任杨继徳(大概是这姓名和这职务吧,常听人喊他杨主任),与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人交谈。这人说,今天上午回不去了,下午才能办好手续。杨主任说,那中午在这吃吧,隔壁有锅贴饺馆。如果没记错的话,那个锅贴饺馆应该叫作一品香锅贴饺馆,它位于青年路与彭城路宽段交叉路口处的东北角。在我的印象中,这人来过民政局有两三次,有次还和另一个人同来。
我后来才听杨主任说,那个人是肖县(与徐州相邻的一个县,属安徽省,离徐州五六十里路)的,是公安局的,好(hao去声)来徐州送犯人。我当时听了有点不明白,他们怎么还送他们当地的犯人来徐州?他们那关不下吗?他们那又不归徐州管?杨主任说,肖县那个地方的拘留所只有两三间屋,他们有时要把人送到安徽淮北或安徽宿县(现宿州市)关押,还不如送到徐州关押方便,提审时也方便(因为当时那两个地方,尤其是宿县交通不便)。在民政局的东隔壁有个南北方向的巷口,在巷口内南端的头一个大院,有徐州市公安局的一个临时关人的地方。肖县的人送来后,先暂关押在此处,或根据情况再转到位于淮海东路中山堂电影院对面的河清路关押(可能是这个名)。在河清路的路东(应该是路东吧),有个八号门牌的大院,门口好像有两三级台阶吧,这个大院就是一个徐州市的拘留所。我在那时,曾跟可能是徐州市公安局或是类似这么一个单位的一个人(这个人当时和我同属一个派别,但不是同单位的群众组织。他说他家和我家是相距没多远的邻居,他说他住在三民街张记小铺对面的郑家大院,他知道我家住在道平路东头。他的姓名大概叫李什么淮,具体姓名我一时想不起来了。后来,大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一打三反”中徐州市军管会被处死,后又在八十年代给他平了反。)去过那个地方,好象是去提审呢还是去送一个人呢,具体情况我忘记了。
在徐州民间有个口头的俗语,就是说某人犯事如被关了,不是说某人被逮起来了,而是常说,“那个人进八号了”。此话中八号的意思在那时,就是指的拘留所这个地方。因为拘留所的门牌号是八号,再加上铐子竖放也象个数字八。所以,八号就成了个代名称,即意指拘留所。
毛时代的犯罪率高不高,因我没有资料,不能给予评论。但从肖县一个县的拘留所居然只有两三间房子来看,那是关不了几个人的。毛主席在文革中,曾经有过一个指示,大意是,对犯事的人,实行大部不抓,一个不杀。在文革中,很多地方的监狱规模也缩小了,关押的犯人也減少了很多。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那时要贯彻毛主席的指示,尽量做到能不抓就不抓或少抓、能不判就不判或少判,而是做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把他们放在人民群众之中,由人民群众来对他们进行监督,把重心放在重在教育改造上。当然,这些温柔措施,对于那些累犯和重犯是不适用的。关于这点,前些年,我还曾看到过一个下放到兵团的知青的回忆文章。文章写道,据当地老人讲,他们的那个兵团(当时称为农场)规模较大,关的犯人多时有几千人。现在,由于送来的犯人少了,有些老犯人也快到期了,也就提前释放了,让他们回到原藉,由当地群众对他们进行监督改造。所以,现在关押的犯人不到三四百人了,但和他们知青还是要隔离开的。当时知青去的地方,对外统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某生产建设兵团”,而犯人所在的地方,则对外统称为某某农场,或用一些数字作为代号的农场。
毛时代的人口标称六亿五千万,实称七亿。至于毛时代的犯罪率高不高,这是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事实,是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改变的。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毛主席—这三个字好辉煌

下一篇:谈谈“电脑病毒”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