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3 15:27:10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江苏徐州 孟宪达 - 小 + 大
谈谈“我小时候的徐州早点” 作者:江苏徐州 孟宪达 首先讲一下,“早点”一词现在已被“早餐”所替代,这名多洋气呀,接鬼(轨)了嘛! 徐州的早点主要不外乎“三汤”和“三食”。“三汤”是“饣它汤(这个字是食字旁加上它,念sha)”、“辣汤”、“热粥”,“三食”是“煎包”、“油条”、“糖糕或油饼”。 先来说说“饣它汤(念sha汤)”。我小时候住在道平路(现在的徐州人寿对面的路口)东头,从我家的路口向南走不足百米,就是马市街路口。在这个路口有个饭店,叫马市街饭店。这个饭店早上经营饣它汤、韭菜煎包和肉煎包、油条。中午歇业,下午只有一个大爷打油酥火烧卖。 在我的记忆中,一大早,只要是快到马市街路口了,就会闻到饣它汤的香味。如遇上刮东南风或南风的时候,在我家门口就会闻到远处飘来的饣它汤的香味。 在我的记忆中,这家饭店是在下午的四五点钟就开始忙乎了。为什么会有这个记忆呢,是因为我在马市街小学上小学,下午放学时,会路过这个饭店的门口。这时,就会看到店里的工作人员,正在洗肉、摘葱、洗葱或加工其它的食材。 在我的记忆中,饣它汤大概是用以下几种东西熬制的。分别是:大约半条肉的二分之一的五花大肉(好象还见到过有肘子)、两只老母鸡、八角、小茴、大葱、姜、麦仁(在我的印象中好象还有花椒吧,不过量应该很少)。一大捆的大葱切成了约十公分左右的大段后再用菜刀拍开,二、三十几块姜块,也是用手掰开几段后,再用菜刀拍开的。有的朋友会问了,你孟宪达咋知道这些的。我要说,我小时候好奇心特大,我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这些都是我下午有时放学早时,在饭店门口驻足时看到的实况。 在我的记忆中,饣它汤是在大约晚上六点钟左右开始上锅,大约在晚上九点后就大火熬成大开了,就有香味飘出来了,有时还会看到工作人员在火炉前忙乎。为什么会有这个记忆呢,是因为在马市街路口的东边有个小巷子,名叫兴隆巷,巷内有个公共厕所。每晚九点后,我要到那去上公共厕所,所以会看到上述情景。有时十点以后路过时,香味就很淡了,这是因为大火熬开后,要压大火而转为小火熬。在凌晨大约两、三点时,再捞出锅里的肉和鸡,撕成肉丝后又放回到锅里,接着再转为大火熬制,这些情况是我听饭店工作人员讲的。大约在早上五点半左右,饣它汤就熬制好了,香味扑鼻。这时也开始营业卖牌了,香喷喷的饣它汤就端上桌了。 在我的记忆中,熬饣它汤的锅有一人多高,下面是个大约不低于一米直径的大铁锅,大铁锅上有个与大铁锅口径稍小些的长木头拼成的没有底的圆桶,圆桶与铁锅结合处好象是用泥之类的东西粘起来的,圆桶的四周打了好几个铁箍子箍着。盛汤的老大爷要站在汤锅旁的两级台阶上,来给顾客盛汤,盛汤的勺子把都将近一米长。汤锅上还放了一块长形木条,上面放着盛有香油、醋、味精的碗。每碗汤必放香油,但醋和味精是依顾客要求而放的。舀香油的勺子,是用一根筷子截短后,把一头用布裹上或用线缠住后,再插到铜钱中间的孔里后稍露出头,然后用线绳把布或线头和筷子头扎住。 在我的记忆中,饣它汤是非常好喝的。尤其是在上午九点左右,去那儿买上一碗,那汤里有很多的肉,尤其是麦仁更多,一碗汤几乎都能管你吃个半饱。为什么?因为那时的碗大。在我的记忆中,饣它汤在早上喝时,除了香喷喷外,那麦仁到口即化,用筷子一搅,汤里的肉丝在筷子上缠成了“丝”,大葱也会象丝状一样缠在筷子上。由此可见,这汤都熬到了什么程度,不香喷喷的,都对不起起早贪黑的熬汤人。 我母亲在2011年初生病住院时,专门要喝马市街的饣它汤。给她买来后,她喝了几口就不喝了,说是没那个味了。现在的饣它汤,真的是没什么味道了。在徐州,确实是喝不到那个味的了。还有,现在盛汤的碗差不多和鸡屁股一样大,每碗汤的价钱还死贵。 写到这儿,我想起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徐州日报》上,曾经有过关于饣它汤营养等方面的辩论。甲方说,饣它汤属于高脂肪、高热量的汤,对身体不好,尤其对老年人更不好。而乙方认为,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熬制,脂肪类的东西几乎都改变了性态了,影响不是太大了。如觉不好,可以少喝。印象中,好像徐州医学院有位读者,还给出了营养成份表,以证明双方观点的利与弊。 再来说说徐州的辣汤。辣汤,顾名思义味道是辣的。但是它的这种辣,不是在汤里放进辣椒造成的,而是在汤里放入黑胡椒面而熬出来的辣中带香的那种辣味。 在我家所住的道平路东的路口向北走不足百米,那儿有个惠乐春饭店。这家饭店是早点专做辣汤,兼营主要是肉煎包,同时中午和晚上也营业,这是个正儿八经的全天营业的饭店。 辣汤的主要配料是,鳝鱼、黑胡椒、面筋、放或不放少许的五花肉或是放个鸡架子(主要用来提香味)、鸡蛋,可能还有一些东西,我忘记了。 辣汤的辣味是很辣的,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喝上一口,极有可能就会被呛着。熬制辣汤要放很多的黑胡椒面,何为证,喝完汤后,碗底会留有一层不算薄薄的黑胡椒面。 盛上一碗辣汤,最抢眼的就是汤里的鳝鱼丝,其次是手工洗出来并手工撕开的面筋,混在汤里的鸡蛋花和少量的肉丝,还有那满碗里肉眼可见的黑糊椒面,再加上盛好后放入的香油,真可称得上是辣中带香的鲜汤。 喝上一碗辣汤,那呛口及冲鼻的辣味,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喝一口,会让你咳嗽几下的,这就是给你的一个下马威,这时,那辣中带香的味道就不足道了。那手工做出来的“错落有致”、大小长短不一的面筋条,会给你十足的口感满足“味”。那若隐若现的蛋花,似鱼在水草中悠游。说一口就能喝到鳝鱼丝,那是有点夸张,但喝三口必可喝到鳝鱼丝,五口中必有两口一定会喝到鳝鱼丝。可见辣汤所用鳝鱼之多,这才叫有那个无法言表的“味”呢。 这辣汤在春、夏天喝的人,要比秋、冬季的少些。在春、夏天多喝了要上火,但在秋、冬季,尤其是冬季,喝了一碗辣汤,身上能热乎大半个上午。因鳝鱼有补血、补气、消炎、消毒、除风湿等功效。在徐州本地,常有轻度中风或轻度半身不遂的病人,三天两头地去喝,或者天天都会去喝上一碗辣汤。一来热乎身体,二来祛病强身。 相比饣它汤锅,辣汤锅比较小,辣汤也比较好烧制。辣汤锅上也有个长木条,上面也放上香油、味精、醋等调味品。每碗汤也是必放香油,但醋和味精是依顾客要求而放的。辣汤锅上舀香油的勺子,也是和饣它汤锅的一样的。 现在的辣汤,已经没有了我小时的那种“色香味”了。现在的辣汤,黑胡椒面也放的少了,整锅也放不了几条鳝鱼了,蛋花也比天上的星星还稀见了,面筋全是机器做好后用刀切的了,盛汤的碗也小了,也没有香油了,价钱却还死贵了。 辣汤的汤除了辣味之外,更重要的灵魂是鳝鱼的鲜味,这也是辣汤的大灵魂。可以这样说,没有了鳝鱼的辣汤,汤也就没有了灵魂,也就不能再称其为辣汤了。十几年前的徐州人常说,某某店的辣汤里边放的胡椒面太多,真舍种的往里涨,这是以此法来用辣的味道,用以掩盖汤里鳝鱼放的太少。现在连这样的话都不说了,为什么,因为连黑胡椒面也舍不得多放了。 传承悠久的这两种汤,用我的眼光看,现在是“脱胎换骨”了。现在网上的吃货网红,在介绍这两种汤时,全是美丽的词汇的堆砌,是华而不实的,也没有说到点子上。 最后再说一说热粥。在惠乐春饭店的对面,还有一家专卖早点的饭店,主打就是热粥和韭菜煎包。 早上热粥刚熬制好时,也是能闻到香味的。热粥是把豆子、大米和小米,按一定比例,掺在一起磨碎的,再加少许的面粉后熬制的。质量好的热粥盛到碗里后,稍微凉一下,表面就结为一层“薄膜”了。这样的热粥喝完后,碗里几乎是光壁的,可以说没有什么残粥遗留,几乎很少使用筷子再拨拉碗里残余的粥。 上面说了“三汤”,再来说说“三食”。 先说煎包。煎包分韭菜煎包和肉煎包。 韭菜煎包的配料大多是,韭菜、粉丝、五香粉、鸡蛋或鸡蛋与小虾皮同放。鸡蛋有两种放法,一种是煎成较薄的鸡蛋饼,用刀改小后,再剁成细末放入调好的馅中备用。另一种是,把鸡蛋打开,直接放到调好的馅中,与馅搅拌在一起备用。小虾皮可整放,也可稍剁一下放入。 肉煎包的配料大多是,肉、粉丝(也有不放的)、葱(较多些)、姜、五香粉、味精、少量的酱油等。咬开成品的肉煎包,那葱、姜的香辣味和着肉的鲜香、酱油的酱香混在一起扑鼻而来。吃入口中,肉丝和粉丝绞合后的弹劲和糯糯的软劲,那口感真是一种享受啊。 不论是韭菜馅或肉馅的煎包,在下锅前,都要在锅中放入一些油,再用细扫帚刷子把锅刷一遍,让油在锅中均匀摊开。在把生包子在锅内摆均匀的过程中,这时就能听见油煎包子的“吱吱”的声音了,然后用一个水舀子舀起一瓢水,伸起抓起一把面放水舀子里面,用手搅拌均匀后,全部洒在煎包锅里,再把锅盖盖上。待两三分钟后(肉煎包时间要稍长些),掀开锅盖,用小油壶浇上一遍油,再盖上锅盖。待两三分钟后掀开锅盖,用细长的铲子,沿锅的四周铲开煎包,让煎包上的油流到锅底,不盖或再盖上锅盖约摸一分钟,就可以起锅了。这时出锅的煎包底部,几乎全是由煎成金黄色的面粉连在一起。这种金黄色的面粉,徐州人称为“咯嘣”。为什么是这个名呢?是因为吃在嘴里用牙咬时,会发出“咯嘣、咯嘣”的声音。徐州人很爱吃这种“咯嘣”,这带响声的香味口感享受,可以称为“其妙难与君说”。 现在的韭菜煎包,已极少见到细碎的鸡蛋饼了,可以说已经绝迹了。五香粉也没有了,有的甚至连粉丝也都省去了。而个头呢,却和小鸡蛋不差上下了。而价钱呢,还是一句老话,死贵。 现在的肉煎包,葱、姜放的少了,甚至也不放了。肉煎包顾名思义应是肉唱主角,而现在的肉没我小时放的多了,但粉丝倒是多了很多,都快成了粉丝煎包了。五香粉也甚至少放或不放了。个头也变小了,而价钱呢,变成了三个字,死死贵。 至于那种“咯嘣”,现在的韭菜煎包和肉煎包中也已不多见了。锅中的煎包很多都快没有包子形了,都快变成面团了。 说完煎包,再来说说油条。 油条在徐州的早点店中几乎都可以见到。以前的店里炸的油条,出锅时都是金黄色的,也是香味扑鼻。油条的个头也大,份量也足,长度至少有四十公分,拿在手里就跟拿个小棍子似的。油条是外面酥皮,里面的面熟中带糯,很有“肉”劲似的,也有嚼头。 现在的油条,个头小不说,也很少见到金黄色的了,拿起来对着天空看,两匹油条就跟两张快透亮的纸似的。用牙一咬几乎碎了,没啥嚼头了。 说完油条,再说糖糕。 糖糕的馅是绵白糖或白砂糖、山楂糕条、青红丝、桂花。出锅的糖糕个头也大,油汪汪的。一口咬开,那个甜香味,真的能让你醉了。现在的糖糕里只有糖了(量还不太多),变成了名符其实的“糖糕”。 最后再说一下油饼。 那时的油饼是发面做的(现在也是),油饼里放有葱花、五香粉或椒盐粉。出锅的油饼上洒满了白芝麻,葱香味伴着芝麻香味和油香味,不吃光看恐怕也要流出口水。 反观现在的油饼,面发的跟面包似的,葱花也少了,芝麻也成了稀罕物了,五香粉或椒盐粉也少见了。而价钱呢,还是两个字,死贵。 那时的徐州人吃早点,汤和煎包是标配。喝汤吃油饼是次标配。 那时的徐州人吃早点,喝热粥,吃油条是标配。吃糖糕是次标配。 下次有空时,再谈谈我小时候的徐州面食。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五一国际劳动节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
下一篇:献上我心中的歌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