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怀念毛主席 > 徐州纪念毛主席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怀念毛主席 > 徐州纪念毛主席 > 文章

毛主席从自发的改良派向自觉的革命派的转变

时间:2018-09-08 08:02:13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毛主席从自发的改良派向自觉的革命派的转变
 
 
毛主席具有天生的反抗意识,却不是天生的革命派。他从改良派向革命派的转变,是在驱张运动之后。
毛主席的反抗意识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童年时代就敢于反抗父亲的权威。9岁第一次踏入私塾的大门,就对学堂的旧规矩不满,对老师动不动就搬出孔夫子打骂学童感到气愤,并在课堂上巧妙地“整治”先生。南案私塾的老师因此向家长告状,毛主席知道大事不妙,马上从私塾逃走,三天三夜不回家。经过这次出走,父亲再也不敢随便打骂毛主席了。毛主席的反抗取得了胜利。
但这种反抗强权、同情弱者的意识是自发的。后来读书从韶山到湘乡,再到长沙,学识和见识也不断增长,毛主席的反抗意识也从为个人升级到为社会。
毛主席在乌龟颈私塾跟毛岱钟学法律期间,碰到饥民“吃大户”和彭铁匠被逼造反两件大事。1909年夏,洞庭湖周边县市发生水灾,而奸商趁机哄抬物价,米价暴涨,大批饥民流离失所。饥民们为了填肚子,要求当局开仓放粮,但巡抚根本不顾人民死活,走投无路的饥民冲进奸商、地主家抢粮,俗称“吃大户”。许多人被抓,一些人被砍了头。
韶山冲也出现了这样的“吃大户”、闹祠堂的反抗行动。当地一个叫毛承文的爱打抱不平,带领乡民与族长交涉,反被族长拿住问罪。正要宣布罪行处置时,毛主席来到祠堂,一番义正辞严的怒喝:“岂有此理…”,赢得群众的响应,大家齐喊:“毛承文无罪!”“放了毛七公,开仓粜米!”毛主席一个箭步冲上台,将毛承文从梯子上解下来。毛氏家族的族权受到了第一次挑战。这件事就是毛主席大闹祠堂的故事。
1911年春,毛主席在老师贺岚岗的带领下去湘乡驻省中学求学。第一次到长沙的毛主席就被日本兵上了一课。在长沙码头,一艘日本快艇撞翻了避让不及的中国小船,船夫落水,日本人扬长而去,毛主席不顾初春的寒冷,迅速跳下河救起了落水者。这件事以及此后的见闻,使毛主席对社会产生了疑问。
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时,毛主席和同学们对张干对上逢迎、对下专横的作风极为不满,纷纷揭露校长之过。毛主席作《驱张宣言》,一举将张校长赶走。这可算是毛主席改良社会的开始。
民国初年,虽然结束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十分尖锐。1915年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封锁胶州湾,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为称帝准备答应卖国的“二十一条”。此事激怒了全国的有识之士,湖南一师的毛主席和师生们怒不可遏,发起了示威游行。
但是师生势单力薄,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汤乡茗阳奉阴违。毛主席深感必须建立自己的新势力对抗旧势力,为了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贴出了署名二十八画生的《征友启示》,希望将朋友的圈子不局限于一师校内。但此举却只有三个半回应者(只有称半个的李立三走上了革命道路)。尽管如此,毛主席还是联合一师的蔡和森、萧子升等同窗好友,受梁启超《新民丛刊》的启发,成立了新民学会。学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显然这是一条改良主义的教育救国路线。
从湘乡到长沙一师这一时期,毛主席基本上倾向于康梁的改良主义。在湘乡东山高小还专门模仿康梁笔法写了一篇《救国图存论》。1911年在湘乡驻省中学,当毛主席看到广州黄花岗起义后,激愤地写了一篇《打到清王朝》的文章,贴在学校门口的墙壁上,引起很大反响。这是毛主席第一次表明政治主张,文中说,打到清王朝,建立民国新政府,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大总统,康有为任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康梁维新思想给少年毛主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子任”的别名及“新民学会”的名称都是受康梁影响的痕迹。可见毛主席这时是一个改良派。
但到了1917年,毛主席的思想已经发生了改变,他在8月23日给黎锦熙的信中写道:天下纷纷,时人虽有一些改革主张,但对救图之道,未找到一条根本解决办法。即说维新派康有为,也是“徒为华言炫听,并无一干竖立、枝叶扶疏之妙。”“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人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有大本大源。今日变法,俱从枝节入手,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事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枝节亦不可少,惟此等枝节,必有本源。本源未得,则此等枝节为赘疣,为不贯气,为支离灭裂,幸则与本源略近,不幸则背道而驰。夫与以本源背道而驰者而以之为临民制治之具,几何不谬种流传,陷一世一国为败亡哉?而岂有毫末富强幸福可言哉?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人之心中。虽有偏全之不同,而总有几分之存在。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岂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
谁也不是天生的革命派。对社会的弊端,人们总是倾向于改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革新的成功。但往往事与愿违,到最后不得不推到重来。毛主席也是在研究试行了各种办法之后,才走上彻底革命的道路。
新民学会成立以后,毛主席就有意向省外或国外发展。当恩师杨昌济调任北大后,告知正在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毛主席马上着手准备,并将赴法人员送到北京。但他自己却留下来了。后来在法国的人员来信请毛主席出国,毛主席也始终没有动身。因为他认为,自己对中国社会了解的还不够深入。是需要有人出国开阔眼界,但也需要人留下来。事实证明毛主席留对了。
从1918年到1920年,毛主席来往于长沙、北京、上海三地之间,一为输送赴法会员,并为他们筹款;二是为驱张运动,寻求全国各地的支持。
驱张运动是湖南发起的驱逐湖南都督张敬尧的运动。1919年为了反对卖国的“二十一条”在巴黎和会上签字,五四运动爆发。湖南学联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游行。但运动遭到当局的镇压。毛主席是学联的发起者、组织者和主要负责人。为了把学生运动推向高潮,并将主张变成现实,学联开会决定创办《湘江评论》周刊,毛主席任总编和主笔,实际上从写稿到印刷都是毛主席一人负责。《湘江评论》犀利的文章在湖南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从第二期到第四期连载的《民众的大联合》更是民主运动的号角,连胡适主编的《每周评论》都说是“大文章,远光很远大,舆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
《湘江评论》如号角唤醒了湖南民众,如匕首刺痛了张敬尧的反动政府。因此军警对学运进行了疯狂的镇压。一面贴出布告,一面冲击学联的办公地点,强行解散学联,后又查封了《湘江评论》,第五号尚未发行就被焚烧。张敬尧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湖南人民的愤怒。于是毛主席领导学联发起了驱张运动。
运动之初,很多人认为学生斗不过军警,笔杆子斗不过枪杆子。但毛主席综合省内外的形势,综合分析后认为,驱张运动的成功存在着极大的可能性。并分析起草了《驱张宣言》,列举了张敬尧十大罪状。后来又派出驱张代表团到各处进行宣传,毛主席亲赴北京组织驱张游行请愿。在毛主席的谋划和十个月的不懈努力下,张敬尧于1920年夏被赶跑。驱张获得了成功。事实证明了毛主席的分析和领导能力。
驱张之后,毛主席开始思考湖南究竟应该怎样改造,中国应该怎样改造。他起草了一份改良性质的《湖南建设问题条件商榷》。要把湖南变成一个先进的范例,在湖南建立民主自治。提出“湘人自治,还政于民”。他认为中国的问题太复杂,可以先把湖南建成一个如俄国那样的政权“湖南共和国”。1920年4月1日上海还成立了“湖南改造促进会”。另外,毛主席对“工读互助团”也进行了研究。1920年2月在北京参观了王光祈的女子工读互助团;5月在沪送走了萧三等第二批赴法人员之后,亲自体验了工读互助生活。之后毛主席否定了这种曾一度醉心的形式:“工读团殊无把握,决将发起者停止。”
毛主席从上海回湖南后,继续为“湖南自治”做了大量工作。学联提出了废督裁兵、建设民治、普及教育等主张,甚至为设想中的湖南自治政府拟定了框架。10月10日两万群众冒雨游行,经过督军府门前时向谭延闿递交了毛主席起草的《请愿书》。但谭延闿并没有采纳,事实证明湖南自治是行不通的。在所有的改良“石头”都搬过之后,毛主席终于明白,改良是不能救中国的。
如果说时间有拐点的话,27岁就是毛主席的拐点。1920年,毛主席完成了从自发的改良派向自觉的革命派的转变,并在年底与杨开慧结为夫妻。
标明毛主席转变的有两件事,一是“文化书社”的成立,二是《通讯集》的编印。从1918年夏到1920年夏的两年里,毛主席在与湖南各界的广泛接触中认识到,新文化和新思想对于革命的重要性。于是他在湖南文化教育界发起成立了“文化书社”,以推销马列主义书籍报刊为主。书社成立于1920年8月2日,8月中旬正式开业。随后毛主席又发起成立了“俄罗斯研究会”,旨在研究俄罗斯一切思想,组织人员赴俄学习考察,8月22日开筹备会,到9月16日就开了成立大会。两件事都得到恩师方维夏的大力支持。 
1920年11月,毛主席把两年来新民学会会员的通讯编辑成两册,十二月付印定为《通讯集》。并在一封讨论驱张运动和湖南自治的信件上,加写了一段批语:“这两种运动都只是应付目前环境的权宜之计,绝不是我们的根本主张,我们的主张远在这些运动之外。”这段话可以看作是毛主席对改良主义的总结。
从《通讯集》收录的信件,可以看出毛主席、蔡和森、萧子升等新民学会会员的思想轨迹。如1920年8月初萧子升的信说“颇不认同俄式革命(马克思式)为正当,而倾向于无政府(无强权)普鲁东式之新式革命。”蔡和森写于8月11日的信则明确提出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我认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希望毛主席“在国内不可不早有准备。”毛主席大约11月收到从法国寄回的这两信,于12月写了长达四千字的回信,明确表示了立场:“我于子升、和笙二兄的的主张不表同意。而于和森的主张,表示深切的赞同。”因为温和改良的法子,实属“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历史上凡是专制主义者,或帝国主义者,或军国主义者,非等到别人来推倒,绝没有自己肯收场的。”“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绝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靠这个恐怖的方法。”
11月25日,毛主席一口气给向警予、欧阳泽、罗章龙、李思安、张国基等写了五封信。给向警予的信说“几个月来,已看透了。”“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给李思安的信说,我们须“另造环境,长期的预备,精密的计划,实力养成了,效果自然会见,倒不必和他们争一日的长短。”给罗章龙的信说,新民学会须“变为主义的结合才好。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帜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这时新民学会已经达成了“改造中国和世界”的宗旨。
当然,毛主席的这个转变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长期研习,以及各种改良运动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在来往于长沙、北京、上海三地之间的两年里,毛主席接触了大量的人物,尤其与李大钊和陈独秀分别有过深入的交流。并研读了包括《共产党宣言》、《新青年》在内的大量进步书刊。湖南自治改良运动这样的社会实践,更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从反面证明了彻底革命的正确性。这就是毛主席从自发的改良派向自觉的革命派转变的动因。
1921年,毛主席在韶山老家过了最后一个春节,并作出了一个震动乡邻的决定:散尽家产,举家迁往省城干革命。从此以后,毛主席走上了坚定的革命道路,再无反顾。
(注:本文素材取自毛主席传记)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谁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下一篇:思念毛主席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