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怀念毛主席 > 徐州纪念毛主席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怀念毛主席 > 徐州纪念毛主席 > 文章

毛主席与徐州

时间:2018-08-12 08:17:33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毛主席与徐州
 
编写:江苏徐州  孟宪达
 
毛主席对徐州山川历史的评论,上自三皇时代的彭祖起,到秦汉三国,到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以至下迄到民国,可谓是一部徐州简史。作为徐州人,回顾这些评述,在感到温暖自豪的同时,依然能感到个中蕴含的诸多令人深思的运筹。
 
  南北锁钥的战略地位
 
  1919年春,一批湖南新民学会会员将要从上海启程赴法国勤工俭学。毛主席于4月11日至5月5日期间,从北京前往上海途中,曾游览了天津、济南、泰山、曲阜、徐州、南京等地。一般引文说是毛主席在徐州城墙上环绕一周。查看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的原文是这样的:
 
  “我在北海湾的冰上散步。我沿着洞庭湖环行,绕保定府城墙走了一圈。《三国》上有名的徐州城墙,历史上也有盛名的南京城墙,我都环绕过一次。最后,我登上了泰山,看了孔庙。这些事情,我在那时看来,是可以同步行游历湖南相比美的。”
 
  这是毛主席第一次来到徐州。他从北京先到天津,后又买了一张到浦口的车票一路南下,游历天津、济南、泰山、曲阜、徐州、南京等城市,看来他没有直达。即从今日来看,这几个城市依然是历史名城。毛主席的游历自然不是单纯的观光。
 
  毛主席去北京前,他曾与蔡和森议论进行“大规模自由研究”, “大规模之自由研究,最足动吾之心,慰吾之情”。1918年他与伙伴北上,途中游历时曾到河南郾城农村、漯河寨去考察,了解北方农村的风俗习惯和当地农民的生活状况。那么,南下时多次中途下车完成几个城市的步行考察,也是旨意深远的。
 
  那时的徐州城墙完好,是清代嘉庆年间的城墙,周长15里,东濒黄河,北屏九里,南恃云龙。毛主席漫步在城墙上,这些都是历历在目的。对于徐州,毛主席对斯诺说是“《三国》里的徐州”,那么毛主席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重要的征战地徐州的印记始于何时呢?《西行漫记》中,斯诺记下毛主席少年求学的一段回忆:“我熟读经书,可是不喜欢它们。我爱看的是中国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和《西游记》。许多故事,我们几乎背得出,而且反复讨论了许多次。我认为这些书大概对我的影响很大,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
 
  “几乎背得出”、“反复讨论”、“影响很大”,如此来看,毛主席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包括对徐州历史的了解,在少年时期不仅已经了然于心。游历考察徐州山川形制的还有苏轼,他说:“徐州为南北之襟要,而京东诸郡安危所寄也。”“徐州是股肱之邦”。1952年,毛主席考察徐州后讲到:“徐州是古战场,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是东西南北的咽喉要道。”古今英雄所见略同。
 
  毛主席少年的历史阅读、青年时期的徐州游历,对于革命战争时期运筹帷幄不无裨益。约20年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翌年5月19日,日本侵略军攻占徐州。5月20日,毛主席即致电朱德、彭德怀、刘伯承、徐向前、邓小平指出:徐州失守后,河南将迅入敌手,武汉危急。随即中央发出《关于徐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及时对抗战工作作出了部署。1938年5月,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多次提到徐州。如:敌人“将华北兵力集中于徐州,华北占领地就有了大空隙,给予游击战争以放手发展的机会”。嗣后30年,1948年秋,改变中国命运的淮海战役就以徐州为中心展开,毛主席精心拟定了作战方针,使得战役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毛主席的徐州情缘,若沿着这个思路走下来,不能说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建国后,徐州作为军事要地,特别被重视。毛主席在多次视察中,不止一次地向地、市委负责人谈到这方面的内容。一次问徐州市市长吴明政,你们这里搞没搞工事?吴明政说搞了。毛主席说:我们军事上的指导思想是诱敌深入,诱敌深人,我们才能消灭他。敌人要来的话,大概有这几条路,一是从天津上来直奔北京;一是从青岛上来直奔济南;一是从连云港上来奔向徐州、开封、郑州;还有一路是从长江奔袭南京。我们要让群众平时就提高警惕,使敌人轻易不敢来,来了我们也有备无患。
 
  徐州自古是四战之地,军事要冲。毛主席居高临下,高屋建瓴,不厌其烦地给我们阐明徐州在全国重要的战略位置,徐州的有备无患,对于国家安危的关系是如何的至关紧要。
 
 
  黄河治理中的一棋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稳定了市场,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城市三反五反,确立了国营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领导地位,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此时,政府把治理黄河提到议事日程。1950年底,成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1951年1月,黄河水利委员会首次会议在河南开封举行,讨论和决定了1951年治黄工作的方针、任务。毛主席决定亲自去黄河下游考察。1952年10月初,毛主席向中央政治局提出,自己要利用休假的时间,考察黄河。中央政治局同意了毛主席这一意见。经过一番准备,毛主席于10月25日离开了北京,26日到达山东济南。27日,毛主席视察了济南附近的黄河地段。
 
  28日,列车到达徐州车站,缓缓停了下来。毛主席在保卫人员的簇拥下,走出车站门口,登上等候在那里的汽车。汽车载着毛主席去察看黄河故道。29日,到了云龙山,毛主席登上山冈,极目远眺。陪同的地方领导向前方指了指。毛主席顺着他们的手势,眯起双眼,用力探望,微笑开来:“哦,那就是黄河故道。”毛主席在徐州停留两天,29日晚离开徐州西去,乘专列到达河南兰封县,就住在专列上。毛主席视察黄河的第一站是兰封车站。
 
  以上是尹家民《红墙知情录》中的一段话。30日,他察看了黄河大堤。31日,抵达郑州,登上郑州黄河南岸的小顶山,并嘱咐“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2004年,毛主席视察黄河铜像就立在小顶山。
 
  徐州地方志书记载的没有这些,而是说毛主席俯视徐州城,说道:徐州是古战场,是兵家必争之地。对清朝乾隆皇帝云徐州是“穷山恶水泼妇刁民”,毛主席说那是对徐州人的侮辱,群众是英雄嘛!看到山头都是光秃秃,毛主席说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穷山可以变成富山,恶水可以变成好水。我们要发动群众上山栽树,一定要改变徐州童山的面貌。
 
  毛主席在建国之初的徐州之行,主题是为了治理黄河实地考察,他的路线自然是经过研究、论证过的。郑州、兰封、徐州、济南均是黄河中下游,是黄河历史上历次泛滥遭受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徐州列在毛主席的黄河治理考察路线之内,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在全国治理黄河方案中,徐州是列入其中的,徐州黄河治理纳入了国家治黄的规划,虽然是黄河故道。
 
  黄河自夺泗入淮以来,成为悬河,频频决口,几次淹没徐州城池。就是1885年黄河改道后,乃至解放后,每逢汛期黄河仍然威胁着徐州的安全。
 
  1926年10月,毛主席在《向导周报》发表的《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反抗运动》一文,曾经特地论及当时徐州农民的苦难生活:“徐州:江苏农民中江北徐海一带算是最苦……今秋淫雨连绵,田间禾苗终日浸在水中,由萎黄而腐烂,农民辛勤半载,落得两手扑空。……天灾之外,还有横征暴敛之军阀贪官与重租重利之劣绅地主,层层敲剥。”此后徐州地区的民生总是萦系在他的心头,解放后的视察也每每问及徐州人民的生活,丰收了就开颜,歉收了便关切。
 
  所以,在治理黄河的统筹中,毛主席并没有因为黄河改道而丢下徐州,而是圈定了徐州,莅临徐州。1952年10月的徐州故黄河,依然是水势荡荡、两岸土坡、居民区拥挤在侧。而如今,黄河故道已经旧貌换新颜,经过多次的改造、整修,已经变成了绿化带状公园,成为徐州一道风景。我们可以告慰领袖。
 
  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位置
 
  1957年3月和1958年8月,毛主席到徐州视察,从有关记录看,毛主席是仔细问及徐州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的许多情况。此事,结合全国形势来看,那自然应与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制定相联系。毛主席1956年7月视察徐州时,就曾经说,一定要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广泛发动群众,孤立和打击极少数敌对分子,加强社会治安,整顿社会秩序,为工农业生产,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1957年 ,对于中国是不平凡的年头,这一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这5年,取得重大成就,主要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经济结构的变化,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喜报频传。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主义工业化迈进。
 
  这个时候,毛主席巡视各地,即带有考察、总结国家五年计划实施情况的目的。1957年3月19日清晨,毛主席第五次视察徐州,主要是了解徐州市的工业生产情况。陶有亮首先汇报了有关徐州的煤矿和利国铁矿问题。毛主席说:徐州开采煤炭炼铁的历史很久了,宋朝苏东坡曾写过《石炭歌》。毛主席特别指示说:徐州的煤和铁,在江苏省的地位很重要。你们要做好工作,大力发展煤炭工业、钢铁工业。有了钢铁、煤炭,其它的工业就好发展了。
 
  在谈到发展工业要合理布局的问题时,毛主席指示地、市委负责人说:徐州要发展重工业,也要发展轻工业,不能畸形发展。只有发展轻工业、日用品工业,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这样,城市就业问题也可以解决了。
 
1958年8月8日,毛主席第六次视察徐州,毛主席询问徐州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徐州市领导汇报了专区党政干部和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兴修水利,大大减轻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望获得好收成。毛主席听了很高兴,指示说:要继续努力,你们可以学习安徽等地的经验,大搞水利,彻底实现水网化。又说:农业要增产,还要多养猪。毛主席又把话题转向工业,当地、市委负责人汇报大搞煤炭,明年的煤炭会大幅增产时,毛主席满意地说:徐州地区有500万人口,什么事情都可以办得到,一定要改变徐海地区的面貌,并指示徐州要成为工业城市,成为抚顺,“你们要抓煤炭的综合利用,抓粮食,抓钢铁,还要抓机械。你们的干劲很好,还要继续努力,力争上游。”
 
  毛主席这次外出考察,到了许多地方,在徐州,强调指出“徐州要发展重工业,也要发展轻工业,不能畸形发展”;“ 抓煤炭的综合利用,抓粮食,抓钢铁,还要抓机械”等,既是针对徐州而言,更是从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发展大背景下的战略思考。因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取得巨大成就,1957年生产钢 535万吨,原煤 1.3亿吨,粮食1.95亿吨。但是,由于某些方面要求过急,农、轻、重比例不协调的苗头已经出现,造成市场供应紧张;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以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和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占60%作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所以,我们在理解毛主席指示和谈话精神,是要从国家大局、形势发展的高度去思考,这样才能理解毛主席视察徐州指示精神的深刻背景,才能更明白徐州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所处的位置,懂得落实毛主席指示做好徐州工作的巨大意义。当然,从毛主席的谈话里,我们也已经感觉到“大跃进”战鼓已经擂响。
 
  熟谙的徐州历史与人物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出版李家骥的《我做毛主席卫士十三年》中记述毛主席的话说:“历史上很多名人来过徐州……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诗人谢灵运、李白、白居易、李商隐、范仲淹、文天祥、李渔、苏轼、韩愈、李煜等,都来过徐州……大诗人白居易的父亲曾任彭城令,白九岁时便来过徐州,以后又多次到徐州。他曾写下著名的《燕子楼》诗……”(转引张安民文《毛主席的徐州诗话》。)
 
  毛主席所提到的到过徐州的历史名人,必定是毛主席在阅读各类古籍时所留意的,而且一次谈话竟列出这这么多名人,可见毛主席对徐州的关注与重视非同一般了。透过这些语言,我们清楚地体味到毛主席的思绪与情怀。
 
  毛主席是文学家,是诗人,他博览群书,广闻强记,对徐州历史与人物的谙熟,令我们徐州人十分惊喜。但毛主席是政治家,军事家,他对徐州历史与人物的评述,已经不是随意而语,人云亦云,必然带有一种历史的高度,一种哲学的思考,一种深思熟虑后的隽语。这种“语录”,没有辑录入《毛主席选集》,可能会被人不同程度的“轻视”。作为徐州人,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研究、应用这份宝贵的财富。
 
  毛主席在徐州,对于彭祖的论述,李家骥《我做毛主席卫士十三年》一书里有比较详细的记录:1952年10月,毛主席南下视察黄河,10月27日,先到山东济南,28日到徐州,接见徐州市领导干部,一谈话就讲起徐州的历史。他说:“徐州应是养生学的发祥地。尧时有位叫篯铿的,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养生学家。尧封他到大彭,也就是徐州市区周围这块地方,建立了大彭国。” 毛主席说:“彭祖为了开发这块土地付出了极大的辛苦。他带头挖井,发明了烹调术,建筑城墙。传说他活了八百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长寿之人,还留下养生著作《彭祖经》。” 他还说:“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孔夫子就非常推崇他。庄子、荀子、吕不韦等都曾论述过他。《史记》中对他有记载,屈原诗歌中也提到过他。大概因为他名气太大了,到了西汉,刘向在《列仙传》中竟把彭祖列入仙界。”(参见李家骥《我做毛主席卫士十三年》第216-21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毛主席对彭祖的评述,有3点值得注意:概述了彭祖、彭城的由来,肯定了彭祖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养生学家”;明确了“徐州应是养生学的发祥地”的结论。在1952年,徐州还没有人在认真研究彭祖、彭城的历史,更没有评介彭祖、彭城历史的书籍,此际,毛主席为我们拂去岁月的尘埃,揭开彭祖、彭城厚重历史的卷宗。60年后的今天读来,仍然感到伟人如巨的洞察力。徐州彭祖的研究不过是近十来年的时间,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仅仅是开头。
 
  毛主席书写过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楚汉相争的历史,是毛主席最为熟悉的,他从政治家的眼光评述:“楚汉相争,刘邦取得成功,而项羽失败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缺乏群众路线,刘邦的用人之道比他好,所以才有萧何、张良、韩信、曹参、樊哙、陈平等文武百官跟随左右。而项羽仅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最后只好成为孤家寡人了。不过项羽的死还是很悲壮的,不愧是‘生为人杰、死为鬼雄’。”
 
  不以成败论英雄,对于我们弘扬两汉文化也是鞭辟入里的经论。
 
  再者,毛主席特别喜爱萨都剌的《彭城怀古》这首词。报章上林克的文章详细叙述了毛主席1957年在赴京途中评述《彭城怀古》的故事:
 
  1957年3月,毛主席与随行人员从徐州登机赴南京。途中,古城徐州的山川名胜,历代在这里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杰出人物及风物民情,引起伟人的深沉思考。他问随行秘书林克读过萨都剌的《彭城怀古》没有?林说没有读过。毛主席随即在一本小册子的扉页背面用铅笔为林克写下了这首词。毛主席边写边解释,对这首词作了肯定的评价,说萨都剌的感情激烈深沉,诗词写得不错,有英雄豪迈、博大苍凉之气。
 
  15年后,1972年12月,毛主席生日后的第3天即12月29日这天,毛主席委托办公厅向国家图书馆借阅《雁门集》。毛主席借阅《雁门集》后,在第7册封面用红铅笔写下“附词”二字,并为最后一首词《彭城怀古》圈点断句。1972年,毛主席健康情况已经不比当年,视力严重下降,但依然从国家图书馆借《雁门集》阅读圈点,说明他对萨都剌诗词的格外喜爱。
 
  2012年,《彭城怀古》以《一饮尽千钟》为题作为徐州名片,谱曲传唱,有的人或许说,《一饮尽千钟》过于苍凉。是的,词中有“回首荒城”、“燕子楼空”、“人生如寄”,但那种伤感不是颓废,不是厌弃,而是史实写照,是感悟,是不要空有黄河云龙,所以才有“一饮尽千钟”的胸怀、“目送飞鸿”的寄托。不是借酒浇块垒,而是旷达愤起,磨难激励,以期故垒春风,芜城新颜,人文山川,绵延腾骧,不也是一种提升、一种扬弃!正如毛主席从大历史的角度的评价:“萨都剌写出了这些有关徐州的典故,思古伤今,感慨人生,大有英雄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乱山川的情调。初一略看,好似低沉颓唐,实际上他的感情很激烈深刻。”
 
 
 最早向毛主席反映农村情况的徐州人
 
  郭潜飞,原名郭振英,字育才,号乐三。铜山县毛庄乡安乐村人,1891年生,家贫,读书不多,苦心自学,成为当地一名教书先生。1922年在徐州任教,积极参加地方革命活动;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5月,江苏省要派10名进步人士到广州参加以毛主席为首主办的第六届农民讲习所,郭潜飞成为唯一被推选的徐州代表。郭潜飞到广州之后,特别是听了毛主席等人的多次讲演之后,思想认识极大提高,结合徐州情况,他认真地写了一份《徐州农民情况调查汇报》交给讲习所。
 
  毛主席看了这份汇报后十分高兴,立即找到郭潜飞,当面作了长谈,肯定他写的汇报的价值,并表明自己的态度,说“这就是中国农民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农民必须起来革命的根本原因。”但又说,“徐州匪多是逼的。那些做匪的人是不得已,是一种积极的、革命的行为。”
 
  1926年10月,毛主席根据郭潜飞等江苏籍学员提供的材料,撰写了《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一文,发表在广州出版的《响导》周刊上,文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徐州农情的话:
 
  “徐州农民并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太平富庶无多痛苦的农民……江苏农民中江北徐海一带算是最苦。红枪会、连庄会到处皆是,农村各种斗争,比他处更多,屡述不尽。铜山县东乡、北乡等处地势洼下,去年稼禾淹没殆尽。所幸二麦已种,农民尚有‘转过荒年有熟年’之希望。今秋淫雨连绵,田间禾苗终日浸在水中,由萎黄而腐烂。农民辛勤半载落得两手空空。此时地中仍是积水片片,二麦播种无期,怨声载道。莫不表现一种凄惨愁苦之状态。天灾之外,同时还有横征暴敛之军阀贪官与重租重利之劳绅地主层层敲剥。因此,农民流而为匪者极多,徐州一带所以成了著名之匪区以此。”
 
  毛主席这段话,对当时全国农民运动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是他关注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理论思想的组成部分。
 
  郭潜飞从广州回来,立即投入革命活动,任徐州独立支部农委书记,制定了徐州农民运动的规划和目标。1926年11月28日,中共上海区委召开了农民运动代表会议,郭潜飞参加了会议,并报告了徐州党组织开展农民运动的情况。1927年2月,中共徐州独支的乡村党员,在徐州周围农村组织农民协会55所,民众近1000人。同时,徐州的农会组织与民间的“红枪会”加紧联系,随时准备进行革命暴动。1927年冬,郭潜飞参与发动并领导了太和暴动。暴动失败后,党组织派他到杨虎城将军的部队从事统战工作及地下活动。先后任政治处长、少将参议等职。1931年在陕北保安县(1936年改名志丹县)任过县长。任县长期间,这位中共地下党的负责人为当地百姓办了许多好事,被群众称为“郭青天”。 杨虎城说:“保安有你这样的县长,是保安百姓的福气!”1935年冬,当他得知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立即组织募捐,将筹集的几百块银元和几百件棉衣送给红军部队。
 
  1939年初,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郭潜飞处境危险,党组织决定让其转移,先后到陕南和陕西武功农学院等地隐蔽。在那里,他一直坚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培养教育许多青年走上革命道路。1944年3月,郭潜飞积劳成疾,病逝在工作岗位上,时年53岁。新中国成立后,家乡人民为纪念他,将铜山毛庄乡庵子村改为安乐村,并于1953年将其遗骨移葬于村西黄龙山东坡。
 
  郭潜飞是和毛主席交往最早的徐州人,从他身上,毛主席看到了一位足踏实地、心系农民且大仁大义的徐州人,广大农民群众看到了一位自己的贴心人。
 
  毛主席与徐州各界英模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洪流。毛主席非常尊重、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对于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分子、英雄模范,总是给予扶持、鼓励和赞扬。
 
  1、钢铁妈妈侯五嫂
 
  袁洁如(1906——1982),丰县人。出身贫苦,自幼失去父母,跟哥嫂度日。19岁嫁给本村农民侯本德,20岁随丈夫讨饭到徐州,以走家串户卖针头线脑为生。她本来没有正式名字,因丈夫姓侯行五,所以被街坊邻居称为“侯五嫂”。直到徐州解放,党员登记时,组织上才给她起了个名字叫袁洁如。从1942年起,她就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以卖针头线脑、走家串户为掩护,给徐州地下党传送情报,秘密接头。1943年3月,党组织正式发展她为中共党员,担任党的地下交通员。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到处搜捕共产党员。她冒着风险,探望被关押在敌人监狱里的地下党员石西岩,并将党组织的指示及时送交。一次在传送情报途中,她被叛徒认出,敌人立即将她捆绑在大树上严刑拷打,直到昏死过去,侯五嫂始终没有吐露半点党的秘密。到1946年6月,她才由13家邻居乡亲连环保释。
 
  侯五嫂的传奇故事,在徐州及其周边的中共组织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示范性,1949年,她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妇代会,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记者以《钢铁妈妈》的醒目标题报道了侯五嫂的革命事迹。从此,徐州的钢铁妈妈传遍了苏鲁豫皖,传遍了整个中华大地。
 
  2、矿山脊梁王景全
 
  1948年10月底,淮海战役的风云已经日益逼近,中共铜山县委领导下的武装大队在大队长张福田的带领下来到贾汪。他们的任务之一是迅速组织一支工人护矿队,依靠工人自己的力量,保护矿山财产,支援解放战争。张福田是枣庄人,与同是枣庄矿的老乡王景全相识相熟。王景全接受任务后,连夜就串联了12名可靠的青年工人在夏桥井自发组成了护矿队。
 
  11月10日,王景全获悉大泉乡姓鹿的地主要聚集地痞流氓二百多人来矿搞破坏、抢东西,便立即带领十几名护矿队员持枪迎敌。他们摸到匪特开会的地点——韩桥井北面。枪声一响,吓得土匪仓皇出逃。护矿队员以猛虎下山之势,紧追不舍,缴获了1支步枪,两把盒子枪,活捉了3名匪首。当得知还有数十名匪特正在集结的讯息后,王景全立即联系驻夏桥井的解放军张连长,派出100多名解放军战士来到韩桥井,全面清剿匪特,查获了步枪65支,子弹1700余发。工人护矿队在淮海战役的炮火硝烟旁边,在错综复杂的特殊时期,为保护国家财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一直到11月21日,华东财办工矿部山东矿务局柴华周局长带领徐石等13人到矿接管。后来,那些免被敌人破坏的物资大部分用于支援淮海战役。
 
  王景全护矿的功绩,受到人民政府的嘉奖,被授予“护矿功臣”的光荣称号。1950年9月,王景全作为徐州市第一位受到毛主席和中央首长接见的矿工,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劳模代表大会。王景全多年前已去世。
 
  3、革命烈士王杰
 
  王杰于1942年出生在山东省金乡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61年8月入伍,被分配到济南部队装甲兵某部工兵连。1965年7月14日上午,王杰在邳州张楼公社帮助民兵地雷班进行军事训练。当炸药包即将发生意外爆炸的危急关头,为保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生命安全,毅然扑向炸药包,献出了23岁的年轻生命。
 
  毛主席、周恩来、林彪、朱德、叶剑英、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号召全国军民向王杰学习,毛主席的题词是:“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先后发出通知,号召全国军民向王杰学习。1965年11月,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
 
  1968年,家乡人民为纪念王杰,将其故里花鼓村(另说为华堌村)更名为“王杰村”,并在村东建王杰烈士纪念馆,让子孙后代都铭记烈士的英雄事迹。2009年,王杰入选5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江苏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4、“常胜将军”掌家忠
 
  掌家忠就是一位名扬上世纪50年代的全国劳动模范。当年,他带领徐州重型机械厂的锻工小组,刻苦钻研锻造技术,年年月月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组改进383种工具、模具和操作方法。1953年生产出徐州市第一台工作母机——35吨倾斜式冲床。
 
  从1953年至1959年,掌家忠小组7年完成25年零7个月的工作量。掌家忠代表小组先后七次出席徐州市工业劳模代表会,被誉为常胜将军,多次被评为全国劳模,两次受到毛主席接见。在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今日,掌家忠的爱岗敬业精神、创新驱动发展精神,依旧闪耀着时代的风采。
 
  5、矿山铁人陆金龙
 
  1958年,陆金龙作为徐州矿务局韩桥煤矿掘进二区工人,经常在掘进巷道连续作业10余个小时,和同组工友多次创造月进尺千米、半煤岩月进尺百米成绩。在劳动竞赛中,肋骨断裂仍坚持工作。正是由于忘我的工作、顽强的拼搏精神,陆金龙赢得了“矿山铁人”的称号。1963年5月,他被调入庞庄煤矿东陈井工作,提出“身在井下300米,胸怀世界30亿”的口号。
 
  在国庆20周年庆祝活动中,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毛主席、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后被选为十大中央候补委员,1975年任徐州矿务局党委副书记。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矿井,了解一线职工思想状况,解决职工思想问题。实干与创业精神,造就了陆金龙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国家主人翁形象,也为徐州这座煤城提高了知名度。
 
  上述英模人物,是徐州人民群众中涌现出的先进代表,是徐州人精神形象的代表。其实在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许多岗位上,因建功立业表现突出而受到毛主席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接见、赞扬的徐州籍人物还有许多。
 
  毛主席与徐州文艺知名人士
 
  徐州作为文化大市,徐州文化艺术界的知名人士在为人民大众的艺术事业做出辉煌贡献的同时,与伟人毛主席也结下了非常深厚的情谊。
 
  1、马可在延安的创作受毛主席赞扬
 
  马可(1918——1976)出生在徐州市一个自由职业家庭。1935年,他考入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抗战爆发后,他积极发起和组织河南大学“怒吼歌咏队”,编选和教唱抗日歌曲,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歌咏运动。适逢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率“救亡演剧队”来到开封,住进河南大学大礼堂。马可一直跟随冼星海参加各种救亡歌咏集会,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得到了冼星海的直接教诲。1939年末,马可偕夫人杨蔚告别家乡,奔赴延安。
 
  在延安,他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参加了各项运动,经常带着二胡在毛主席身边演出和伴奏,在火热的斗争生活中,经受了锻炼。
 
  马可的音乐艺术成果可以用“五个第一”来概括:《南泥湾》——中国第一首革命传统歌舞曲;《白毛女》——中国第一部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歌剧;《咱们工人有力量》——中国工人阶级第一首战歌;《陕北组曲》——中国第一个将民族乐器加入管弦乐队的典范之作;《小二黑结婚》——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产生较大影响的歌剧。特别是由他作为主笔者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被誉为新歌剧的里程碑。他的许多经典作品,至今还在人民群众的口耳间广为流传。
 
  2、刘开渠为毛主席塑像
 
  刘开渠(1904.10—1993.6)早年毕业北平艺术专门学校,1928年担任国立艺术院图书馆主任兼西画助教,当年留学法国,到巴黎高等艺术学校学习雕塑。1933年回国,担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雕塑系主任。1949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创作大型《毛主席立像》和《毛主席半身像》。
 
  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修建毛主席纪念堂,由中央直接领导、盛扬为雕塑组组长的毛主席纪念堂雕塑组成立,刘开渠和全国各地优秀的雕塑家、翻制工人,创建堂内毛主席坐像和堂外四组大型群雕,纪念、颂扬毛主席的丰功伟绩。
 
  3、李可染以毛主席诗词作创作题材
 
  李可染所画的现代山水尤其是依照毛主席诗词的意蕴创作的许多名画, 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
 
  毛主席的诗词气魄雄伟豪迈,格调阳刚恢弘,意境高远壮阔。李可染对毛主席始终满怀着崇敬和热爱, 对毛主席的诗词分外倾心。他在反复研读领悟的基础上,将其意蕴挥洒在自己的画笔上。从1950年开始,他根据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一词创作了第一幅毛主席诗意画,之后便一直乐此不疲,直到生命的最后。
 
  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10周年,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邀请李可染以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诗意为题创作山水画。李可染为毛主席诗意山水画创作树立了更为新型的时代审美范式。
 
  在这一时期,李可染多次长途旅行写生,并直接对景创作大量速写和水墨画稿,在此基础上构思了许多富有现代感和个性风格的山水画作品,初步展现出“李家山水”的风范。1959年秋,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江山如此多娇—李可染水墨写生画展”,这是他山水画艺术探索期的总展示。1963年,他以毛主席《沁园春·长沙》词意创作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李可染毛主席诗意山水画的成熟之作。此作抒写南国深秋景色,带有理想化和抒情性的诗意色彩,成为一个时代的“红色经典”图式。
 
  在尼克松访华期间,李可染也以毛主席“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诗句为他创作了一件类似《长征》的作品。1977年5月,已经70岁高龄的李可染亲赴井冈山和庐山等地写生,为毛主席纪念堂创作《革命摇篮井冈山》。李可染和毛主席在诗与画中完美地交契,在艺术境界上同领风骚。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毛主席生前曾八次光临徐州

下一篇:关于在徐州市彭城(古彭)广场建造毛主席塑像 致全市人民的倡议书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