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友情-同志亲-知青岁月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友情-同志亲-知青岁月 > 文章

【知青岁月】(连载1)坎坷人生第一站

时间:2020-07-23 08:21:03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朱光 - 小 + 大

坎坷人生第一站

     1968年底,伟大领袖一声号令,中华大地掀起中学应届毕业生上山下乡的热潮,开始了一场旷古的人口大迁徙。我随家长从河南迁移湖北,被安置随黄石的学生到鄂城县插队落户。
   1969年元旦刚过,我们几个游荡了半年的郑州学生结伴下乡去闯荡人生。启程那天,冬日斜阳,朔风习习。没有披红戴花夹道欢送,也没有哭哭啼啼悲情告别。我们打整简单的行囊,怀揣懵懂的热情、自立的渴望和一丝茫然无奈,在亲友的叮咛声中,爬上敞篷卡车,向送别的亲人挥挥手,就匆匆踏上了坎坷的人生之路。
       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浩浩荡荡十余辆大卡车来到插队所在地——鄂城县涂镇区(现梁子区)熊易公社。早已等候的各大队小队的生产队长、贫协组长们,按照分配好的名单,领走自己小队的知青。因劳力搭配的关系,我们四个男生分开到两个队,各与素不相识的两个女孩组合在一起。我们扛着行李随着老乡走了七八里山路,来到一个叫陈家湾的小山村,开始了插队务农生涯。
     陈家湾坐落在湖北省第二大湖——梁子湖畔,周边湖山相间,土地贫瘠,典型的长江中下游丘陵地貌,偏僻闭塞、贫穷落后。我一个北方长大的小伙,初到江南乡村的头两个月,几乎一句地方话也听不懂,由此闹出许多笑话。比如老乡打招呼问“掐嘛?”我就会大声说“掐饱罗!”。惹得众人大笑不已。
    刚下去时,政府给知青每人500元的安家费还没到位,我们吃住全由队里安排。湾子里十几户人家,从生产大队长家开始,一家一家轮着吃。这种摊派带有一种权利义务和荣誉性质,只有出身成分好、没有劣迹的人家才能享有。地富反坏右黑五类家庭不可能沾边。当然,安排吃住的人家是有工分补偿的。淳朴憨厚的贫下中农乡亲几乎家家都拿出最好的饭菜款待我们。但所谓最好的饭菜,也只是萝卜白菜白米饭,荤菜不过是闲时湖里打捞的小鱼小虾,或预备换盐换线的鸡蛋。猪肉要逢集到几里之外的集市才有卖,鸡鸭非年非节也不舍得杀。
   没有专门的知青住房,就在贫下中农家里住。女生住的房子稍好,男生和队长儿子挤在一起住土坯房。南方农村那简易的土坯房,真正是家徒四壁,内墙都没用黄泥抹平。旧得发黑吱扭作响的门窗挡不住嗖嗖的寒风,格子木窗上钉着破旧的塑料薄膜。夜晚,屋顶上黑色的布瓦缝隙中,偶尔透露出点点星光。家境好点的人家会用塑料薄膜或木板吊个顶。我们薄薄的垫絮下铺着厚厚的稻草。有的老乡人家,兄弟姐妹几个共盖一床棉被,抱团取暖。
      那年月乡村还没通电,家家户户点煤油灯。没有月亮的晚上伸手不见五指。手电筒成了奢侈的家用电器。乡村的冬夜万籁俱寂,几乎没有任何文体活动,偶尔传来几声狗吠,更显得长夜清冷孤寂。
      下乡半个多月后,饭来张口的好日子结束了,老乡给我们新搭了灶台,房里堆了半屋的柴草,队长送来自留地种的青菜。我们开伙了,饥饿也随之而来了。队里按规定每月每人26斤主粮的标准分给我们稻谷、小麦、红苕(红薯)等,要自己去脱粒加工。不够吃自己想办法。我们向老乡学习烧柴火土灶,学着把成堆的红苕擦成苕粉,把洗完浆的残渣捏成坨坨,扔到屋顶瓦上,等霉烂晒干后取下,以备断粮之需。我们分得一小块自留地,跟着老乡学种菜。春天来了,到田头、野外、湖滩去挖野菜,回来煮菜粥喝。至于食油,你无论如何想象不到,一户一年只供应半斤!我们知青四人算四户,把二斤菜籽油用瓦罐打回来,想想一年就这么点儿,舍不得吃啊。每天煮萝卜白菜时用筷子蘸着滴几滴,算是见到油花了。             
    家务事我们男女分工不同,男孩管挑水夹米种菜园,女孩主嗣三餐饭。衣服当然是各洗个的。出工回来还要伺弄一日三餐,够女孩忙的。我现在还清楚记得她们做好饭后,站在门口尖声喊:“菊光!七饭了!”的声音。
      熬过漫长的严冬,春风吹拂大地。早请示晚汇报之风,也浸润乡间。我自告奋勇,在大队长家门口的土墙上,用水泥砂浆抹了一块2米见方的平面,再买来红黄蓝黑白几色油漆,比照着毛主席在北戴河海边的照片,放九宫格、打底色、调色彩,粗泼精描,用三天功夫画了一幅领袖像。村子里徒增一抹亮色,贫下中农们喜笑颜开,纷纷说道,真像,像切了!之后一段时间,每天出工收工都要集中到主席像前请示汇报一番。令人称奇的是,四十三年之后,我们几个插队农友重返陈家湾时,沧海桑田,旧貌新颜,而大队长家的那间土屋还在,墙上主席像虽经风蚀日晒,竟依然轮廓清晰,色彩尚存。让人感叹不已。
      1969年暮春,清明时节雨纷纷,开始了春耕春种大忙季节。当地农谚:春上农家四十天忙,一日要备九天粮。我们和老乡一样,打着赤脚穿着蓑衣,挑粪桶、挑秧担、锄地挖沟、插秧薅田。除了使牛犁田等技术活,几乎什么苦活累活脏话都干了。当时心里还保存着傻傻的信念:扎根农村炼红心,吃苦耐劳好知青。
      这天,雨后初霁。清晨约四五点钟,队长就来敲门:出工啦出工啦!月亮在天边挂着弯钩,星星在夜空闪闪眨眼。我们揉着惺忪睡眼,步履踉跄跟着人群走到田边。扯秧头,即把秧苗从秧田里扯出,扎成整齐的把子。再挑到大田去插栽。我的任务是挑秧,赤脚下到冰冷的春水里,直打寒颤,但很快就适应了。天色微明,我从水田里爬上田埂,突然发现小腿肚上吊着两条面目狰狞的蚂蟥,已经吸得滚瓜肚园。我惊叫着用手拉扯,竟然扯不掉。贫协组长过来说别硬扯。他拿出竹烟袋,对着蚂蟥又吹又打,不一会蚂蟥就掉落了。我们找来细棍把打不死的蚂蟥,像翻鸡肠一样顶着一穿,来个开膛破肚内外大翻个,再把细棍往地上一插,让太阳把它晒干!快意复仇了,但伤口留下的两个小眼血流不止。 我咬咬牙挑起秧担往大田走去。大田即湖田,那边几十号人一字排开,弯腰插秧。挑了两趟,日上三竿,腹中早已空空如也。雨后乡间红土泥巴路,像泼了油一般溜滑。当我又一次挑起约180斤重的秧担奔向大田时,眼冒金花,大汗淋漓,浑身发软,脚下一滑,一头栽倒在地。醒来时感觉有人在掐我的人中,隐约听到妇联主任在旁边说,这伢子怕是饿晕了,谁家有点红糖水喝喝就好了。
知青和老乡住在一起,减缓基建压力,增进乡亲感情,更便于向贫下中农学习。但随之也带来很多弊病。在和我们一湖汊之隔的另一个大队一湾子里,住着三男一女四个知青。女孩住在大队支书家。支书儿子是小队会计。会计对城里来的姑娘情有独钟,处处体贴照顾,关怀有加。让三个男孩多有不爽不忿。半年后,乡里传遍会计追到女孩准备开亲的风声。女孩回家禀告双亲,父母将其痛骂一顿,坚决不许。这年中秋节,会计和女孩说好,去黄石探望未来的岳丈岳母。走的那天会计挑了一担乡下土特产,走出村口不见女孩跟上。等得心焦回去寻找,却房前屋后不见踪影。几小时后在湖水里捞起了女孩的尸体。据说女孩已有三个月的身孕。女孩的父母哭得悲天戗地,闹到队里,告到公社,却没有下文。噫嘘唏,可怜一个如花少女就这样在她最灿烂的年华,香消玉殒了。这年深秋,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支书家的柴房突然燃起大火,烧红了半边天,烧塌了支书家半座明三暗五青砖到顶的豪宅。灶房失措耶?天火报应耶?纵火报复耶?后来,公安介入,查了几天,终也不了了之。

作者:郑州一中六七届高中生

【人民之声编者按】知青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毛主席在文革中的战略布署。很多知青离开农村后,每每回忆起这段岁月,心情都是激动溢于言表,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太锻炼人了”,有微词的不是太多。本连载选自一本名叫《知青岁月》的书。通观此书所收之文,绝大多数可套用流行词是“充满正能量”。本网从即日起择此书之文进行连载。但令人大跌眼镜地却是顾问写的序言,犹如一个怨妇一样处处“滴满伤心泪”。现将序言全录如下,以供参考。

我们也是历史(代序)

胡燕怀

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大多不堪回首,当年在社会底层经受的那些磨难、挣扎、痛苦和绝望,至今想起来还让人痛彻心肺。没有谁愿意选择苦难,因此人到晚年总是避免再去回想那些苦难的岁月。但是那些曾经的岁月总是在不经意间重又回到了你的眼前,就如同我眼前的这本《知青岁月》。知青岁月留给我们的是刻骨铭心融入骨髓的记忆,它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生,从精神到肉体。
我们这代人,是共和国一段不能抹煞的历史。
那是一段无法言说的历史。青春年少时的无知懵懂,被政治的狂热煽动得忘乎所以迷失了理智,我们听信了太多的美丽谎言。等到我们来到农村才恍然梦醒,仿佛是被人利用的弃儿。极“左”的年代结束了,我们醒过来了,那些崇高的“革命”理想成为了海市蜃楼。
那是一段需要反思的历史。几千万知青上山下乡,并没有给农村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无非是学会了最简单原始的农业劳动。“三农”问题和城乡差别,奢望几千万知青下乡去承受这不可能承受的历史之重!在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我们后来知道的真相是:当年无法解决这几千万人的升学和就业,需要我们这整整一代人为此而作出牺牲。于是我们成了最倒霉的一代人:大饥荒我们赶上了,“文革”我们赶上了,下乡我们赶上了,后来的下岗也让我们赶上了。若干年后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城市时,那里已经没有了我们的位置。我们没有青春,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干着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收入,社会的每条上升通道都在我们面前关闭,我们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或许我们可以举出几个知青中的成功者来为上山下乡正名,但那些幸运儿在数以千万计的知青群体里毕竟凤毛麟角,没有代表性。反过来被上山下乡埋没和扼杀的人才又该有多少?在正常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人生原本就不该这样。
那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不能忘却是因为它给了我们太多的改变。我们能吃苦,耐劳,面对挫折和磨难有坚韧超凡的承受力;我们努力上进,做事认真、锲而不舍,有责任感,也有担当;我们忧国忧民,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面对比我们更不幸的人,我们愿意倾尽全力帮助,“穷”不仅独善其身,“穷”还要兼济天下。……我们所有的优秀品质都源于那段苦难。不仅仅是精神层面,还有我们的肉体。在农村摸爬滚打那么多年,谁的身上至今没有留下繁重的体力劳动带来的创伤,长期的艰苦生活所带来的疾病困扰?那时我们都太想证明自己了,尤其是出身不好的所谓“黑五类”子女们。不能忘却,还因为苦难的生活也并非都是苦难。知青战友们的相扶相帮,患难中的情谊,生活中的笑话、趣闻轶事,善良的乡村父老对知青们的体恤和关怀,难得的一次口腹之欢,甚至一次阿Q式的苦中作乐,都成了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唯其是苦难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所以才弥足珍贵,让我们没齿难忘。《知青岁月》里就记载了很多这样的往事。几十年过去了,当它的作者们以轻松的笔调在写到那些往事的时候仍然如数家珍,历历在目,可见那段岁月在他们心中留下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苦难,它铸就了我们这代人天赋异禀的优秀基因。黄石知青文学社真是做了件好事,《知青岁月》是值得收藏并传之后世的。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点点滴滴,难以忘怀——记赵铜柱战友

下一篇:【知青岁月】(连载2)我的遥远的长堰堤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