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24 07:49:24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范国强 - 小 + 大
我的遥远的长堰堤 长堰堤,是我离开省城踏上人生之旅的第一个驿站,也是我心目中的第二故乡。 一九六八年的冬天奇冷,在新旧年头交界,楚天大地悄无声息地连降了几天暴雪。一九六九年元月三日,武汉三镇雪止天晴,数百辆卡车倾城出动,运送老三届知青上山下乡。这一天开了湖北全省各城镇知青上山下乡的先河,距毛泽东主席发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新指示仅相隔十二天时间。这一天也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踏雪远行,从此离别了父母亲人,开始了这大半生的奔波辗转。 我安家落户的这个遥远的小山村长堰堤,时称湖北省应山县浆溪店公社灯塔大队(亦称一大队)二小队。长堰堤也确是横亘在我们村口的这道堤,它约摸百多米长,堤内横列两口长圆形水塘,俨然似山村的护城河,中间仅留一条人畜和板车通道;堤上是砂石公路,南去县城,北通深山,每天上午有一辆班车定期往返;堤外则是顺势而下的农田,一直铺展到远处的响水河边。 这里属于鄂北山区,为桐柏山余脉,与河南信阳地区接壤。远山近岭,岺崟逶迤,号称应山县的“西北利亚”。境内最高峰为拦箭垛,传说古代有一将军曾在此作战被困,向外射箭书求援却被山峰拦住。拦箭垛属七大队,已是湖北的北部边缘。据乡民说,晴和之日,站在拦箭垛上,可同时眺见应山城关、随县城关和信阳市内三地,此言虽未可足信,但可足见其峰之高。 这里也是革命老区,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这里都曾留下红军游击队、新四军和中原解放军的足迹。与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大悟县的宣化店类似,这里的公社名称后面也都带有一个“店”字,如浆溪店、吴店、泉口店、郝店、余店、蔡河店等等。当年新四军五师曾在这里待过,传说李先念师长还在长堰堤旁边的一个叫娄子湾的村庄挑过草头。 但我所见到的长堰堤却看不到这些印记,她只是一个极普通的小山村。小山村不大,总共不足百人,二十多户人家,分为上下两湾,主要为陈冯两姓。陈姓辈份排序为“道高德自纯,增清大保本”,当时长堰堤已有“德自纯增”四代人。杂姓中还有刘杨各一家,均住下湾。这些人家世世代代共同生活在长堰堤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俨然如身处世外桃源一般。 然而这里毕竟不是桃花源,那年代时兴“早请示”和“晚汇报”,这里与政治接轨并不亚于省城。每天乡民鸡鸣即起,由队长陈纯全领着大家在屋后的小山坡上排队,共祝“万寿无疆”和“身体健康”,然后背诵几段毛主席语录;入夜收工前也同样程序般地走一遭。我们刚来时,小队几乎每晚都有政治学习,在小山村中段小山坡上的新仓库里,乡民们裹着棉袄席地而坐,男的各种水烟袋和旱烟袋交织有声,女的则像比赛般地纳着鞋底,似乎百听不厌地聆听着队长每晚几乎千篇一律的演说,然后是对次日的出工安排。 或许得之于身处交通枢纽之中端的地利,长堰堤对外界形势的紧跟亦可称得上亦步亦趋。那年代农村还是人民公社体制,出工都是集体行动,早中晚出工收工时间都约定俗成,其劳动纪律并不亚于正规国有企业。但这集体行动并不是后来有人所诋毁的都是“大呼隆”和吃“大锅饭”,乡民们自觉地出工又出力。当我们正式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以后,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无论是农闲积肥开荒还是农忙抢收抢种,乡民们都是争先恐后,那种高昂的干劲和爽朗的情绪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感染。 长堰堤是个纯农业的生产队,因为山区气候寒冷,全年仅种一季水稻和一季小麦,试验种植双季稻还是我们下乡第二年的事。那时提出的口号是“学大寨,赶浙江,超纲要”,要超纲要,一年一季水稻的产量肯定是难以达标的。至于试种双季稻成功没有,则已经毫无印象。长堰堤基本上没有副业,在我们落户之前,全队仅下湾的冯祥瑞一人在公路段上当养路工,我们来后两个月大刘也被派到公社锅厂做浇铸工。他们两人都是每月将工资交给队里,在队里按全劳力记工分,好处只是脱离了农活并有一点岗位补贴。 尽管那时还是在“史无前例”中期,但在长堰堤并未看到后来有人所针砭的“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影响。每个家庭一直都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用来种植各类时兴蔬菜和瓜果;每个家庭也都养有一头猪和不少的鸡鸭。我们刚落户不久,也受乡民撺掇自养了一头猪。乡民们都好客,陆游所吟咏的“丰年留客足鸡豚”堪称当时长堰堤民风之写照。当然由于农村生产力的低下,乡民们的生活并不富裕,尤其是手中常年见不到现钱,不得不靠抽空上山砍柴挑到十多里外的公社去卖,换点零用钱买针头线脑和油盐。 最难捱的还是精神生活的极度贫瘠。由于当时山区未通电,城里人的夜生活几乎都与乡民无缘,露天电影一年难得看到几次,电视和电脑更是闻所未闻。当然也无报刊可读,我们仅在下乡时带去有数的几本书。纯全队长考虑到我们枯燥无聊,特地派了小徐一次差,专程去武汉买回一台工农兵牌收音机,从此我们知青组成了队里的“准学习室”。乡民晚上无事三三俩俩聚集来听新闻,听歌曲,听我们讲城里的故事。我们讲得津津有味,他们听得如醉如痴。有的乡民在山里生活了一辈子,从来还没坐过火车,直令我们唏嘘不已。 长堰堤对我们知青是大度包容的。我们虽是外来客,在长堰堤却享受着“最惠待遇”。我们都正处在长身体时期,虽不会干活却特别能吃,却从无吃超之忧,一旦粮缸告罄,随时都可以去粮库粜谷,待年底结算时再从总工分中扣除,而乡民们却没有我们这样的“先吃后算”的特权。那两年生产队给我们定的工分底分分别为:大刘10分,小徐9分,我和小余小刘都是8分。次年小徐长至10分,我和小余小刘都长至9分。从当时我们的体魄和不谙农事来看,足见生产队对知青的相当照顾,虽然10分分值仅仅四毛钱。 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乡民的纯朴和善良。在我的记忆里,有长年帮我们做饭却从不计较报酬的婆婆,有在双抢正酣时给我送上碗面条充饥的华大妈,有手把手教我们砍柴捆柴的冯增权大队长。记得刚到长堰堤时,没有菜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难,为我们排忧解难的是妇联的康队长,她立马吆喝上几个妇联各自从自家带上一大堆晒干的萝卜菜,就在我们住的祠堂里摆开了作坊。几个人切的切,腌的腌,说的说,笑的笑,轻巧之间便风卷残云般为我们腌满了一大缸萝卜菜。至今我仿佛还能闻见荡漾在祠堂内的她们那爽朗的笑声。 三十多年前,我还在企业工作时,曾经抽闲将当年在长堰堤时的诗歌习作整理了一本《耕耘诗草》,并在扉页上题了几句诗: 农村两年, 离现实愈来愈远。 却为何, 常令我梦萦神牵? 我最宝贵的记忆, 丢在了山的那边。 啊长堰堤,你竟是那样的使我难以割舍! (2017年10月11日) 作者“武昌实验中学”68届初中生 【人民之声编者按】知青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毛主席在文革中的战略布署。很多知青离开农村后,每每回忆起这段岁月,心情都是激动溢于言表,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太锻炼人了”,有微词的不是太多。本连载选自一本名叫《知青岁月》的书。通观此书所收之文,绝大多数可套用流行词是“充满正能量”。本网从即日起择此书之文进行连载。但令人大跌眼镜地却是顾问写的序言,犹如一个怨妇一样处处“滴满伤心泪”。现将序言全录如下,以供参考。 我们也是历史(代序) 胡燕怀 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大多不堪回首,当年在社会底层经受的那些磨难、挣扎、痛苦和绝望,至今想起来还让人痛彻心肺。没有谁愿意选择苦难,因此人到晚年总是避免再去回想那些苦难的岁月。但是那些曾经的岁月总是在不经意间重又回到了你的眼前,就如同我眼前的这本《知青岁月》。知青岁月留给我们的是刻骨铭心融入骨髓的记忆,它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生,从精神到肉体。 我们这代人,是共和国一段不能抹煞的历史。 那是一段无法言说的历史。青春年少时的无知懵懂,被政治的狂热煽动得忘乎所以迷失了理智,我们听信了太多的美丽谎言。等到我们来到农村才恍然梦醒,仿佛是被人利用的弃儿。极“左”的年代结束了,我们醒过来了,那些崇高的“革命”理想成为了海市蜃楼。 那是一段需要反思的历史。几千万知青上山下乡,并没有给农村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无非是学会了最简单原始的农业劳动。“三农”问题和城乡差别,奢望几千万知青下乡去承受这不可能承受的历史之重!在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我们后来知道的真相是:当年无法解决这几千万人的升学和就业,需要我们这整整一代人为此而作出牺牲。于是我们成了最倒霉的一代人:大饥荒我们赶上了,“文革”我们赶上了,下乡我们赶上了,后来的下岗也让我们赶上了。若干年后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城市时,那里已经没有了我们的位置。我们没有青春,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干着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收入,社会的每条上升通道都在我们面前关闭,我们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或许我们可以举出几个知青中的成功者来为上山下乡正名,但那些幸运儿在数以千万计的知青群体里毕竟凤毛麟角,没有代表性。反过来被上山下乡埋没和扼杀的人才又该有多少?在正常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人生原本就不该这样。 那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不能忘却是因为它给了我们太多的改变。我们能吃苦,耐劳,面对挫折和磨难有坚韧超凡的承受力;我们努力上进,做事认真、锲而不舍,有责任感,也有担当;我们忧国忧民,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面对比我们更不幸的人,我们愿意倾尽全力帮助,“穷”不仅独善其身,“穷”还要兼济天下。……我们所有的优秀品质都源于那段苦难。不仅仅是精神层面,还有我们的肉体。在农村摸爬滚打那么多年,谁的身上至今没有留下繁重的体力劳动带来的创伤,长期的艰苦生活所带来的疾病困扰?那时我们都太想证明自己了,尤其是出身不好的所谓“黑五类”子女们。不能忘却,还因为苦难的生活也并非都是苦难。知青战友们的相扶相帮,患难中的情谊,生活中的笑话、趣闻轶事,善良的乡村父老对知青们的体恤和关怀,难得的一次口腹之欢,甚至一次阿Q式的苦中作乐,都成了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唯其是苦难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所以才弥足珍贵,让我们没齿难忘。《知青岁月》里就记载了很多这样的往事。几十年过去了,当它的作者们以轻松的笔调在写到那些往事的时候仍然如数家珍,历历在目,可见那段岁月在他们心中留下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苦难,它铸就了我们这代人天赋异禀的优秀基因。黄石知青文学社真是做了件好事,《知青岁月》是值得收藏并传之后世的。 |
责任编辑: |
下一篇:【知青岁月】(连载3)世纪农者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