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16 08:12:39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喻少莲 - 小 + 大
乡村女教师 在我的知青生涯中,曾有一段当教师的经历。 那是下乡的第三个年头,某天,大队长来田间找我,说是小学的老师被学生气跑,要我去顶,并嘱我吸取教训,一定放厉害点。 学校简陋得超出我的想象,一间连二的土坯屋,一堵半截高的墙从中隔开,成了两间不隔音的教室,除了些长短不一的课桌椅,再无其他。学校只我一个老师,要带一年级和四年级两个班。也就是说,在给这个年级上课时,就安排那个年级看书或写作业。在师资匮乏的农村,这种形式很常见,据说叫复式教学。 第一天上课,学生稀稀拉拉,两个班加起来还不到三十人,叫我好不丧气。放学后,我让学生当向导,逐一上门游说。家长的理由一大筐:”没钱读”,”没功夫读”,还有的干脆说”女孩终归要嫁人,读了也没用”。 为了堵家长的嘴,我征得队长同意,学费可以秋后分红交,还允许大孩子上学带弟妹来。至于说女孩读书没用,我帮他们盘算说,要不,现在读书的钱,就算是提前给的陪嫁?你嫁个识文断字的女娃出去,不比陪几铺几盖强? 经过这番走村串户,学生是翻番了,可教室后面的墙根,也多了一大溜光屁股拖鼻涕的小娃。除了给大的上课,还要帮着照看小的,虽然免不了脏和烦,但有什么法子?这都是我自找的,说出去的话,还能不兑现? 接下来,该是建章建制了。迟到早退,打架骂人,不完成作业,按规矩一点都不含糊。上课有谁说小话,搞小动作,我就凶巴巴地走到跟前,要么拿着教鞭敲桌子,示意立刻打住,要么命他(她)站起来,大声说给全班听 。这一招果然灵验,课堂秩序明显好转。一天正给一年级上课,听到四年级在隔壁议论: “X老师这厉害,将来给她找个狠男人,替我们把她罩住!” 我又好气又好笑,等到去隔壁上课时,便煞有介事地“兴师问罪”起来: “刚才的话是谁说的?以为我没听见?哼,想替我找,也要等到你们毕业,而且要找个我管他的,不信试试看!” 唬得孩子们只伸舌头,一个个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出。看着这些小可怜,我的心软了,提醒自己别“狠”过了头。 于是课间教男孩叠手枪,捏泥人,给小姑娘梳辫子,扎蝴蝶结,陪她们跛房子,跳皮筋……孩子们毕竟单纯,很快消除了陈见,由怯生到亲近到喜欢,心里有话愿意与我说,有好吃的也惦记着我,端阳节邀我吃新麦馍吃咸蛋,中秋节送来雪花粑和桂花酒,各家的风味小吃,差不多都叫我尝了过遍。 四年级有个“刺儿头”,每次写作业,都拄着个脑袋不动,说是没笔。笔呢?没钱买。 第二天,我把几支削好的笔放在他桌上,他只好乖乖地把作业做完。 有次放学,他挎着买好的盐回家,不料因打闹盐全泼到田里,他怕挨骂不敢回家。我得知后,塞给他一块钱,让他赶紧到供销社再买。 打这以后,他像变了个人,再也没做带头起哄的事。我趁机“招安”,让他当了班长。少了颗“老鼠屎”,多了个一呼百诺的帮手,比原来省心多了。 四十多年前的农村,一年级是名符其实的“启蒙”,很多“蒙”童连20个数都数不全,碰到“20”上下的加减,手指不够用,就把脚趾头也算上。有个小姑娘把手指的每个关节代表一个数,两只手共有28个“节”,对付这类加减绰绰有余。我立即加以推广,从此,算术课再没人脱鞋袜搬脚趾了。 也因为是“混沌”未开,孩子们想法也千奇百怪,我儿时没想过的,现在被他们“抠”了出来,新奇之余,还不敢小觑。 这不,一个小孩走到讲台跟前问:“老师,你说是2大还是5大?” 我撇了撇嘴,“连这都不晓得,白教你了。”“我当然知道5比2大啦,可是你看,我是家里的老二,妹妹是老五,这5怎么反比2又小了呢?” 一开始我也蒙了,思索片刻,发现他是把自然数和序数混淆了,但说复杂了怕他不懂。只好就事论事: “这‘老二’呀,它不是表示多少,而是表示顺序。你第二个出生,妹妹第五个出生,你排在妹妹之前,当然是你大。 所以,当‘老’或‘第’排在年龄之前时,数字越小反而越大。懂没?”他仰头想了一会,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我顺势摸了摸这个爱思考的小脑袋,心里好喜欢他。 还有个小孩,算术作业上的答案都没错,可就是把“等于”号的一格空着。 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我只晓得钓鱼的时候等鱼,老师你说,为什么我们要在本子上等鱼呢?” 我哭笑不得,知道他没好生听讲,想了想问:“你会认秤吗?”,“会呀。我爷(父亲)到集市卖菜,还带我一起去呢!”,“会认就好。你看你爷的那杆秤,一头勾着菜,一头移动秤砣,当左右两边一样重时,中间就...... ”。 他茅塞顿开,不等我说完,就抢着说:“晓得了晓得了,中间是秤杆,秤杆平了就是等鱼!”说着,接过我手中的作业本,把所有空着的“秤杆”全补上了。 除文化课,还要穿插文体课。条件差,就在洼地填上沙子做跳远的沙坑,在打谷场上列队做操跑步,用树枝做接力棒跑接力等。 唱歌课是孩子们喜欢的,虽然开始五音不全,但经我一腔一调的示范,大家进步很快,“北京的金山上”,“远飞的大雁”, “社员都是向阳花”这些歌,都是张口就来。 有时上课的时间没到,见我已经站在门口,班长就起头带大家唱歌,像是故意显摆,我高兴得合不拢嘴,孺子果然可教也! 孩子们的努力终于有了表现的机会。一次,区里召开教育界的什么大会,开会前,各校互相拉歌,等拉到我们时,孩子们憋足了劲,唱得又准又齐,一下子引起了全场的关注。第一支唱完,拉歌的喊道,“X X小学唱的好不好,再来一支要不要?”喝彩声中,孩子们竟一口气唱了三支。 散会后,大家还兴犹未尽,踏着节拍,一路唱了回来,惹得路旁干活的社员都直起腰来,看着这群神气活现的孩子。 不久招工开始,我拿到了回城的指标。区里为了挽留,承诺调我到公社中学,孩子们舍不得,也七嘴八舌地求我别走。其实,我也舍不得这些孩子,舍不得已经打开的局面,舍不得传道解惑的乐趣。只是,外面的世界太精彩,还有太多的梦等我去圆。孩子们,老师只有对不起了! 离开的那天,我起了个绝早,趁四下无人,绕着湾子走了一遭,最后来到了学校。站在熟悉的讲台上,环视着悄无声息的教室,忽然感到空落落的,一种不可名状的情绪涌上心来,回城的喜悦刹那间消失殆尽,而未知的将来是个什么样子,我无从知道。 一晃半个世纪过去,在尔后的职场中,我先后调过不少岗位。但不知为什么,让我倾心并常常忆起的,却是那所简陋的学校,那个低矮的讲台,那群淳朴的孩子。 或许它是我进入社会前的热身,有如人们常说的初恋;或许是那些孩子激活了少女沉睡的母性,让我学会了爱与付出。爱其实是需要心智和能力的,当教师,特别是女教师,应该是学会付出的不错历练。 2010/7于黄石 作者“黄冈中学”66届高中生 【人民之声编者按】知青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毛主席在文革中的战略布署。很多知青离开农村后,每每回忆起这段岁月,心情都是激动溢于言表,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太锻炼人了”,有微词的不是太多。本连载选自一本名叫《知青岁月》的书。通观此书所收之文,绝大多数可套用流行词是“充满正能量”。本网从即日起择此书之文进行连载。但令人大跌眼镜地却是顾问写的序言,犹如一个怨妇一样处处“滴满伤心泪”。现将序言全录如下,以供参考。 我们也是历史(代序) 胡燕怀 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大多不堪回首,当年在社会底层经受的那些磨难、挣扎、痛苦和绝望,至今想起来还让人痛彻心肺。没有谁愿意选择苦难,因此人到晚年总是避免再去回想那些苦难的岁月。但是那些曾经的岁月总是在不经意间重又回到了你的眼前,就如同我眼前的这本《知青岁月》。知青岁月留给我们的是刻骨铭心融入骨髓的记忆,它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生,从精神到肉体。 我们这代人,是共和国一段不能抹煞的历史。 那是一段无法言说的历史。青春年少时的无知懵懂,被政治的狂热煽动得忘乎所以迷失了理智,我们听信了太多的美丽谎言。等到我们来到农村才恍然梦醒,仿佛是被人利用的弃儿。极“左”的年代结束了,我们醒过来了,那些崇高的“革命”理想成为了海市蜃楼。 那是一段需要反思的历史。几千万知青上山下乡,并没有给农村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无非是学会了最简单原始的农业劳动。“三农”问题和城乡差别,奢望几千万知青下乡去承受这不可能承受的历史之重!在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我们后来知道的真相是:当年无法解决这几千万人的升学和就业,需要我们这整整一代人为此而作出牺牲。于是我们成了最倒霉的一代人:大饥荒我们赶上了,“文革”我们赶上了,下乡我们赶上了,后来的下岗也让我们赶上了。若干年后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城市时,那里已经没有了我们的位置。我们没有青春,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干着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收入,社会的每条上升通道都在我们面前关闭,我们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或许我们可以举出几个知青中的成功者来为上山下乡正名,但那些幸运儿在数以千万计的知青群体里毕竟凤毛麟角,没有代表性。反过来被上山下乡埋没和扼杀的人才又该有多少?在正常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人生原本就不该这样。 那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不能忘却是因为它给了我们太多的改变。我们能吃苦,耐劳,面对挫折和磨难有坚韧超凡的承受力;我们努力上进,做事认真、锲而不舍,有责任感,也有担当;我们忧国忧民,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面对比我们更不幸的人,我们愿意倾尽全力帮助,“穷”不仅独善其身,“穷”还要兼济天下。……我们所有的优秀品质都源于那段苦难。不仅仅是精神层面,还有我们的肉体。在农村摸爬滚打那么多年,谁的身上至今没有留下繁重的体力劳动带来的创伤,长期的艰苦生活所带来的疾病困扰?那时我们都太想证明自己了,尤其是出身不好的所谓“黑五类”子女们。不能忘却,还因为苦难的生活也并非都是苦难。知青战友们的相扶相帮,患难中的情谊,生活中的笑话、趣闻轶事,善良的乡村父老对知青们的体恤和关怀,难得的一次口腹之欢,甚至一次阿Q式的苦中作乐,都成了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唯其是苦难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所以才弥足珍贵,让我们没齿难忘。《知青岁月》里就记载了很多这样的往事。几十年过去了,当它的作者们以轻松的笔调在写到那些往事的时候仍然如数家珍,历历在目,可见那段岁月在他们心中留下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苦难,它铸就了我们这代人天赋异禀的优秀基因。黄石知青文学社真是做了件好事,《知青岁月》是值得收藏并传之后世的。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