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友情-同志亲-知青岁月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友情-同志亲-知青岁月 > 文章

【知青岁月】(连载27)我在绵阳当知青

时间:2020-08-19 07:26:33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尚榕 - 小 + 大

我在绵阳当知青


(一)山村琴音
    每次回生产队,都要经过一队,我们大队共分四个生产小队,一队离县城最近,然后是我们二队、四队。在一,三队之间,地名叫做猫儿桠的山顶上,三队最远,要爬上我们二队那座山,再穿过大队林场,再翻过山梁,才到得了。
在路过一队的路边时,便听到了悠扬的琴声。九月的太阳,临近中午11点时,还是很厉害的,要爬一个很高的山坡,到半山腰才进入一队的地界。我背着生活必需品,正气喘吁吁的,就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琴声,霎时间犹如一股清泉,流淌进了我的心脾,一身的酷热和疲劳顿时一扫而空。
循着琴声,我慢慢的靠近了。靠近了哪琴声飘出的房屋,一个高大英俊的大哥,正在用小提琴演奏着《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这首曲子,我耳熟能详,他虽然演奏的非常纯熟,但在演奏技巧上,还是露出了一些破绽。
看到我在门外,他不怎么友好的问我:“干啥”?我回答他:“走累了口渴,想讨口水喝"。见我言词诚恳,便少了那份敌意,给我倒了碗茶瓶中的开水。见他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我匆匆喝了点水,并简单的做了自我介绍后,便道别离开了。
刚到队上时,大队干部就告诉我,本大队有两个成都老知青,是“土匪头子”,因表现不好,六、七年了,都走不了,回不了城,让我们最好离他们远点。
回到家,一盆凉水洗去了旅途的劳顿。吃过饭,经过短暂的休息,又是精神百倍了,晚霞渐渐地褪尽,上弦月还没等太阳落坡,便急着出来当值了。天,这才慢慢的黑了下来,一轮皓月当空,万里无云,微风儿送来的秋蝉声,此起彼伏的悲鸣,风儿拂着我的肌肤,好不舒坦,这悄悄的就把我的兴致给调上来了,便在石板晒坝中,泡了一盅茶,搭把板凳,把我尘封已久的二胡,请的出来。擦尽了灰尘,打上松香,调好琴弦,便咿咿呀呀的,胡乱扯了起来。先来了一首《洪湖水,浪打浪》,又来了曲《北京有个金太阳》兴致一起,《江河水》,《黄水谣》也敢试刀了。
来客了,是上午向他讨水喝的那位大哥,他闻声而来,手提小提琴盒子,上来就和我打招呼:“小兄弟,潇洒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请坐,请坐”。我一边半酸不甜的招呼他,一边还礼数周到地抬凳子,递茶敬烟,见我还算真诚,他也就不客气了,相互作了简单的介绍,他便要求合奏,我俩其实都是二把刀,但不用乐谱,就合上了首《井冈山上太阳红》。这乐声把附近的邻居都吸引来了,他们都是自带凳子,草墩,围坐了一圈。大家知道我有洁癖,要喝茶的话,有个专用碗,在一旁备给他们使用。
成都知青大哥见来的观众挺多,也来了兴致,便请大家点歌,我俩演奏,村民们也点不出什么,无非就是《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之类简单歌曲。我主动给大家演奏了曲《二泉映月》,居然还有人能听出了门道,并进行点评:“有几个地方拉错了,一段,二段与三段拉得不一样?
后来,我和成都知青大哥合奏了一首《梁祝》,听众们说,虽然不敲锣打鼓,但你们比县里的川剧团还得行!比川剧团还整得巴实!
也难怪,后来我问了社员,其实,他们都没有见过我县唯一的专业团体,川剧团的文艺演出。

(二)埋  牛
那是深秋季节。午饭时,队长端着碗来到我家,和我边吃饭边讲:“下午,你和会计去埋牛吧,把锄头带上",他顺便夹了几片桌上的菜离去了。他就住在我的房子前面,他的房子。是去年才新建的,很宽敞,那时的农村,是很难看到有人修造新房屋的。
吃过午饭,会计便来同我一起去埋牛。走了一里多路,来到一块坡地前,地上躺着一头很大的、皮色花白的黄牛,旁边已挖好了一个很大的坑。会计说:“把牛就就埋在坑里,这块地太瘦了,能给地增点肥”。我问他:“把牛皮剥了,牛肉怎么办”?会计笑着说:“我们从来不吃牛肉”。我听后非常高兴,马上回去拿了个大背篓,让会计把牛后腿的肉全割了下来,装了满满的一背篼。帮着把牛埋了以后,牛皮拿到黄荊树上晾晒,因为牛皮可以卖钱。随后便背上牛肉回家,把牛肉切成一斤左右,一块一块的,吃了晚饭腾出了锅,架起了五雷火,煮了几大锅,才将其煮完。煮的时候,社员们闻到了味道,都捂着鼻子绕道走,说是腥臭的很。
我让邻居给我划了几根篾条,把煮好的牛肉串起。吊在灶门上面,因我的灶没有烟筒,煮饭时冒的烟子,就把牛肉熏好了。我的熏牛肉做的成功后,我与社员资源共享,他们也知道了牛肉可食用,也就破了祖祖辈辈不吃牛肉的戒了。我开玩笑似的对他们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哟”!言下之意是,要破除旧的习俗。

(三)晒   粮
我住的房子是队里的老保管室,下乡那年,正好队里修了新保管室,老保管室就像给我们特地预备好的似的。
说实话,我当知青时,条件还算可以,刚下乡就发了一个粮折子。凭此折可购买国家供应粮,可维持到来年队里春分时分粮时止,而且知青购粮,不搭粗粮。在生产队分粮食,也与社员不同,基本上是按需分配。
生产队的新保管室,距离我们房屋只有几十米,但石板坝却在我的门前,这是很久以前修建的。新库房门前是土坝子,打场时可以用,但晒粮就必须背到石板坝上来。
我队区域面积很大,从河底到山顶,差不多要走一个多小时,因此队里分成两个组,在一起核算,但队里排工却分成上下两个组,各管各的粮仓,粮仓保管员,也是上下各一人,但不同的是上下交叉,这两个库管员也叫交叉员。
我下乡之时,知青运动持续六、七年了,而在这六七年里,下乡知青们该走的走了,该留的留下了,该走又没走成的,也留了下来。于是,大家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埋头苦干挣表现固然重要,但跑路子找关系,却更为重要,凡是走不了的,便成了老知青。脱龙皮无望,前途渺茫,便再无争工分的积极性。淳朴的农民,也很同情知青,对知青不出工光称粮,也能容忍。所以对愿出工的也能较照顾,像这种晒粮的轻松活,最适合我们干,还有个原因是粮食是重要财产,由知青看管,大家都放心。
天晴的日子,便是晒粮的日子,我与交叉员两人负责,晒下面库房的粮,每天也不用起的太早。他先来,到了之后,便将晒坝上的鸡屎打扫干净,因为每天收完粮后,鸡便来拣吃未扫尽的粮,弄得满哂坝到处都是鸡屎。听见扫地声,我就起床煮饭,交叉员把坝子扫完,便将两个背篓,轮流装满,由我来背。每个背篓能装一、两百斤。我把粮倒满坝子后,就由他来推平。然后他就回家吃早饭,我负责吆喝着赶鸡,每天要将坝中粮食翻上好几遍。下午太阳偏西时,交叉员便来同我一起收粮,也是由他负责装,我来背。要把每季的粮食晒干,这项工作才算完成。

   作者四川绵阳“剑阁中学”73届

 


【人民之声编者按】知青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毛主席在文革中的战略布署。很多知青离开农村后,每每回忆起这段岁月,心情都是激动溢于言表,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太锻炼人了”,有微词的不是太多。本连载选自一本名叫《知青岁月》的书。通观此书所收之文,绝大多数可套用流行词是“充满正能量”。本网从即日起择此书之文进行连载。但令人大跌眼镜地却是顾问写的序言,犹如一个怨妇一样处处“滴满伤心泪”。现将序言全录如下,以供参考。

我们也是历史(代序)

胡燕怀

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大多不堪回首,当年在社会底层经受的那些磨难、挣扎、痛苦和绝望,至今想起来还让人痛彻心肺。没有谁愿意选择苦难,因此人到晚年总是避免再去回想那些苦难的岁月。但是那些曾经的岁月总是在不经意间重又回到了你的眼前,就如同我眼前的这本《知青岁月》。知青岁月留给我们的是刻骨铭心融入骨髓的记忆,它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生,从精神到肉体。
我们这代人,是共和国一段不能抹煞的历史。
那是一段无法言说的历史。青春年少时的无知懵懂,被政治的狂热煽动得忘乎所以迷失了理智,我们听信了太多的美丽谎言。等到我们来到农村才恍然梦醒,仿佛是被人利用的弃儿。极“左”的年代结束了,我们醒过来了,那些崇高的“革命”理想成为了海市蜃楼。
那是一段需要反思的历史。几千万知青上山下乡,并没有给农村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无非是学会了最简单原始的农业劳动。“三农”问题和城乡差别,奢望几千万知青下乡去承受这不可能承受的历史之重!在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我们后来知道的真相是:当年无法解决这几千万人的升学和就业,需要我们这整整一代人为此而作出牺牲。于是我们成了最倒霉的一代人:大饥荒我们赶上了,“文革”我们赶上了,下乡我们赶上了,后来的下岗也让我们赶上了。若干年后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城市时,那里已经没有了我们的位置。我们没有青春,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干着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收入,社会的每条上升通道都在我们面前关闭,我们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或许我们可以举出几个知青中的成功者来为上山下乡正名,但那些幸运儿在数以千万计的知青群体里毕竟凤毛麟角,没有代表性。反过来被上山下乡埋没和扼杀的人才又该有多少?在正常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人生原本就不该这样。
那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不能忘却是因为它给了我们太多的改变。我们能吃苦,耐劳,面对挫折和磨难有坚韧超凡的承受力;我们努力上进,做事认真、锲而不舍,有责任感,也有担当;我们忧国忧民,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面对比我们更不幸的人,我们愿意倾尽全力帮助,“穷”不仅独善其身,“穷”还要兼济天下。……我们所有的优秀品质都源于那段苦难。不仅仅是精神层面,还有我们的肉体。在农村摸爬滚打那么多年,谁的身上至今没有留下繁重的体力劳动带来的创伤,长期的艰苦生活所带来的疾病困扰?那时我们都太想证明自己了,尤其是出身不好的所谓“黑五类”子女们。不能忘却,还因为苦难的生活也并非都是苦难。知青战友们的相扶相帮,患难中的情谊,生活中的笑话、趣闻轶事,善良的乡村父老对知青们的体恤和关怀,难得的一次口腹之欢,甚至一次阿Q式的苦中作乐,都成了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唯其是苦难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所以才弥足珍贵,让我们没齿难忘。《知青岁月》里就记载了很多这样的往事。几十年过去了,当它的作者们以轻松的笔调在写到那些往事的时候仍然如数家珍,历历在目,可见那段岁月在他们心中留下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苦难,它铸就了我们这代人天赋异禀的优秀基因。黄石知青文学社真是做了件好事,《知青岁月》是值得收藏并传之后世的。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知青岁月】(连载26)胄家大哥(外一篇)

下一篇:【知青岁月】(连载28)创办养老院的知青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