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31 08:04:52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毛泽东时代精神风貌的四大象征(2-1) 一、南京长江大桥工程质量 长江南京段一直是一道天堑,从宋代开始,历朝历代都想在这里修桥,但是,没有一个能够成功。而毛泽东时代建成了,而且其质量,万吨货轮撞毛泽东时代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桥没事,船沉了。那是一个以“人和政治觉悟为本”的时代,人的道德素养高、社会风尚好、干群关系亲密,涉及“衣食住行”等民生的产品质量过硬且经得住考验,压根儿就没什么毒奶毒食和什么豆腐渣工程! 南京长江大桥建造于“WG期间”,1968年通车使用至今50年,依然坚挺屹立!其质量在当年就经过严格检验的:该桥快要竣工,为了检验大桥质量,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大桥建成时,为了考验大桥的承载能力,许世友司令亲率118辆坦克从南京花旗营至北桥头堡,一字排开检压南京长江大桥。坦克每辆间隔50米,整个车队延绵10公里,成为了大桥建成以来最壮观的一幕。调来118辆坦克同时开过桥面,南京长江大桥毫发无损!质量杠杠的!没想到,四五十年后(改革开放后了),万吨级货轮“鑫川8”在江上行驶不留神,与南京长江大桥发生强烈碰撞,目击市民发现,桥一点儿事都没有,但是货轮船马上断为两截,迅速沉没了! 当时,许多人怀疑该船可能只撞沉没断,可能还有利用的价值。于是,在南京海事局两艘海巡艇的维护下,勘测到沉没的“鑫川8”货轮位于南京长江大桥下游3.5公里处,可以进行打捞!当打捞工程船将这艘万吨级“鑫川8”货轮打捞上来后,发现货轮果然真的已经断为两半! 其中,该船的前部船体中间,已裂开近一米的特大裂缝,让人可惜!现场打捞的人员不禁叹服,毛泽东时代、文革期间建造的桥梁虽然其貌不扬也不花哨,但是工程技术和工程质量都是硬功夫,不然不会如此坚固不催! 这也幸好是长江大桥建得早,质量好,经受了这么多考验! 无独有偶,兴建于毛主席时代的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桥梁——四川简阳沱江一桥,5.12汶川大地震过后依旧屹立,专家却觉得它是危桥准备爆破,结果用了380公斤炸药,愣是炸不毁一座建于毛泽东时代的“危桥”!毛主席是把国家建设当成百年基业来做的,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当时的条件不可能成就这样的伟业! 一个时代的建设、物品质量的好坏,体现了这个时代人的道德水平的高下,反映出时政的正邪。 新中国成立之际,除了干天斗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无限热情,人民一无所有。 仅仅28年,毛主席去世时,中国不仅能够制造飞机大炮,而且造出了横跨万里的长江大桥、人工天河红旗渠、万吨轮船、几十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和“两弹一星”…… 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不仅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还使中国建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再苦再难,毛主席都没有放弃中国实现工业化的追求,而毛主席的英明决策奠定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显示出他老人家的高瞻远瞩!再一次向毛主席致敬! 二、大寨梯田 太行山,山连岭,岭连山,万山丛中有一座山峰,名叫虎头山。虎头山下有一个小山村,名叫大寨村。旧社会,是个又穷又苦的地方,有五多:扛长工的多,负债欠账的多,讨吃要饭的多,卖儿卖女的多,寻死上吊的多。当地民谣曰:“扛长工,没铺盖,卖儿女,当乞丐,有女不嫁穷大寨”全村60%以上的土地集中在4户地主、富农手里,除12户中农外,其余57户全是贫苦农民,其中扛长工的35户,讨饭的9户,还有6户冻死饿死,灭门绝户。 大寨属于山西东部太行山区环境气候恶劣的区域,平均海拔1000米,自然条件原本很差。这里属太行山土石山区,长期风蚀水切,地域形成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形貌。村落在虎头山下,层层土地在山坡上挂着,旧社会人们形容“为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亩平,年年灾情多。三天没雨苗发黄,下场急雨地冲光,地里土肥地边流,冲走肥土剩石头。”…… 大寨人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带领下,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双手,改造了穷山恶水,改造了虎头山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从1953年到1962年,大寨人垒起了总长约15公里的180多条大坝,修下了两条盘山渠,两个水库,3000多个鱼鳞坑、蓄水池,把300亩坡地垒成了水平梯田,还新增了80多亩好地,把200亩梁地大部分围起了一尺多高的地埂,400亩坡地修起了笔直如墙的石堰,变成了水平梯田,将原来4700多块土地连成了2900多块。这些坡梁地都有了土埂或石埂,既蓄水,又保土保肥,为秋水春用、抗旱防涝、稳产高产打下了基础。在没有水浇、电力和机耕的条件下,他们的粮食产量,从1952年的118.5公斤,增长到1962年的387公斤,这期间向国家卖粮食170万斤。 1962年,大寨粮食亩产387公斤,油料总产量1010公斤,瓜菜总产量6.74万公斤,除社员生活所需自给自足外,集体家业也迅速壮大。大队不仅喂有32头牛、12头驴、8头骡、11匹马,饲养着120头猪、240头羊,还有3辆马车。全大队总收入达到85000元,为10年前的8倍,公共积累累计已有47847元,库存储备粮3万余斤。 50年代末毛泽东主席掀起的大跃进建设运动,下面虚报产量、胡夸风盛行,有一线领导者别有用心,推波助澜。而大寨人却凭着一股实干苦干精神,真正地在大跃进,粮食连续10年增长。成为国家最困难时期的富裕之村。 1963年8月2日,一场罕见的暴雨从天而降,遮天盖地,整整下了七天七夜,降雨量达590多毫米,相当于1962年全年的降雨量!雨大风急,山洪暴发,虎头山下的洪水所到之处,山流、路断、坝塌、地冲、庄稼倒伏,除了狼窝掌,大寨人十年经营起来的100多条大坝被冲垮,层层梯田被冲成了大沟壑,好端端的土地被冲得剩下了红石坡。七条沟里,波浪滚滚,奔腾呼啸,800多亩耕地有139亩连地基都被吞没了,40多亩被上面冲下来的流土淹埋,540多亩被洪水冲刷过。全村150眼窑洞,全倒塌了的有113眼,有危险不能住的27眼;125间房屋,塌了77间,有危险的36间;全大队80余户人家,78户塌了住房。还淤没存粮11787.5公斤,其中集体4805公斤,社员户6982.5公斤。 在狂风暴雨的七天七夜里,大寨人在泥里、水里和大自然搏斗着。党支部迅速组织了抢险队,贾来恒、贾承让、贾进才、梁便良、赵大和带领三十多名党、团员和基干民兵,出生入死,从快要倒塌的房屋里抢救人,抢救牲畜,抢救集体和社员的粮食财物。 共青团支部副书记贾吉义领着一帮年轻人,刚刚把二十三头大牲口从快要倒塌的圈里救出来,忽然听见大队长贾承让喊:“抢救粮食呀,仓库块塌了!”他们又直奔仓库,夜黑得像一片漆,放着粮食的窑洞,土皮一片一片塌下来。危险!但是,贾承让冲进去了,贾吉义冲进去了,陈明珠冲进去了。年轻人、老年人都冲进去了。他们冒着塌窑的危险,扛的扛,担的担,奋战了两小时,三万斤粮食刚运出窑洞,突然,轰隆一声,窑顶裂开了一尺宽的大缝,泥土哗哗塌下来。 七天七夜,大寨人很少合过眼,劳累得走路就打趔趄。 集体主义经济的优势在大寨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而大寨人也充分地享受到了集体经济带给他们的好处。在像大寨那样严酷的自然环境里,如果没有组织起来的力量,在狂暴肆虐的大自然面前,人们就只能俯首听命、任其宰割。 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陈永贵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毛泽东主席巅覆传统资格习惯,不拘一格用人才,其苦心可见。 自1952年,他们每年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劳动比田间劳动多三倍;每个劳动力土石方作业量达1000多立方米,担土80多万担;每人每年担石头880多担,担粪、担庄稼十万斤;把垒起的大坝换算成一米高两米宽,可从大寨铺到大庆……红色壮举,凤凰涅磐,浴火重生。 一代人翻腾四海、振荡五洲的奋斗精神,一个神圣的千古难得的伟大领袖,历史老人不禁热泪盈眶,油然,泛起了一种悲怆、激越、呐喊、沸腾之类的复杂情怀。 人类幸福所需的各类资源,都不是上帝赐予的,而是人类自身因果拼搏得来的。如果每个人都不愿践行这种“苦行主义”,后人又怎能享乐呢? 三、红旗渠 红军艰苦卓绝、前赴后继为之奋斗的理想,终于达成了愿望。革命先烈的尸山垒成了红色江山。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太行山,河南林县,它地处太行山东麓的南端;许多人知道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但不知道红旗渠就是成千上万当代愚公劈开太行山的壮举。 林县流传着一首民谣:“咱林县,真可怜,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得粮不收,雨少旱得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太行山上水贵油,谁知人间几多愁。” 新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翻了身,迫切希望在经济上翻身。可是,缺水的问题却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得林县人喘不过气来。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连生存都难以为继,哪里还有发展的乐章,幸福的生活?绝大部分耕地要靠天吃饭,大旱绝收,小旱薄收,广大群众仍没有摆脱缺吃少穿的贫困境况。 天降大任于斯人,杨贵,他从硝烟战场走出,当了林县的县委书记。面对林县因极端缺水而贫困交加的艰难境况,面对林县人民逃粮荒、逃水荒的血淋淋的现实,责任和道义驱使着他下定决心,要于绝境之中奋起,率领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经过反复的查勘论证,林县县委做出了引山西县平顺县境内的漳河水入林县,即“引漳入林”的决策,打一场改变世世代代受干旱缺水熬煎的翻身仗。 时代变了,老百姓集体化了,有了调动千军万马的基础,有了计划实现的可能,不再像旧社会个体一盘散沙。 杨贵及林县县委一班人面临着资金缺乏,物资、粮食紧张和险恶施工条件等重重困难,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误解、指责,甚至丢官罢职的严峻考验。不少人说,在这崇山峻岭中修渠,简直是异想天开。有人甚至对杨贵说:这个渠要是通不了水,你可就成了千古罪人。 杨贵没有退缩,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大无畏气概,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困难,因为红旗渠上马的时候,又正值国家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外有变色的苏联的掣肘与侵略、美蒋的军事骚扰……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张扬理想主义的年代,统一的理想使人变得无比的单纯,农民兄弟尤其如此。 一声令下,万民响应。盼水心切的林县人热血沸腾,欲与天公试比高!上级分配给横水公社东下洹大队民工名额是250人,一下子就报了600多人。 年过六旬的赵连生老人说:“我就是把这身子化了,也要变成一截渠道!”热烈悲壮的场面,酷似当年太行山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报名参军的场景。 车辚辚,马啸啸,近4万修渠大军从15个公社的山庄村落中奔涌出来,他们自带干粮、行李,赶着牛车、马车,推着小推车,拉着粮食、炊具和锹、镢和铁锤、钢钎等劳动工具,浩浩荡荡地开向了位于漳河岸边的修渠第一线,拉开了“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序幕。这是一场大战役,只不过枪炮换成了铁锤、钢钎等劳动工具,这是一场人与恶劣自然环境的大战役,挑战者是林县人,同时也在挑战自己。 一个布蓬撑起来,就是指挥干军万马的总营帐;三个石头支起来,就是烧锅煮饭的伙房。 有的住山洞,睡席棚,有的住在山崖下,白天到山上割草,夜里铺在石板上便是"床"。 有的村庄优先照顾妇女,搭起席棚先让她们栖身。有人赋诗曰:“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做绒毡,高山为咱站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 城北大队40多名妇女挤着坐在一个席棚里,被子潮湿,不能挨身,晴天到阳光下晒晒还好过,就怕阴天晒不成。民兵连长见有人擦眼泪,安慰说:“困难是暂时的,咱吃点苦把漳河水引回去,我们就回去了。”不说还不要紧,这一说哭声更多,惹得连长也揩泪水。“别哭了!”他大吼一声,全体妇女又笑了,笑得又流出了眼泪。不过这眼泪的性质就不同了。 泽下公社几个村的民工住在山沟里,啃着冷窝头,喝着山泉水,两天没吃上热饭,谁都没发牢骚,大家心里想的是修渠。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为了后辈不受苦,我们就得先受苦!”这是县委提出的口号。 没有住房自己建,没有工具自己带,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己做,没有水泥自己制,仅1960年至1966年总干渠和三条干渠建设过程中,通过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节约款就达1293.92万元。其中:自造炸药节约款145.8万元,自烧石灰节约款232万元,废物利用节约款113.36万元,卖大粪款5.76万元,技术革新、加强劳动管理提高工效节约款797万元。此外,通过修建红旗渠,还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技术人才,仅石匠就有3.3万余名。学会烧石灰的700名,学会造炸药的320名,学会制水泥的110名,炮手810名,铁匠110名,木匠200名,能够领导施工的管理人才1610名。 整个总干渠、三条干渠及支渠配套工程,共投资6865.64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025.98万元,占总投资的14.94%;自筹资金5839.66万元,占86.06%(其中含投工折款,一工一元钱)。这些数字中包含了广大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修渠付出的不讲报酬、忘我劳动精神的结晶。需知,那时的1元钱相当现在的百元钱。 1960年2月到1969年6月,红旗渠工程全面完工,林县人民挑战恶劣自然,挑战自己成功!整整用了十年的时间。 这十年的光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短暂的一瞬,但对于林县而言,却是血与汗交织的悲壮十年,也是改变命运、创造辉煌的十年,更是谱写惊天地、泣鬼神之“红旗渠故事”的十年。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父亲的“毛泽东时代”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