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9-20 09:42:40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酒颜君 - 小 + 大
鸡东煤矿采空区村庄被淹,为何煤老板挣钱村民遭殃 菜园渗水,旱田变水田,院墙倒塌,民房泡在浑浊的水里,是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鸡东镇荣华村的日常。被迫在“湖”里生活的村庄,不是经历了一场不可测的天灾,而是作为煤矿采空区,整村受附近沈煤集团鸡东煤矿采空区塌陷危害。 多年来,村民一直在苦寻逃离危险的可能性。当地政府和鸡东煤矿为受损村民提供过部分租房补助,可受益者甚少,金额也不多,补助款就连租房住都不够。为村民提供的临时安置房就在村子旁边,如今也被淹没。这些手段失效后,村民更期待可以整村搬迁,从根本上解决自身安全问题。 为了解决搬迁问题,鸡西市政府计划提供安置土地,但6000万元的建设费让沈煤集团和鸡东县政府开始互踢皮球。企业称自己有难处,政府也说自己财力不足,双方在资金数额方面始终争议不下,搬迁项目持续搁置,有等搬迁等了十几年的老人,最终带着遗憾离世。 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大面积土地沉陷区存在安全隐患,这在全国坐拥煤炭红利的几个采煤大省是很常见的现象,随手一搜就能看到类似报道,“山西孝义采煤沉陷区一村落6年迁不动”“挖煤村十年塌陷噩梦”“河南采矿村下陷倒塌恐慌持续17年”……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采煤给周边村民带来的影响逐渐显现。许多地方政府只注重于经济发展,更多注重向大自然索取,而后续因不合理规划造成的问题,企业和政府又不得不偿还“先发展、后治理”的旧账。 荣华村的遭遇并非个例,但是治理采空区也不是没有很好的先例。比如在山西汉河沟村,曾拥有一座煤矿一座硫铁矿,长期高强度的采掘后,村民们住的窑洞成了悬在采空区上的危房,处处裂缝,面临塌陷危险。2008年,“煤炭资源整合”风暴后,汉河沟村办煤矿关停,不仅资源枯竭,生态破败,村民也没了生计。 为寻出路,汉河沟村委会利用村办煤矿积累下的资金,建了醋厂、物流基地等7家村办集体所有制企业。再由村办集体企业出资,用8000多万元人民币,平荒山,建小区,将整村搬迁至安全区。用挖煤挣来的钱发展集体经济,再惠及村民,为经济发展做出让步的村民也算没白白牺牲。 煤矿企业靠着这片土地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背后,是村民失去家园的巨大代价,良心企业理应流淌着道德血液,主动作为,在自己赚的盆满钵满的同时,不要忘记那些村民的牺牲。 荣华村所在的辽宁省,得到安置的塌陷村主要也是依靠企业的主动担当。据铁岭自然资源局公开资料显示,铁煤集团每年都有计划地对位于采煤沉陷区内的危房进行动迁(搬迁)或改造。2003年以来,先后对位于采煤沉陷区内的万家房村、兴隆屯村、小明村等村屯实施了整体搬迁,并修建了晨安住宅小区(沉陷区居民集中安置小区)。 不得不说,这些实现整体搬迁的塌陷村是幸运的,这其中离不开企业出资,政府政策积极引导,一旦双方互踢皮球,那结果只会像荣华村一样,在危险和绝望中生存。 的确,近几年资源枯竭煤矿厂经济效益下滑,转型困难已是自顾不暇,但这不是推脱责任的理由,欠下的账迟早要还。要知道,这些煤矿企业当年是何等的风光,沈煤集团鸡西盛隆矿业从2008年发展到2010年企业产值翻了一倍还多,实现总收入64.6亿元,上缴税费6.7亿元,单年缴税额超2亿元。 企业繁荣昌盛、效益连连攀升之时,也是村民失去安全保障噩梦开始的地方,企业赚钱政府收税,村民没得到过任何好处,现如今,原本靠务农不愁吃喝的村民们,房子塌了地也被淹了,要他们自行承担一切经济发展带来的后续风险,这样的代价太大了。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是一项民生工程,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这几年中央和地方都在安置问题上想了办法。比如发改委在中央预算内投资中设立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专项。 报道记载,今年春节,鸡西市市委书记亲自到鸡东煤矿送上新年祝福,肯定煤矿产业是鸡西历史发展的根脉,为鸡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企业欢度佳节时,可曾惦记繁荣背后,还有为经济发展做出让步的村民们,正在艰难的度日。 治理采空区,早日搬迁已是一刻也等不得,不管是参照优秀搬迁案例,还是利用政策申请补贴,都需要政府和企业积极作为,从村民的实际利益出发,联合担责,才能彻底实现整村搬迁,解除安全隐患,别让村民“这辈子还能等到吗”这句玩笑话最终成为现实。 |
责任编辑: |
下一篇:表演用力过猛,这位官员终于凉凉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