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5-25 16:25:03 点击: 次 来源:纸上建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疯马之祸谁之过 5月22日甘肃白银,第四届黄河石林景区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172名参赛,21人死亡,酿成了马拉松史上最令人震惊的悲剧。手足无措的主办方,起初试图把锅甩给“极端天气”,但相信不用一两天,就会被啪啪打脸。包括当地气象部门已经声明,赛前1天就成功预测到了大风天气,并通过手机短信通知了主办方。包括当地的村民和牧羊人,也证实这个月份的山上,气候不稳,山风强烈,主办方所谓的“气候异常”在当地人眼中实属平常。包括直播开跑的视频中,在山下已然乌云压顶、劲风呼啸,旗子都拿不稳了,赛事依然强行开跑。种种事实都表明,并非天公难捉摸,而是人为闯的祸。主办方缺乏专业、缺乏保障、缺乏预案,只有一身胆,才是此次事故的主因。 回看国内近年来野蛮生长的马拉松热,这一次悲剧早已注定。简单捋一下,至少有以下乱象: 第一,谁都敢主办。马拉松属于大型赛事,早年印象里只有大城市、省会城市才有能力举办。然而不经意间,这项赛事门槛的下跌堪称疯狂。一个小城市、甚至一个景区就敢主办,而且跳过标马半马,直接玩高难度高风险的山地超马。根据去年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2019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2019年全国共举办1828场次规模赛事(800人以上路跑、300人以上越野及徒步活动),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参加人次达712万……请注意,这都是几百人以上规模的大型赛事,白银这个只有一百多人的可能还没算进去。 我们不是歧视小地方,但必须客观,大型赛事是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经验技术积累、应急保障能力的,奥运会、亚运会不可能交给县城举办。这些小城市,乃至小小景区等,说句不好听的,老百姓得个大病都得跑省会去治,有什么能力来保障这样高风险的大型赛事? 第二,谁都敢承办。比主办方更大胆的是承办方。如今一切都商业化了,哪怕政府主办的赛事也会给商业公司来执行。譬如这次的白银马拉松就是由当地一个名为“晟景体育”的公司承办的,平均一场比赛的中标金额为100多万。这个公司成立于2016年,据说员工仅有22人,而实际上社保的人数为0,比赛时多为临时招募的志愿者等。就这么一个草台班子,全部业务都来自当地的马拉松赛事,几年来从政府挣走一千多万的经费,另一头还能收参赛者的报名费。虽然挣的不多,但成本更低,叫俩救护车装装样子就敢开跑。这样的承办商,不出事是侥幸,出事才是必然。为什么这样高难度高风险的群众性赛事,承办资质会这样的低,或者根本没有? 第三,谁都敢参赛。42公里的标准马拉松都已经是对体能的极大考验,更何况100公里以上的山地越野。然而如雨后春笋般的低门槛赛事,给业余跑者也提供了大量的低门槛参赛机会。承办商是要挣报名费的,当然是多多益善,运动员审核环节的稀松可想而知。一年近2000场赛事,意味着已经能够养活一部分靠奖金谋生的跑圈大神,然而他们本质上也都是业余选手。没有队医,没有教练,也都是野路子来的,并不具备相应的运动医学、野外生存、气象判断等专业能力,也没有团队辅助保障。譬如这次白银马拉松,跑在第一集团的跑圈高手几乎全部遇难,事后挖掘他们的经历,也几乎没有一个专业出身。 在整个马拉松跑圈,从主办者到参与者,都存在着由于野蛮生长、监管滞后而带来的不专业性,各种怪象也接踵而来,几年前早有征兆。 譬如,什么天都敢跑。由于赛事的商业性质,事先封路等协调成本,举办方不可能轻易放弃开赛,雾霾中照常开跑,网友热议也无可奈何。像白银这样的风雨气候,可能所有的主办方都会选择顶风继续。 然后,什么操作都敢胡来。商业性质决定了体育精神将会让位给宣传和盈利。既往发生过#马拉松递国旗事件#和#马拉松选手撞线后被拽停#拍照 等,这还都是大城市、大型体育公司举办的知名赛事,其余那些更低门槛的,更不用想了。 这些乱象并不是没有被看到。正如田协的《2019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中,就明确指出了现存几大问题诸如:马拉松赛事数量快速增长同管理能力、资源相对有限的矛盾,群众对马拉松科学健身知识和功能及参赛规则意识、礼仪价值认知有待提高,群众对高品质赛事的需求同精品赛事相对有限的矛盾,群众参与广度与竞技水平高度发展不协调等。 田协也清楚的认识到,赛事很多,但精品不多;参与者众,但专业度不够;管理能力和资源并无法支撑马拉松赛事数量的疯狂增长……真的,早该缓一缓,甚至停一停了。 我们也相信亡羊补牢的规律,这次惨痛教训之后,全国肯定会展开排查,绝大部分的赛事将会取消,今年剩下比赛的数量可能连往年零头都不到,很遗憾以这样的方式来终结持续多年的马拉松热潮。如果有如果的话,能否拥有另一种走向?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你以为躺平了,资本家就会放过你?
下一篇:非等到致命冻雨浇灭马拉松热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