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10 18:55:43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狐狸罐头 - 小 + 大
多印2万亿就能多生5000万小孩?哗众取宠! 任泽平发布《解决低生育的办法找到了——中国生育报告》称—“建议尽快建立鼓励生育基金,央行多印2万亿,用10年社会多生5000万孩子”“一定要抓住75-85年这一代还能生的时间窗口”“不要指望90后00后”。 这个报告传出后,因为其内容比较标新立异,又关系到生育,印钱这种话题,所以立刻引发了舆论热议。 政府在缺钱的情况下,应该是发行国债向老百姓借钱,而不是央行直接印钱给财政。政府直接让央行印钱花,会引发货币信用的崩溃。政府缺钱的情况下,偷偷印钱的事很多,但直接说央行印钱的不多。欧美所谓印钱,也是央行购买国债。 所以,某种程度上说,这个建议,有些哗众取宠之嫌。 社会财富的总量,并不会因为印钱而增长。央行增加印钱,对应的社会实际财富没有同等增加,就等于每个人手里的钱都贬值了。 这就是通货膨胀,更通俗的说,就是物价上涨,所有家庭手中的钱,能买到的东西更少了。 与此同时,央行印了钱给到财政部,财政把钱定向用来刺激生育,钱只会给到生育了的家庭,或者生育了两个、三个孩子的家庭。这部分家庭手中的原本的钱虽然贬值了,但同时能得到财政发的钱。 这笔钱,不但可以弥补了通货膨胀给他们带来的损失,而且,会让他们的实际购买能力有增量,相当于这部分家庭的实际财富增加了。 也就是说,财富从不生育的家庭转移到了生育的,或者生育了二胎、三胎的家庭。有了这笔财富之后,生育家庭会感觉到生育后的负担减轻了。更多的家庭看到这个情况,选择的天平就会改变,就会更多的选择生育,政策的目的就达到了。 正如前面说的,财富不会因为印钱增加,那些没有得到财政发的这笔钱的家庭,是一个净损失。这些家庭就是没有生孩子的家庭,甚至是只生育了一个孩子家庭。 所以,这就是变相的单身税、一孩税。 既然是税,另一种模式就是不印钱,直接收税转移。即把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的钱,发放给生育家庭,或者直接给生育家庭退税。相比这种模式,印钱的效果更加多面,也更加充满不确定性。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球经济遭遇断崖式下跌,美联储和各国央行开启了史无前例的宽松政策。 以美国为例,在鲍威尔领导下,美联储大幅降息到零附近,并把资产负债表从3月初的4.24万亿美元扩大到12月23日创纪录的7.4万亿美元。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增长了70%多。 这意味着美国过去几十年积累的所有债务、发行的货币总量,都没有一年多。 进入2021年,美国经济恢复增长,就业市场明显改善。由于供给端的约束以及流动性宽松导致通胀问题日益凸显,在经济复苏之际,通胀逐渐成为美国经济中的主要矛盾,美联储的政策从稳经济转向控通胀,逐渐收紧。 对于中国而言,动态清零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国外的疫情态势,也产生了很大的不同。 当其他国家付出很大的代价进入了群体免疫阶段后,其产业链也会逐渐恢复,在此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压力就会非常大。这时采取积极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就可以增加需求,刺激中国经济,稳定就业。 从这个角度来讲,温和的通货膨胀,以刺激经济,同时,定向给到生育的家庭,促进生育。那么,印钱促生育,就是同时做两件事。 不过,经济的复杂性就在于,它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影响因素非常多。而且,具有一定混沌性,有些因素是蝴蝶的翅膀,扇动一下,会引发一场大暴风。 最可能的负面影响是物价上涨。 在中国,通货膨胀的风险非常大。老百姓对涨价有一种天然的厌恶感。在过去,房产还能作为一种蓄水池,如今房住不炒的前提下,这一蓄水池的功能也无法发挥,那么,印钱就更可能影响到物价。 当然,现在有一个新因素,就是数字人民币。数字人民币是一个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可以全程监控用途,指定用途,这个特点非常适合用于专项补贴。 比如,利用数字人民币,可以发奶粉、尿不湿、交培训费、看护费。与利用互联网大平台结合,可以做到育娃专项补贴,专款专用,精准管理流向,避免流向资产类商品。 这两类办法,本质上都是税,都是从没有生育的家庭向生育家庭转移财富。 从生育的外部性来说,一个社会只要发放生育金,就一定是财富的转移,国家本身并不能创造财富。 其实,还有一种途径,那就是向生育家庭定向供给他们所需的最大要素:房子。当然,这里不是说白给房子,而是从土地出让金方面给出优惠。 这种方式,未必会造成整个房地产资产价值的下降,但却会造成房屋单价的下降,也就是说当前不动产的持有者,且没有生育孩子的人,会承担成本,考虑到房地产税的目的。这么做似乎更合理。 其实,在我看来,推动生育率,关键是改变观念。 生孩子这件事,从来都是观念驱动的。生物繁衍,生生不息,乃出于本能推动。本能同时也规定了,生存资源一定是向下一代倾斜的。这是生物繁衍的自然规律。 人类摆脱了本能,但繁衍本能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变为了亲子之爱,变为文化、观念、道德,影响、促进着人们的生育行为。同样的,一代又一代的人,从父母处获得资源,然后为子女奉献。 所以,人的生育行为,从经济上肯定是不划算的,推动生育行为的,是观念,而不是算计。多子多福、家族繁荣、枝开叶散等观念,一直作为幸福生活的标准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不过,到了现代社会,这种观念逐渐瓦解了。 现代社会人的独立性增加,再加上有了现代的福利政策,老人有了更好的保障,养儿防老的作用下降了,这让生育变得更不划算。而且,计划生育作为一种政策,在多年的宣传之下,也形成了一种观念。再加上丁克、女权等思想的影响,人们少生精养。 现在很多人说养不起,表面上看,是在算经济账,实际上,仍然是观念驱动,觉得一个就够了,但一定要不能输在起跑线。这种选择在计划生育的政策存在的时候,是理性的,但在三胎政策时代,却是刻舟求剑,是不理性的。 实际上,多育不管从抵御失独悲剧,给孩子更大的人际关系网络,还是从摊平养育成本,通过边际效应,提升金钱与精力的效率来说,都是合算的。 所以,少育观念,本身就不是经济理性的,而是观念驱动的。 任泽平虽然说了:“一定要抓住75-85年这一代还能生的时间窗口”“不要指望90后00后”。但他没有意识到,造成这个差别的原因,就是观念。 所以,观念的问题,更多的需要观念去解决。 人是从众的,人对于幸福生活的标准,也是从众的。不同时代三大件的流变,理想职业的变迁,都体现了这一点。所以,关键是将“多育”树立为幸福生活的标杆与象征。 当然,观念与物质是相辅相成的,给钱给福利,可以推动观念的转变。但归根结底,生育是观念的,改变错误的生育观、家庭观,才是提升生育率的根本。 |
责任编辑: |
下一篇:天天上热搜、天天挨骂,真的不冤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