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01 12:03:43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顽石 - 小 + 大
大学生何以“沉睡”如斯? 近日,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微信刊发文章——《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光这个题目,就足以振聋发聩。重量级官媒何以对大学生突然如此大加挞伐? 还是先来看看文章中的大学生形象吧: 上课时 清醒没有发呆的多,发呆没有睡觉的多,睡觉没有玩手机的多;下课时,自修没有吃零食多,吃零食没有看连续剧多,看连续剧没有游戏多。如此这般,就业时的失败怎能不比成功多? 考试时 不给范围就不会考试,给了范围也只是复印同学准备的答案。你如果是老板,会雇用你自己这样的员工吗? 毕业前 上大学前填报志愿,你说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好吧,大学毕业找工作了,同样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自己都不认识自己,还有谁能认识你? 专业课 学技术不肯动手,学理论不肯动脑。等待你的除了失业还能是什么?你说,你修完了《计算机基础》,但真实水平却连个PPT都做不好。你的竞争力在哪里? 你说,你修了两年英语,然而,你的水平却连与外国人日常对话都打怵。有哪家用人单位需要你? 你说,你修了《思想修养》,但你根本就没听。你敢说,除了课堂上睡眠的抗干扰能力得到提升外,在思想修养和道德品德方面,得到了应有的提升吗? 你说,你修过《阅读与写作》,但你读的是手机,你写的是微信。对语文,自己都没信心,你还想指望别人对你有信心? …… 上述文字描述的是当下大学生的个体形象还是群体形象?该文后面有这么一段做了回答: L同学本科就读的大学是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校。上大一的时候,身边大部分的同学都是挣脱出高考枷锁的飞鸟,渴望自由。大学对于他们来说,就好像是进了一个没有人管的”游乐场“,一进了“游乐场”的大门,他们便飞奔进去,奔向各自想要玩的游乐项目。 这里的“大部分同学”告诉我们,浑浑噩噩、无所事事、及时行乐在大学生中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另外,从逻辑上讲,倘若只是个别现象,官媒也用不着这般咬牙切齿,恨铁不成钢了。既然大学生“沉睡”成了普遍现象,那就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凭良心讲,顽石对该文罗列的大学生的种种现状很是认同,我也常常为此痛心疾首。“少年强,则国强”,而一国之大多数少年这般消极颓靡,不求上进,国家的前途命运实在堪忧! 一百年前,在中华民族最为灾难深重的时候,北京大学、湖南一师、南开中学……等许多大中学校的同学少年,他们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虽九死其犹未悔。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即便许多校园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但无数的青年学子不甘沉沦,他们毅然走在救亡图存的前列,用稚嫩的肩膀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新中国成立之后,广大青年(包括大学生)更是以无比的热情投入到了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是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广大青年最纯真的愿望和最崇高的理想。就算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心系国事,忧以天下,仍然是一代学子最炽热的情怀。 为什么到了今天,会有那么多的大学生昏昏欲睡,自甘堕落?人种还是这个人种,国度也还是这个国度,这一代学子的精气神到哪去了? 早几日,有大学生在看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感慨:“要是现在的大学生能像青年毛泽东、蔡和森他们那样朝气蓬勃,该有多好!”据顽石网上网下了解的情况,绝大多数看过该剧的大中学生,都会被剧中那群活力四射、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青年所感染,所激励。由此可见,很多大学生不仅知道自己的现状,甚至还渴望振作起来。事实上,这两年,从北大到南大,的确有一些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学生从昏睡中醒了过来,开始思考现实,关心民生……可他们得到了应有的支持吗? 一个家里有五六个孩子,如果其中的一两个不思进取,很可能是这一两个孩子自身的问题,倘使四五个甚至全部的孩子都颓废堕落,那这个板子还能都打到孩子身上? 就说这篇《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吧,后面举了一个众生皆睡唯L独醒的例子: 而其他人,那些还在“游乐场”里疯玩的孩子,等到游乐场打烊,等到灯光都熄灭的时候,甚至还没回过神来,究竟发生了什么。 L同学如愿考上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终于去了她想要的学校,过她想要的生活。再后来,硕士毕业,她找到了一份给应届生的special offer,刚入职年收入就有30万。 …… 熬过的辛苦最后都换成了幸福。 L同学的成功,她的幸福,就是毕业后就能拿到年薪30万,这就是人民日报和共青团中央要给青年学子树立的楷模?顽石想问:如果每个人都像L同学那样努力学习,是不是都能拿到年薪30万?痛斥学生昏睡的诸君,有没有思考过,正是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的熏陶,才使得无数的青年逐渐迷失了正确的方向? 还有很多话想说,大家知道的原因,就说到这里吧!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国庆维稳重中之重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