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七嘴八舌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七嘴八舌 > 文章

邓力群忆与邓小平谈话:言辞之尖锐一生未有(2-1)

时间:2018-11-03 07:44:07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高天鼎 - 小 + 大

邓力群忆与邓小平谈话:言辞之尖锐一生未有(2-1)
 
  “文化大革命”中,社会沉渣泛起,人文精神失落,世风不振,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大革命”虽然结束了,但以封建主义、宗派主义等思想残余为基础的极左余毒依旧存在。中国在终结“阶级斗争为纲”、着重于经济发展的同时,迫切要求清除封建主义的思想残余,进行精神文明建设。
  作出精神文明建设决议在党内形成共识
  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昌首先向时任中央秘书长兼宣传部部长的胡耀邦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主张立即获得胡耀邦的热烈赞同。6月,在中宣部召集的一次会议上,胡耀邦提出:我们要建设高度物质、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有高尚的精神生活。9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的讲话中,正式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1980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还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列为重要议题进行了讨论。邓小平在这次会上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
  此后,“建设精神文明”多次被写入党内的重要文件。《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的十二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都重申了“建设精神文明”的任务。这一时期,中央还编纂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书,于1981年8月由战士出版社出版,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来源。
  党的十二大特别是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全面展开。这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对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如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使之同坚持改革开放和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相适应,一直没有很好解决。为了更好地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中央在回顾和讨论几年来精神文明建设成就以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适时地作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在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很早就提出了。中央、地方和军队都做了不少工作,特别是群众中涌现了一大批先进人物,影响很好。不过就全国来看,至今效果还不够理想。主要是全党没有认真重视。……这几年生产是上去了,但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流毒还没有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甚至解放后绝迹已久的一些坏事也在复活。我们再不下大的决心迅速改变这种情况,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怎么能全面地发挥出来?我们又怎么能充分有效地教育我们的人民和后代?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这个真理,有些同志已经不那么清楚了。这样,也就很难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鉴于此,邓小平还指出:“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李先念在这次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希望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同志,认真重视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精神文明建设,同体制改革和四化建设的实际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使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发展和创新。”
  9月24日,陈云在中纪委第六次全会上作书面讲话,也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事业不可能是单纯的物质文明建设,又不可能是单纯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不可能先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然后再来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有好的党风和社会风气,就可能偏离社会主义道路。”
 胡耀邦和中央书记处对邓小平、李先念和陈云的意见十分赞同,并且认为:进一步明确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乃是客观需要。这说明,作出一个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决议已经在党内高层中取得共识,条件已经成熟。9月25日,即十二届五中全会闭幕后的第二天,胡耀邦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十二届六中全会两项议程,其中一项就是讨论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决议。
  确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中央书记处会议后,中央成立了起草小组,组员有郑必坚(胡耀邦秘书)、林涧青(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副主任)、龚育之(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王愈明(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室务委员)和郝怀明(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副局级调研员)等5人。此后,起草小组在胡耀邦的亲自主持下,开始了文件的起草工作。这个文件要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确定什么样的指导方针,胡耀邦在多次讲话中都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
  1985年11月,胡耀邦主持召开第一次小范围会议,就文件起草问题,他说:不是事务性的,是纲领性的,要管一个时期。不是说教,要有虚有实,看得见,摸得着,有措施。太宽不行,太窄不行。要有说服力,带有教科书的性质。12月25日,胡耀邦在办公室召集起草小组成员开会。他说:小平同志说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还需要搞一本社会主义伦理学。1986年1月9日,胡耀邦出席中共中央书记处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央机关干部大会,他在讲话中说:80年代后五年,总的来说,必须在继续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把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两件大事抓好,抓出个眉目来,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各方面都能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此后不久,在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时,胡耀邦再次强调了文件起草工作的方法论问题,并精辟地论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他说:理论工作的根本方向,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实际密切结合。换句话说,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研究世界问题。理论工作究竟应当为什么服务?应当明确强调为两个文明的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离开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来谈思想工作、理论工作,是不行的。如果我们的思想工作、理论工作只是一种抽象的空谈或者枯燥的说教,而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种种问题不能给予理论上的说明,对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种种问题不能给予科学的解释,对于干部和群众中现实存在的种种认识模糊的问题不能解答,怎么行?事情在发展,历史在前进,马克思主义者过去公认的个别原理只要不符合实际生活的发展,就要冲破。不然的话,马克思主义就会停滞,教条主义就来了。什么叫教条主义?就是脱离实际,拘泥于已经过时的个别原理。为着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当然要想些办法,但是同时必须认识,马克思主义确要发展,一定要敢于把那些过时了的,同现在实际情况不符合的个别原理冲破。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多数,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掌握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这几次讲话中,胡耀邦不仅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起草这个文件的科学方法,而且还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了和经济体制改革同等重要的位置,并把这个决议看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数易其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正式形成
  起草小组积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很快就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其中提出:“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在经常的大量的日常经济生活中,必须贯彻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从物质利益上关心个人劳动成果、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原则”,“把‘铁饭碗’、平均主义当做社会主义道德,用以反对改革,都是完全错误的”。
  1986年2月29日,起草小组写出第一稿。3月初,胡耀邦主持召开三次小型座谈会讨论后,再次提出“希望能够搞成一个和经济改革决定相比美的文件”。胡耀邦最后还要求起草小组4月中拿出第二稿提交讨论。
  第二稿如期完成后,胡耀邦又先后召集三次会议讨论。与会者纷纷对决议的结构提出意见。综合这些意见,起草小组又完成了第三稿。之后,胡耀邦去外地考察。根据胡耀邦的意见,5月中下旬,中央书记处和起草小组又先后召开了三个座谈会,征求对第三稿的意见。
  6月9日至月底,胡耀邦出访英国等国家,但一直关注着文件的起草工作。起草小组在胡耀邦出国的这一段时间内一直在赶第四稿。
  6月11日,胡耀邦在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发表演讲。在演讲中,他提到了中国正在进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他说:最近六七年来,一方面,我们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另一方面,大胆探索改革。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现在已全面展开,既涉及经济、科技、教育等体制,也涉及政治方面;既在物质领域进行,也在精神领域展开。这几年来国民经济取得了全面、迅速、稳定的增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明显改善。这些表明改革和开放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人民对此是满意的。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奋斗,把中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们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
  胡耀邦回国后,又接着去全国各地视察,但仍指导着稿子的修改工作,并在全国各地作了相关讲话。7月20日,胡耀邦出席中共河北省委地、市、县委书记承德学习会并讲话。针对六中全会的议题,胡耀邦说:我们的六中全会将要集中讨论一下精神文明建设。不是讨论精神文明的当前工作,而是讲什么是精神文明,精神文明的几个主要方面是什么,先来一个战略布局。精神文明建设的文件,两个月后,大体上要经过认真讨论通过的。六中全会的召开就是专门解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件大事。
  7月23日,胡耀邦又到北戴河,同起草小组谈话。他说:现在改革大大回升了。政治体制改革没有研究透,急忙上马不行。经济建设受阻,体制改革攻不动。所以缓冲一下,搞精神文明建设观念形态的东西。这个稿子开窍是开窍,最大的问题恐怕还是说我抓不住。设想由北京市委搞个精神文明计划,近期怎么抓,职业道德、移风易俗、老弱病残等,搞它四五项,求实而不求全。决定一公布,就发表北京的具体部署。
  7月25日,综合各方意见之后的第四稿完成,定名为《中共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并分送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书记处及中顾委、中纪委负责同志审阅。邓小平阅后表示:六中全会的议题不变。文件不能搞那么长,5000字就可以了。要好好把法制问题讲一下,我们国家要成为一个很讲法制的国家,上上下下、共产党员、非共产党员都要好好遵守法纪。
  根据邓小平的意见,胡耀邦召集起草小组开会,提出修改方案,结构重新调整,定为8条。8月2日,起草小组改出送审的第二稿,按照邓小平“文件不能搞那么长”的要求,字数从2万字减为近9000字,内容按照胡耀邦的意见分为8个问题。同日上午,胡耀邦将这一稿子送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审阅。当天胡耀邦到邓小平处征求意见时,邓小平正在散步,看到胡耀邦,远远就说:文件不错了,可以印发大家讨论了。8月3日,起草小组对部分文字进行了修改。
8月8日,胡耀邦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送审第二稿。胡耀邦在讲话时认为稿子可在修改后提请中央政治局审议。邓力群在会上作长篇发言,详细说明了他的修改意见,并指出来两个重要的问题:一、这个文稿与十二大文件和十二大以来其他文件缺乏连贯性;二、反映这几年来新经验、新问题不够。
(原题:《新时期党的第一个精神文明建设决议诞生记》)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邓力群91年曾高调反对邓小平改革思路

下一篇: 对邓蓉用双重标准写《父亲邓小平在动乱岁月》的质疑(2-2)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