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04 06:49:22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中国“精英”-- “惊语”录 首先要对精英这个本来褒义的词汇表示哀悼,因为根据中国具有精英意识或以精英自居的人的表现,彻底的改变了“精英”一词的本意,在人民的心里,精英这个词汇的褒义已死。现阶段,一提起精英,很多人就会联想起那些推崇私有制,迷信多党制,崇尚三权分立为基本特征的西方政治制度的家伙们。这些人包括主流经济学家、著名法学教授、各种各样的学者专家教授在内的“英雄群体”,三十多年来活跃于主流媒体、荧光灯下,奉献了很多“精彩”语录,经常让老百姓们瞠目结舌。 余杰: 希望布什学习里根,里根是最伟大的总统,在他任期内消灭了社会主义的苏联,希望布什能在他的任期内消灭社会主义的中国。 茅于轼: 改革在中国造就了约占总人口5%左右的富人,他们是中国的中坚力量,而另外的95%中的很大部分,则因为信仰毛泽东思想,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刘晓波: 香港一百年殖民地变成今天这样,中国那么大,需要三百年殖民地,才会变成今天香港这样,三百年够不够我还有怀疑。 李银河: 贫穷是罪恶。如果一个人活成了下层人,那就是活得最失败的人,被淘汰的人,有什么可表扬的呢? 厉以宁: 中国贫富差距还不够大,只有拉大差距,和谐社会才能有希望,社会才能进步。中国穷人为什么穷,因为他们有仇富心理。我要为富人说话。今天有些人骂富人,好像是给穷人出气,其实他们是害了穷人。杀富济不了贫,穷人应该将富人看成自己的大哥,大哥穿新衣小弟穿旧衣,天经地义。 在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是必然的,不必大惊小怪为了达到改革的目标,必须牺牲一代人,这一代人就是3000万老工人。八亿多农民和下岗工人是中国巨大的财富,没有他们的辛苦哪有少数人的享乐,他们的存在和维持现在的状态是很有必要的。 龙永图: 现在已经全球化了,没有必要再提什么民族经济和民族产业,义和团思想才是中国真正的大敌。 樊纲:(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国有企业迟早要卖的。既然如此,要先卖效益好的,不然,以后效益不好了就没人要了。 张曙光:(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 腐败和贿赂成为权力和利益转移及再分配的可行的途径和桥梁,是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润滑剂,在这方面的花费,实际上是走向市场经济的买路钱,构成改革的成本费。 张维迎: 在公有制下,官员索取剩余可能是个帕累托改进。因为它有利于降低监督成本,调动官员的积极性。腐败的存在,对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即使不是最好的也是次优的,第二好的。 以上只是中国改革精英们精彩语录中的一部分,限于篇幅,更多精英的更多语录无法一一列举。 樊纲说过一句话:经济学家就是为利益集团服务的。他的这句话可以作为理解精英语录的钥匙,也是确定精英立场的重要依据。 精英既然是为既得利益集团说话,那么自然不会为不属于既得利益集团的以工农为主体的大多数说话。茅于轼的话采用量化方式来表达了精英的价值趋向:他们是为改革中先富起来的5%左右的富人代言的,他们认为这5%才是中国的中坚力量,而另外的95%就是屁民,其中很大一部分因为信仰毛泽东思想,则属于“暴民”。 厉大师说的更明白:只有损害几亿工人农民的利益,才能让少数人富起来。这些精英或为改革做过舆论准备或直接参与了改革设计。既然他们承认是5%的既得利益者的代言人,那么他们设计的方案自然会优先考虑5%的富人的利益,而另外95%的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必须从属于利益集团的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之下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改革总是让老百姓感到害怕、失落。5%的先富者的利益至上,与毛泽东时代强调95%的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趋向原则正好颠倒。原来奥秘就是为让少数人富,必须让绝大多数人成为永远的待富者。 搞清楚了精英们的立场,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公有制企业改国有、国有制企业改私有、住房货币化、医疗市场化、教育产业化这些改革的重点领域都洒下了精英辛勤的汗水,凡是制造贫富悬殊、剥光老百姓福利的改革方案中都有这些精英们闪烁的思想光辉。改革进行到今天,创造了超过美国的贫富悬殊和财富集中度,精英的功劳真的不可磨灭。 终于搞清楚了,中国的精英们就是这么一些玩意,他们是中国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是为中国5%的富人服务的,他们不管是具体为哪个既得利益集团服务的,但是肯定不会为占人口最大多数的工农大众的利益代言。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