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七嘴八舌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七嘴八舌 > 文章

评说 “吏治”

时间:2019-01-06 00:26:34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评说 “吏治”
 
佚名
 

《汉书》有句话,“吏不廉平,则治道衰”。管子也曾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的话。毛泽东熟读经史,深知历代兴亡皆与吏风息息相关,因而得出“治国就是治吏”的结论,充分显示了一代伟人的深谋远虑。

正因如此,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建国初期发动了“三反”运动,即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这就是“治吏”。而后来开展的“四清”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则是更大规模的“治吏”。因为,运动的重点是整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可以说,这几次运动为树立好的党风、政风和民风,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当年,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谓“治吏”, 就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广大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对于违背党的宗旨,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不管是哪一级的干部,都在“治吏”之列。

毛泽东的“治吏”,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有本质的不同。毛泽东的“治吏”,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毛泽东“治吏”的目的,是让各级领导干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说到底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所以,人民对毛泽东的“治吏”举双手赞同。正因如此,历次“治吏”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可以说:人民满意。

对于推行“吏治”,历代反动统治阶级都深谙其道。封建社会,历代皇帝都希望臣子们“廉政”,因为“清官”方能平息民怨,而贪官只能激化民众与朝廷的矛盾。推行“吏治”的目的就是缓和阶级矛盾,从而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然而,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官吏们皆享有特权,所谓“吏治”也是刑不上大夫,皇亲国戚更是在“吏治”之外。古来有句谚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便是对历代诸多贪腐官吏的辛辣嘲讽。

蒋介石也信奉“吏治”,并将“礼义廉耻”视为座右铭。四十年代末,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国民政府为了推行所谓“币制改革”, 也曾喊出“严厉惩治腐败”的口号,在上海滩掀起反对贪污腐败的“廉政风暴”。当时,身为蒋公子的蒋经国被派往上海进行经济整顿,矛头便对准那些握有重权的官员和那些跟权力紧密勾结的官商集团。期间,蒋经国先后查办了陶启明案、戴明礼案、王春哲案等,而陶启明、戴明礼均为国民政府财政部重要官员。然而,后来由于触动四大家族也就是大官僚大买办的根本利益时,宋子文、孔祥熙、宋美龄等人便出面大加干涉,“廉政风暴”终以失败告终。“廉政风暴”尽管也惩治一些贪官污吏,但并不是为了维护劳苦大众的利益,而是力图挽救反动的国民政府的命运。“廉政风暴”失败后,国民政府的贪腐之风愈刮愈烈,直至结束在大陆的统治。

此所谓,“吏治”的性质不同,目的不同,效果自然不同。如今有选择地“打老虎”, 是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目的是维护特色社会的长治久安。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网文评论】-修正主义弄巧成拙

下一篇:中国所谓的“长寿之乡”几乎都是伪造的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