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1-05 18:42:41 点击: 次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肃慎书室主人 - 小 + 大
北宋骑兵太弱,在与辽夏等竞争中处于被动状态,当时人们不断探讨如何应对欺凌。如苏洵写过《六国论》,主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王禹偊写过《唐河店妪传》,主张“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等等。 《资治通鉴》从三家分晋进入战国写起,不知是不是巧合,第一个故事就写智氏欺凌韩、赵、魏三家。 韩魏面对智氏的勒索,都乖乖交纳一个“万家之邑”。这种妥协与多米诺骨牌理论是相悖的,智氏并未得寸进尺。其实这才是常态,因为“哀兵必胜”,如果把别国欺负得太狠了,战场上殊无胜算。 所以韩魏暂时忍让,把祸水成功引向赵氏,“绥靖”政策并非一无是处。韩魏此举,还为後来建立三家同盟打下了基础。如果一上来韩魏就“以战止战”,最可能白白被智氏吞并——因为晋国和赵氏完全作壁上观。 智氏又向赵氏索地,这次索要的不是城邑,而是“蔺、皋狼”山野,位处晋西黄河与吕梁山之间。赵氏没有答应,可能因为那里产马,属“核心利益”,或者自恃武力不弱,或者天生姓赵的暴躁脾气,不得而知。赵氏应对欺凌的策略是:负隅顽抗,以拖待变。 下一个问题是,逃到哪里抵抗?通鉴记述如下: 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当时晋都新田,今侯马,在汾河中下游,距长子最近,长子县在上党盆地,今长治市西方。赵氏没有选择城防坚固的长子。邯郸远隔太行山,储备充实,赵氏也不选。 赵氏的标准是:民和。孟轲大约由此悟到“天时地利俱不如人和”的道理。(民即人也,如屈原“哀民生之多艰”,不是指民众。) 核武时代以来,大国之间的战争基本上不可能打了。但并不妨碍大国会快速毙命,如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核武时代,大国靠什么保命?应该成为大战略研究的重中之重。 其实说来也简单,就是人和。 苏修叛徒集团有数万枚核弹,数量超过美帝,另有无数坦克、飞机,类似于“长子城厚完”,但无济于事。大国保命也不该靠外汇储备,就像“邯郸仓库实”,无非是对民众巧取豪夺、敲骨吸髓而来,不可凭恃。真能让赵氏坚守晋阳、策反韩魏、消灭智伯、长享富贵的,只能是政通人和。 核武时代,又回复到“上古竞于道德”的特征,迂阔的东西变得最为有效。希望今天面对帝修反践踏欺凌的穷苦人们,智慧不输两千多年前的赵氏。司马光以赵氏绝处逢生、柳暗花明开篇,也没什么深意。赵匡胤、赵匡义都是姓赵的,于是《资治通鉴》从赵氏写起,也算是给皇帝脸上贴金。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上一篇:浅薄的质疑、无聊的假设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