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6 07:56:19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铁木尔哈达 - 小 + 大
邓小平的韬光养晦之计在毛主席面前不灵 文革中,邓小平作为刘少奇出谋划策摇鹅毛扇的走资派司令部的二号人物,被造反派打倒了。邓小平采取韬光养晦之计,向中央向毛主席写“悔过信”,表示拥护毛主席发动的文革,要与刘少奇划清界限,并请求给他一份工作,弥补自己过去造成的损失。 毛主席以邓与刘有区别,刘不认错邓认错,邓在历史上并无背叛劣迹,允许邓复出工作,并委以重任,党政军的仅次于毛、周的重要职务。人们到现在还以为毛主席中了邓计,不该让邓复出。这是把毛主席的智慧看低了。 在我看来,是毛主席考验邓是真检讨还是假检讨,是真悔过还是假悔过,真拥护还是假拥护文革。检验真假要经过实践。俗语说:“是骡子是马拿出来遛一遛就知道了。”毛主席不轻信邓的诺言,而要在实际工作中考验。还有一个原因,邓作了检讨不给改过机会,不符合党的干部政策,也会引起群众非议。让邓复出并委以重任,闲言碎语就自然消失了。 毛主席考验邓之法太高明了。我以为至少有三点: 一是把主持党政军日常工作的大权交给他,可考验出邓执行什么路线; 二是让邓搞一个对文革评价的决定,可检验出邓的真实立场; 三是在邓复出时,毛主席对其评价“一语双关”。说邓“棉里藏针”,“原则性强”。 所谓“棉里藏针”,就是外软内硬,表面说话和气内心坚持原则,表面认罪内心死不悔改,都可以说是“棉里藏针”,这是真正的“一语双关”,看听者如何理解。 “原则性强”,是中性词,主要是看什么性质的原则。可以理解为坚持马列原则强,也可以理解为坚持修正主义路线死不悔改。毛主席对邓的评价是话里有话,没有明说而已。这正是毛主席的智慧和语言艺术超常之处。 邓在上述三点上,都未经得起考验: 一是邓在主持党政军日常工作时,在路线上提出“三项指示为纲”,以否定“阶级斗争为纲”; 二是毛主席要求邓起草一个对文革评价的决定,被邓找一个借口拒绝: 三是邓支持刘冰翻案,对造反派反攻倒算。 就以上三点就证明邓是作假检讨的死不改悔的走资派。 邓以为毛主席中了他的韬光养晦之计,岂不知毛主席相对应设下考验其真伪的高招,最终邓显出其死不悔改走资派的原形。真可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邓小平自以为得计,但他逃不出毛主席手心。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