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25 07:57:36 点击: 次 来源:走看社会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再论方方日记背后的“左”与右 一 社会上的左右之争大部分是思想认识问题,这证明了统一思想的必要。只要不是政治的左右问题,大可以通过和风细雨的方式解决。 60多年前,毛泽东在《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中有句名言:“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一万年以后还会是这样。” 毛泽东的本意不限于政治态度,也包括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所以这种认识以后到了共产主义也是适用的。左、中、右也可以叫进步、中间、落后,划分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斗争的,而是为了团结,“使群众有一个观察人们的方向,便于争取中间,孤立右派”。 不加引号的左代表正确。先生们,你们要弄清楚,左右之争右已经是无理取闹,真正的左派则是超越了“左” 右之争的。 毛泽东进而认为:“‘左’比右并没有什么好,因此应当坚决改正。”什么是“左”右呢?在他看来,“人们对事物的运动观察得不合实际状况,时间还没有到,他看过头了,就叫‘左’倾,不及,就叫右倾……事物在时间中运动,到那个时候该办了,就要办,你不准办,就叫右倾;还没有到时候,你要勉强办,就叫‘左’倾。” 在毛泽东看来,“稳步不前,右了,超过实际可能办到的程度勉强去办,‘左’了,这都是主观主义。”因此,要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既反对‘左’,也反对右。“超过时代,超过当前的情况,在方针政策上、在行动上冒进,在斗争的问题上、在发生争论的问题上乱斗,这是‘左’,这个不好。落在时代的后面,落在当前情况的后面,缺乏斗争性,这是右,这个也不好。我们党内不但有喜欢‘左’的,也有不少喜欢右的,或者中间偏右,都是不好的。” 二 改革进程中一直存在方向之争与改革观之争。 改革开放初期就出现了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的。这是我们反思、总结与推进改革开放必须深思的。 显然,改革开放不是每一个阶段都是普惠的,承受代价或者认为分配不公的就要骂人了,不是所有人都对每一项政策投赞成票的。 但改革开放40年过去了,左右之争事实上已经式微。这说明了什么?其实也不难理解。 无论是“左”还是右,绝大部分已经只纠结于利益的多寡和如何为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了! 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客观上造就了一些既得利益者,他们有的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政治地位,也会谋求经济上的地位;有的不会满足于自己的经济地位,一定会谋求政治话语权。 有的地方或单位权力逻辑异化了,有的地方或单位权力逻辑和资本逻辑结合在了一起。 于是,我们看到,在多数人盼望少数人带领着共同富裕的时候,多数人发现少数人已经不带自个玩了,或者已经移民国外或者高不可攀了。 于是,就有了我们和他们之分。 多数人及其子女向上流动的机会基本上没有了。一般家庭的孩子上好大学、找好工作基本上不可能了。 实质上,左右之争式微,不意味着左右之争的终结,只意味着真正的左的式微。 核心的问题是权力逻辑的异化。 我们所需要的改革显然不是新权贵所主张的。我们反对他们的改革也是自然的。 如果社会进一步撕裂,就会有更多的我们不惜以身试法做出反社会的行为,他们也会失去安全感。所以,从社会共同体的角度看,最需要的改革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大多数我们点亮希望之灯。 改革开放中的问题要在深化改革中解决。如果不强力纠偏,一定是玩朝三暮四的把戏,自欺欺人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不要把人民当傻瓜,改革开放不能偏离人民立场。你可以永远欺骗一个人,也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但是你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三 有些假“左”本质上是机会主义者,是两面派。他们口口声声社会主义,其实眼里心里全是利益。这样的人不如真实、坦诚的右派可爱。 有些极右又比较讨厌了。这些人比较能装,在社会上、言行上习惯装逼,看不起人,政治上可能是包藏祸心的。他们想翻历史的案,想否定中国的政治制度,推翻党的领导。 真正的左,面对的是针对“左”和右的双重斗争,是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解放议程。通俗地说,是为中下层老百姓这个弱势群体发声。 真正的左,从来都认为社会主义是世界性的事业,马克思主义者基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而互相支持,取得胜利的国家对外援助也是出于国际义务。 真正的左,从来都认为要引领世界也要依靠社会主义的感召力,这样才能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悲伤以示对灾难的敬意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