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5-28 15:59:26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万万没想到,医院都“内卷”成这样了 昨天,看到半月谈的一篇报道,鱼叔我感觉如鲠在喉,必须写点什么。 这篇报道讲的是,近年来,医界出现了一些以科研成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民间排行榜,许多大医院为了冲榜,逼着医生搞科研,写论文。 那些不拿课题,不争项目,不发论文的医生,就算有着治病救人的职业精神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处境却日益艰难,甚至连饭碗能不能保住都成问题。 报道中,就提到这样一个个案: 39岁的陈医生,2013年从一所名牌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某三甲医院做外科医生。白天在科室轮转,晚上参加急诊手术,周末在医院值班,自愿报名投身武汉抗疫一线…… 陈医生2018年开始做总住院医师,工作繁忙,他曾经60小时无眠无休,承受着心理、生理的沉重考验。 在外人看来,陈医生这么勤奋,未来的前途,一定是职称晋级、职级晋升,逐步走上业务领军岗位…… 但没想到他竟遭遇命运的一记重击——因为没有完成医院规定的“科研任务”,陈医生要么转岗做技师,要么辞职。 陈医生说,和他一样境遇的医生,医院里还有多位。 “你不是发表了好几篇SCI论文吗?”记者曾经了解到,陈医生只要一有闲暇,就见缝插针写论文。 “不够,我没有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不到医院的‘科研’要求。”陈医生说,为此他们这批人多次跟医院领导陈情。眼下,医院已经不再给他们派活。陈医生们被“晾”起来后,每月只能领取2000元生活费。 看了这篇报道,鱼叔我心中备感悲凉,辛辛苦苦读到名牌大学的医学博士,在医院拼死拼活的工作,陈医生容易吗?. 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如此残酷无情的结局。 其实,科研重于临床,脱离患者需求,这早就是许多医院的痼疾了,我也见过一些优秀的医生,医疗和手术水平特别高,对待病人也特别负责和友善,却被边缘化。 比如,我母亲的鼻息肉,多次手术都复发,后来,找到北京某大医院的一位医生做了手术,终于根治。而这位医生,医术极为精湛,在患者中有口皆碑。 然而,他工作很多年,居然还是个主治医师,原因就是他不愿意为写论文浪费精力,而是把心思都放在临床上。 好在,医院对他还算宽容,尽管他没有职称,但他还照常看病手术。 可从半月谈的报道中,我们看到,在唯学术论,唯论文是举的风气之下,医院的“内卷”越来越厉害了。 论文不达标的医生,不仅没有职业前途,甚至工作权利都要被剥夺,直接扫地出门了。 由此,受伤害的不仅是医生,更有患者。须知,医疗是一个实践为基础的行业,一个医生论文水平再高,却忽略临床和病人,他不过是“纸上谈病”而已。 这样的医生,关键时候恐怕不能不救人,还可能坑人和害人。 想到这里,我就有些不寒而栗,因为谁都不知道,我们上医院看病,会遇到论文高手,还是治病良医。 一切变成了赌运气,而且是拿我们的健康,甚至是我们的命在赌! 对于医院的这种“内卷”化,半月谈把原因归结于医院排行榜的误导,鱼叔我觉得,这样的结论未免失之简单。 排行榜怎么排,其实是相关评选机构的自由,真正的问题在于,作为医院的领导,是否当回事。 遗憾的是,某些医院的领导,不仅很当回事,而且简直就他眼中炙手可热的政绩。 有这些不把患者放在心里,不尊重医生专业的医院领导,医院能不“内卷”吗? 那些擅长看病,却不会写论文的医生,还有出路吗? 说到底,这还不是个外行领导内行的问题?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