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15 12:59:41 点击: 次 来源:巨浪Billow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爱与恨的纠缠-兼论列宁 作者:雪崩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这句话本身就造成了雪崩的效果——当罪恶降临的时候,所有人都作出了这种“贡献”,那么我们不妨作出一个转译:善伴随着恶,而无限的善和无限的恶的互相产生和延宕,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事实上,这个社会就是无穷的恶和善的运转,而每一个人都无可避免。而那些美丽灵魂不就是享受超我律令吗?他们哀叹世道不公,却试图把自己抽离于泥潭之外。换言之,雪花认为自己是无辜的时候,才会雪崩。 爱之深,恨之切 一个洞为什么是洞?这个看似无聊的问题却隐含着唯物主义的精髓——虽然洞中空无一“物”,但是它处于既定的位置——事实上是符号表征的位置,那么它就是物——即使是思维抽象的效果,洞作为空无而存在。 爱不就是一个洞吗?爱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你始终要谈论它,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人与人的连结,准确来说,是主体和他者的关系。爱就是连结,却无法完全地走向对方,因为爱就意味着一种距离,你始终是把自己的理想放在别人身上,而对方并非如此——这就像寻找世界尽头的旅行家,到最后他才发现,地球是圆的,没有尽头,人生却有尽头:世界尽头就是人的死亡。这种最深刻的爱就是死亡——这些狂爱者愿意牺牲自己来获得他们梦寐以求的爱情,如果不能这样,他们便会因爱成恨。有句老话说得好,当你想到和对方分手的结局而悲伤之时,你就已经爱上对方了。这就是爱和恨的辩证关系。 所以,爱不是单纯的爱,还时常伴随着恨。这种爱恨交加从列宁对他的邻人的态度就可以看到。列宁后期无法参与党务,被迫向资本主义妥协,并且走向宪政建设①,这种无奈当然是恨,这不只是表现在外敌(帝国主义),也在布尔什维克之内——他指责党内成员日益官僚化,脱离群众,最后便变成了新的主人。作为社会主义的道成肉身的苏联,它自己便变成了唯一的发号施令者(当然其执牛耳者是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就是这种畸形产物,这和犹太教的律令相似——爱你的邻人,但是,这是有条件的——只能爱城邦内的人。 那么,回到列宁是为了什么?正如一句左派里面的插科打诨:现在还喊马列主义的人,多数是斯大林主义者,姑勿论这是不是事实,这恰好说明了后列宁的苏联的无能——他们只懂得爱自己的人,这本身就是将律法变成了主人本身,却完全地把一无所有者排除在外——这当然包括了庞大的构成性外部,那些苏联之内同样受官僚压迫的工人也不是邻人。所以,现在回到列宁恰好不是要回到列宁本人,也不只是重复列宁主义,而是宣布列宁已经死了。但是,他的爱恨仍然继续着,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讨。 博爱,以及滥交 博爱是现代性的第一句台词,但是,博爱到底是怎么样的爱?它也不只是一句格言,众所周知,格言不是说给自己听的,也不只是给其他人听的,而是给大他者听的。法国大革命所询唤出来的便是现代性,以及其寄生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就是现代性,作为资本主义的文化霸权,博爱当然是由资产阶级解释的,虽然他们一开始就宣称要爱所有人,但是,也是众所周知,这种爱一开始只局限于欧洲白人,甚至只是民族国家内的公民(有些人是没有公民权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博爱的虚伪——披着拯救所有人外衣的人类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论。旧约中严厉无比的耶和华就是这样的角色,他十分博爱,却惩罚其他人来保护以色列人,这无疑仅仅是一个小民族的神话而已(苏联不就是普京大帝所要的神话吗)。引入了性化公式则更容易解释——男性侧的有权力者祈求父亲解救,而且永远地获得女人,这和一些网上的先锋队是一样的——革命第二天他们就想滥交,越做爱就越革命,越革命就越做爱。因此,后来的苏维埃宫建设方案有一个庸俗不堪的设计,那就是在百尺楼顶上建列宁雕像,向着苏联人民挥手。扪心自问,这不就是未来主义式的阳具符号崇拜吗?列宁就是苏联的菲勒斯,保存列宁遗体受人瞻仰也是出于此理,他们只想要一个为自己淫秽行径作担保的列宁。② 当苏联失去了其普世性(当然也是革命性的部分),失去了对无产阶级的“信仰”,那么它的灭亡是意料中事,紧接着变成肥皂剧。东正教认为斯大林(格鲁吉亚人)是本国圣人,却强烈排斥其“宗师”列宁,希望召唤出强大祖国的苏联(这一淫秽鬼魂),而完全放弃了曾经的无产阶级祖国,这就是苏东体制的幻象③。如果要“唤醒”其他人,那就必须穿越幻象——回到列宁不是要继续沉迷在幻象中,而是说,如果你爱苏联的话,也应该恨苏联,如果你羨慕列宁的卡里斯马,也应该痛恨之,这是穿越幻象之后的挫败,却不得不经历,否则列宁只是你的自慰工具。这也可以进一步理解列宁的遗嘱:宁肯(cosplay先锋队的人)少些,但要(工人阶级的事业)好些。 无产阶级的自我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关于列宁的人性一面,例如他是猫奴,喜欢撸猫。但是,他更人性的一面,却是落魄孤独的瑞士流亡生涯。彼时他潜心写作,在一战炮火之下等待时机,这是非常郁闷烦躁的,不过,试问哪个地下党人是不烦闷的吗?谁不害怕暴露身份被抓?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事实:列宁和凡夫俗子没有区别,他在静候良机的时候,也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隐世者。 那么,我们先回到个体层面,人的自我恰恰不是“我”的,而是来自他者——这恰好证明了爱的不平衡的对抗,就像主人和奴隶一样,他们互相依存,却毫不平等,其成果就是自我意识。如果放到相爱的两个人身上,诞生的不就是爱吗?不过,回到上面所说,爱恨是互相生成的,我们可以在主客中看到这一矛盾:人的自我在于他者,他者的自我却又是另一个人,我们永远找不到一个脱离别人的“我”。 列宁的爱恨交加也是如此,他对于党群关系认识非常矛盾,他宣称布尔什维克是无产阶级专政关键的时候,难道他没有意识到这是危险的——党会凌驾在无产阶级之上吗?我们还应该回到耶稣那里去,耶稣在山上和信徒说道: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这就是耶稣的自信——只有他的信仰和门徒(上帝所居)才能带领人类走向解放。在艰苦的俄国内战中,当列宁向工人承诺“死亡不属于工人阶级”的时候,这正是表明,只有布尔什维克才能带领工人阶级打赢和白军的战争,这就是上帝给选民的承诺。 我在这里不是要宣扬神学,恰恰相反,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神学中的无神论维度,无产阶级的团结是依靠共情的,即无产者认识到他们是命运共同体,然而,至关重要的是移情,布尔什维克在分析师的位置上帮助无产阶级实现他们的理想——走向一个超越资本主义的未来——共产主义,这才是爱的实现。 不过,这是布尔什维克的成功和失败之处,他们在“创造上帝”之后,却有人真的以为自己是上帝般的全能者,开始享受超越群众的特权,他们以为自己有一个脱离群众的“我”,恰恰相反,先锋队只能是群众的派生,而他们保守着先苦后甜的意识,最后就变成了特权者——他们已经不是无产阶级的一员了。这即是要解决上帝的问题,唯物主义不解释上帝是否存在,怎么存在,这问题本身没有意义。但是,当真的有人要以上帝自居,那么这只能是一种虚妄。面对这种幻想也不只是重复强调上帝不存在,而是应该认识到上帝还以某种形式回归,即使口头说着无神论,却仍然有人求神拜佛,甚至自己做了活神仙。所以,我在这里恰好要重提上帝,以及神-人关系。 耶稣起初也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他在三十岁之前一事无成,直到三十岁才领悟,他在旷野中禁食的时候,不是和列宁隐藏起来一样吗?不是和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在沙漠游荡一样吗?他们都是一些像泥泞般的贱民罢了,但是,他们能够成就壮举——尤其是耶稣,他证明了神的大能——实际上,上帝只是一个像他一样的人,并无什么出奇。 这更显得反对神人同形同性的无谓,犹太教严格地限制造神像,不允许有世人和上帝比拟,但是,他们始终出了一个叛徒。耶稣展现的奇迹是否真实,无从考证。但是,他确实证明了上帝和他一样,也是一个平民,他始终和无产者站在一起,即使是被钉上十字架的时候,他也和小偷一样潦倒。所以,列宁的人性一面和耶稣不是异曲同工的吗?任何一个职业革命家都不是脱离无产者的——他们就是无产阶级中的一员。 事实上,耶稣之死就是神-人关系的终极解答。耶稣已经证明上帝和人无异,甚至跟小偷一样倒霉,这不就是无产者吗?无产者就是面黄肌瘦的,他们是没有体面位置的人,所以,如果上帝“存在”,那它除了是超越社会的产物(如国家),就是一无所有者——但是他们有扭转一切的潜力,因为资本主义需要他们来维持自身,他们才是主体性所居。这就是神-人关系的最后证明:神和人不是脱离的,人就是上帝的自我意识,同样地,无产阶级就是共产主义的自我意识。时至今日,唯一重要的就是无产阶级,如果认为死人重要,那必然是教会(建制派)给自己合法性找的借口。 到这里,还可以进行一次理论和实践的逻辑推演。到底是思胜于行还是行胜于思?齐泽克给出的答案是思胜于行,但是,我们应该把他当作死人再看这句话。行动和理论并不是脱节的,行动者会认为行胜于思,而理论家会认为思胜于行。我不是主张相对主义,而是行和思必须在对方角度去“理解”对方,这样才能统合。世界产业工人联盟的创始人乔·希尔(Joe Hill)不就是思行合一的人吗?他在美国工人当中宣传工会思想,他的歌曲就是宣传,就是革命的种子本身,所以,他在被美国政府枪毙的第二天就复活了。这同样不是说他有着起死回生的超能力,而是他的歌曲将会永远盛载着他的英魂,留在每一个无产者心上。他临终遗言同样自信:Don't mourn, organize ! 在这个已经失去爱的现代情人节,这句话仍然发挥作用,只是要改一改: Don't Love,organize! 注释 ①战时共产主义被新经济政策取代,允许外资进入,工农检察院也是一个宪政内容。 ②即需要大他者来担保,大他者就是能指链延宕的缺口所需的能指之一,但是他呈现的完美形象就是代表整个符号秩序。 ③这里的幻象不是幻觉、错觉的意思,而是精神形成的基础,但是在想象界中精神本身就是混沌的,幻象本身也是混沌的。这里指的是苏联给予人们的精神襁褓应该扔掉了。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政府创新能带来官员晋升吗?
下一篇:“文牍政治”滋生官僚主义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