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15 18:55:27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迎 春 - 小 + 大
最近看到两篇有关经济形势的报道,一篇是《消费热情回升,经济复苏可期》,一篇是《下半年经济热启动 提振内需担纲稳增长》,似乎人们的热情一上升,再采用一些措施,我国经济就能够回升?说明这些作者满脑子现代西方经济学,一点科学的经济学知识都没有! 一、所谓的“消费‘热情’回升,经济复苏可期” 《消费热情回升,经济复苏可期》的报道说:“从中央到地方,各种促消费政策不断加码,居民的消费信心正在回升。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4%,比上季度上升1.3个百分点。相信随着市场消费热情的回升,下半年经济复苏将获得更有力的支撑。” 先说说“消费热情”。 什么是消费?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常识。消费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的一个环节,是消灭产品的环节。只有消灭了产品,再生产才能继续进行。消灭生活资料的产品,完全是一种物质运动,没有什么“热情”可言!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根本就没有再生产的部分,不懂消费,只有卖得出去与卖不出去的问题。 任何社会的物质生产都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生产的物质产品只有最终得到消费,再生产才能继续进行。生产的粮食,在人们吃了以后,才能继续生产;当前新G肺Y疫Q蔓延,人们为了防疫需要口罩。生产口罩以后,只有人们消费了口罩,生产才能继续。 有人会反对这种观点,说现在人们用肉眼都可以看出,我国的空房太多了,没有人住,但是,房价还在上涨,说明大量住房没有消费,仍然继续生产,表明生产出产品要消费以后才能继续生产的观点不符合实际。 生产了大量房屋没有人住,仍然继续盖房,这种现象我国封建社会没有,新中国的毛泽东时期也没有,是盖个楷坊以后出现的现象,可见是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事实,是一定社会形式下才存在的事实。 我们这里讲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再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是指抽象了社会形式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是再生产之间的“一般”关系。 这里的生产、消费,既不是封建关系下的生产、消费,也不是毛泽东时期的生产、消费,更不是盖个楷坊以来的生产、消费,而是抽象了社会形式的“一般”的生产、消费关系。 当前我国流传着一句话:“房屋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炒’的”。这里所说的“住”,就是指“一般”的消费;所说的“炒”,则是指当前我国社会形式下的特定事实。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经济关系就是要增殖,即“钱要生钱”。资本进入经济领域,必然要“炒”商品。所以“姜你军”、“蒜你狠”等等,姜、蒜都会成为“炒作”对象;股票、债券也是“炒”的对象;住房这种昂贵、耐用的消费品,就成为资本最好的“炒作”对象。 大量空置住房的条件下,仍然继续不断盖房,是资本主义社会形式下的必然现象。这不是“一般”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形式下的生产与消费的特定事实。当我们探讨生产与消费“一般”之间的关系时,不能被资本主义特定社会形式所迷惑,必须抽象掉资本主义的社会形式。 生产的物质产品,只有经过流通、分配,最终消费掉了,再生产才能继续,这就是再生产“一般”之间的内在联系。 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是一种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联系,它没有“热情”,也不可能“回升”,更不可能促进经济复苏。所以说,讲什么“消费热情回升,经济复苏可期”,是没有科学经济知识的错误判断,是运用现代西方经济学阐述我国经济问题的一种表现。 二、消费怎么成为了生产的组成部分? 笔者反复批判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主要是指出指标抹杀了经济与政治、文化的界限、混淆了生产、流通的区别等。这里更要指出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把与生产对立的消费,作为生产总值的一个组成部分:把国内生产总值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的错误。 前面说过,说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指再生产“一般”中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抽象了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的产品被消费了,再生产才能进行。而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在它的支出法中,竟然把消费作为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与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并列。这种生产指标是资产阶级赚钱理论的产物,混淆生产与赚钱的区别。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运用赚钱的眼光看待经济,把商品卖得出去与卖不出去、能否赚钱作为出发点。因此,生产就是赚钱、收入,商品卖出去就是生产。 按照这种标准,把卖出生活消费品叫做“最终消费”;形成固定资产的就叫做“资本形成总额”;把卖给外国的商品叫做“净出口”,消费不仅不是与生产对立,而且成为了生产的组成部分。这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伟大创造”,实际上是经济学中的最大错误。 在批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生产法时,我们指出这种理论混淆了物质生产与政治、文化活动的界限,抹杀了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区别,把有货币收入的统统列入生产指标之内,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指标。 这里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理论不仅不懂什么是物质生产,也不懂什么是消费。消费是消灭、磨损物质生活资料产品,是再生产中与生产对立的环节,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 消费就是指生活资料的消费。生产资料的消费,属于生产领域内部的过程,不是消费。可见,消费就是生活资料的消费,而不是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把消费作为生产组成部分的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是由错误理论产生的荒谬指标;不懂消费了生活资料,再生产才能够在原有的规模上进行再生产;只有具有更大的消费能力,才能促使生产在更大的规模进行,就是通常所说的经济发展;而消费达不到原有的水平,生产规模就要缩小,就是西方经济学里所谓的“衰退”。 可见,消费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现代西方经济学就是不懂什么是消费。只有理解了消费以及消费与生产之间的联系,才可能懂得什么是生产过剩。由于现代西方经济学不懂什么是消费,因此,也没有生产过剩的概念,永远也不可能理解经济危机的本质。 三、“内需”能够提振得了吗? 《下半年经济热启动 提振内需担纲稳增长》的报道说:“下半年多路并进提振内需,仍将是稳增长的重中之重。随着更大力度政策加快落地,下半年经济增速有望逐季回升。”说得多么具体! “经济增速有望逐季回升”?我国的新G肺Y疫Q刚刚控制住,长江流域又爆发大洪水灾害,三季度的经济能不能增长成了问题,“逐季回升”被打了个大问号!反正吹牛不用上税,而且可能受到奖励,尽管说好听的就是了! 内需是人们想“提振”就能够提振得了的吗?长官意志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没有!不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早就被“熨平”了!自1825年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以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持续不断。 资产阶级的政治家、学者千方百计地“熨平”危机,采取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种种手段,妄图“熨平”危机,但是,尽管危机的形式有所改变,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仍然周期性地爆发,2008年的寨雾危机就是最近的一次。可见,人们的主观意志、政策措施不可能决定经济的发展。报道作者的判断也只能是主观的一厢情愿。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雇佣劳动经济制度,工人是出卖劳动力商品的无产者。劳动者所得的工资,是劳动力商品的价格,仅能够维持劳动力再生产,而且还经常面临着劳动力商品卖不出去——失业的困境。 因此,“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马克思语)成为了“提振”内需的最大阻碍,在我国的具体表现就是6亿人口月收入只有1000元。 经济制度决定了消费能力(即所谓的内需)不可能“提振”,即使是增加贷款、发消费券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内需不振”的事实。 当前我国的消费,是资本主义社会形式下的消费。人们只有具有购买力才能购买生活消费品,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各取所需”。 而广大劳动群众依靠工资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活,购买力受到经济制度的限制,不可能按照主观意志“提振”。因此,所谓的“提振内需担纲稳增长”,不过是一句空话、梦话而已! 四、历史唯心主义还是历史唯物主义? 发消费券、增加贷款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起“消费热情”,但是,这种“热情”不可能持久。相反,是物质的消费能力决定消费热情;“内需”不振,也不是长官们主观想怎么“提振”就“提振”得了的。 西方经济学在我国占据统治地位以来,它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也随之占据统治地位,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科学方法被抛弃。写文章、报道不用占有大量资料,不用研究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客观规律,只要随意找几个数据,按照主观的意愿就可以写成。这种历史唯心主义的泛滥,比某个错误观点的危害性更大。 我们不仅要批判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而且要清除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下一篇:直播的政治学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