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脚印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脚印 > 文章

不比不知道

时间:2018-10-03 07:12:39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颃石 - 小 + 大

不比不知道
 
早两天,有亲戚从南岳过来,我问他现在到南岳旅游的人多不多,他告诉我,今年以来,南岳的游客大幅度减少。顽石很是诧异,究其原因,原来是缺水。
 
今年从春季到夏季,湖南大部分地方都没怎么下雨(极其罕见),由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水库年久失修,存不了多少水,遇到这么严重的干旱,南岳因此缺水很厉害。
 
我问这个亲戚,当地政府就不想办法吗?从湘江引水应该不难啊。亲戚说,引水很难,因为衡山县不配合。
 
南岳与衡山不是一码事吗?为什么南岳引水,会遇到来自衡山的阻力?顽石在这里先说明一下衡山和南岳的关系,以便让外地人搞清其中的原委。现在的衡山县、衡东县、南岳区以前统归衡山县。1966年,以湘江为界,衡山县一分为二,湘江以东叫衡东县。到1984年,南岳又从衡山县分出,单独设区,直属衡阳市。因此,现在的南岳区(俗称南岳)与衡山县是两个并列的县级行政单位。
 
南岳缺水,可以从湘江引水,距离20来公里,地势平坦,本不算难事,可需要经过衡山县的地盘;也可以借用衡山的自来水,距离就更近了。两个办法都必须有衡山县的配合。南岳区的领导找衡山的领导协商,衡山人认为,他们以前上南岳山(也就是衡山)无需门票,后来南岳设区以后,衡山人属于外县人,上山必须买门票。既然你南岳遵循的是市场规律,那现在来衡山县引水就也得按市场规律办事,开挖土地、埋设管道都要征得村民同意,得照市场办法收费。两个县级单位协商无果,南岳就请来市级领导做工作,也没能解决问题。最终由省里领导出面调解,可还是不了了之。
 
听亲戚讲述南岳缺水缘由的时候,顽石很自然就联想到了前不久参观过的红旗渠。
 
南岳区按规定让衡山人买门票上山,衡山县有水可以卡住南岳人的脖子收钱,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不是很合理吗?诸位想一想,南岳只是暂时缺水,需要解决的是眼前几万人饮水的小困难,可为什么就这么难呢?而当年林县要解决的是近60万人长期饮水、灌溉的大难题,从山西引水,怎么就那么容易呢?顽石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
 
“红旗渠工程不光是林县(隶属河南)的事,要从山西平顺县将浊漳河水引来,穿越太行山,牵涉到两个省。大家想一想,如果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修建这样的工程,谁才能协调解决两个省之间的事情?在山西境内的20多公里总干渠该给平顺县多少征地费?拆迁房屋需要付出多少补偿?修建过程中的爆炸声导致平顺农民喂养的很多猪牛羊死了,山上的滚石还压塌了平顺一些百姓的房屋,毁坏了当地的农田,这又该赔付多少?还有,修成之后每天需要浊漳河供水,靠水吃水的平顺该按天还是按立方收费?要搞定这些事情,除了巨额的经济负担,旷日持久的扯皮是必然的吧。可在当时,就是两个县的领导一碰头,沿路公社和大队的干部一协商,上述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林县不需要花费多少钱,就顺利地从邻省将水引来了。”
 
无需进行高深的理论探讨,通过南岳从衡山引水遇阻和林县顺利从山西引水这两个具体事例的比较,就不难发现,计划经济有着无可比拟的巨大的优越性。
 
可40年来,许多人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丑化计划经济。比如,搞计划经济是“吃大锅饭”、“养懒汉”、“效率低下”等等。
 
再举个例子吧。八月份,顽石考察了三线建设的部分城市,参观了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后来写成《这个地方为什么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三线建设——壮丽辉煌的史诗》两篇文章,有理有据地阐述了三线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可百度在描述三线建设成果的时候极其简略,却洋洋洒洒归纳了三线建设七大教训:
 
“一、当时,各级‘三线’建设指挥部都把抢时间、争速度放到了突出地位。结果一些建设项目未经周密勘探就盲目定点……没有搞好总体设计就全面施工;片面追求速度,忽视施工质量;辅助和配套设施没有建成就凑合投产……多建设项目长期形不成生产力,给国民经济背上了一副十分沉重的包袱。”
 
“二、计划经济最大问题是不能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三线建设形成了一大批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在当时只是国家机关的行政附属物,丧失了人、财、物、产、供、销的自主权,既无动力,又无压力,也没有活力。结果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浪费惊人……”
 
“三、政治运动影响三线建设。……‘政治建厂’的经验;发动贫下中农参加基本建设,大打人民战争的经验;边建设、边施工安装、边生产,先生产后生活、先厂房后宿舍的经验;发扬‘干打垒’精神,节约建筑材料的经验等等。这些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和基建程序,给三线建设造成了危害。”
 
“四、积累率过高,投资结构不合理。首先是农、轻、重产业结构比例失调……其次是扩大了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直接原因是由于三线建设形成基本建设规模过大,积累率过高,抑制了消费,人民生活受到了影响……”
 
“五、……过分强调了山、散、洞原则,势必违反经济规律,达不到应有的效益。”
 
“六、忽视沿海老基地的发展,影响整体国力的增长……”
 
“七、忽略的三线人员待遇差距和基本生活保障……”
 
按照上述总结,计划经济与三线建设简直是罪大恶极,罄竹难书。可是,去年央视《国家记忆•大三线》纪录片中公开承认:
 
“三线建设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它极大地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确保国家有了安全可靠的战略大后方,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事后的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创造了条件。”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近40年,主流经济学家一边倒地全盘否定计划经济,已经到了完全颠倒黑白的地步。试想,新中国建国之初,经济总量还比不上小小的比利时,而到毛主席去世的时候,短短二十几年,中国就成了世界前六的经济大国,靠的不是计划经济吗?连西方经济学家都普遍承认毛泽东时代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可国内的主流叙述却是“经济到了奔溃的边缘”。这种现象值得深思啊!
 
既然计划经济有着巨大的优越性,那为什么一些人一定要贬低甚至污蔑计划经济呢?
 
原因就不说了。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真正的转折发生在1992年(4-1)

下一篇:真正的转折发生在1992年(4-2)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