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25 20:51:08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顽石 - 小 + 大
为楚怀王、顷襄王说几句公道话(外一篇) 因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臣,导致楚国衰颓,并最终为秦所灭,顽石对其向无好感。可仔细想来,觉得怀王也并非一无是处,他身上还是有若干闪光的地方。 据史书记载,楚怀王执政早期还是颇有建树的。怀王继位之初,励精图治,破格任用屈原等人实施变法,楚国因之强盛,随即大败当时强大的魏国,使楚国成为各诸侯国中经济最发达、军队最强盛、人口最多、地域最广的国家。楚怀王十年,在怀王的推动下,楚、齐、赵、魏、韩、燕、义渠形成了七国合纵伐秦的局面,而楚怀王也顺理成章被推举为合纵长。 就在楚怀王事业与声望达到顶峰的时候,这个刚愎自用的君王忽然利令智昏,听信谗言,疏远屈原,使七国合纵的大好局面为张仪离间所拆散,终至身为秦囚,客死他乡,成为千古笑柄。 姑且不论楚怀王建立煌煌功业的早期,就是他的庸政后期以及被秦国囚禁的日子里,我认为至少有两点应予肯定。 其一,楚怀王宁死不屈的气节应予赞赏。 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秦国张仪欺骗怀王要其以断绝齐国之交换取秦国割让六百里商于之地,怀王中计,与齐国断交后只得到秦国六里地。怀王恚愤,发兵进攻秦国,被秦军大破于丹阳。怀王再召举国之兵,发动进攻,惨败于蓝田。两年后秦国攻取召陵,楚国三战皆败,于是走向没落。至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约怀王在武关会面。怀王不听昭睢、屈原劝告,决定前往武关,结果被秦国扣留,秦王逼迫他割地保命,遭到严词拒绝。 不难看出,楚怀王只是上当受骗,并非主动投敌,虽然愚蠢,但他不为苟且偷生而出卖国家利益的气节还是应当肯定的。难怪当怀王命丧咸阳秦国将其遗体送还楚国的时候,“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如果怀王是主动投敌,卖国求生,那他归葬故里的时候是一定不会获得国人同情的。 其二,对屈原也没有做得太绝。 《史记•屈原列传》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正是因为怀王对屈原的重用,楚国才在怀王的治下迅速崛起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然而在奸臣诽谤、外敌离间、宠妃挑拨之下,怀王将屈原罢黜,并将其流放,楚国失去干城,从此一蹶不振。这样的怀王既是可悲的,也是可恨的。 怀王和他的继任者顷襄王虽先后两次流放屈原,却并未株连其妻子儿女,所有史书均无这方面的记录。另外,屈原虽遭流放,但还有言论自由,甚至还可以讥刺君王昏庸、朝政腐败,中华因此有幸而留下了《离骚》《九章》《九歌》等璀璨的诗章。如果楚王将屈原囚于监牢,甚至将其诛杀,中华文明岂不要缺失最绚烂的一页?由此看来,两代楚王虽然无道,但还不算太下作残忍,比之后世杀害岳飞还要株连其家人的宋高宗和秦桧之类的君臣还是要有人性许多。 屈原,用也怀王,黜也怀王;楚国,兴也怀王,亡也怀王。因此,对楚怀王很难一概而论。我肯定不会喜欢这个自毁长城自掘坟墓的君王,但因他尚有宁死不屈的气节,以及对屈原并未施以极刑,所以我还是要为他说上几句公道话。 唐太宗君臣论隋炀帝 据《贞观纪要》记载,贞观二年三月,唐太宗和大臣们探讨隋朝灭亡的原因,他说:“我读了《隋炀帝集》这部书,发现语言深奥渊博,看得出来炀帝是褒扬尧、舜而贬斥桀、纣的,但他做起事来为什么又相反了呢?”魏征答道:“君主虽然贤哲圣明,但也应当虚心接受别人的劝谏,这样才能使有智慧的人贡献他的才能,勇敢的人竭尽他的全力。隋炀帝这个人,仗着自己超人的才智,骄傲自大,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尽管他嘴里说的是尧舜的美德,但做的却是桀纣之所为。隋炀帝没有自知之明,遭到覆亡的下场势所必然。”唐太宗听了,深有感触地说道:“前人的教训离我们不算远啊,应当引为借鉴!” 人们常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意思是说,一个人说的话、写的文章就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为人。其实,这只是善良人的愿望。不能否认,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切莫忘了,言不由衷、口是心非、口蜜腹剑也是极常见的现象。 为什么唐太宗能成为封建时代第一明君?为什么魏征能成为千古第一谏臣?为什么唐太宗君臣能开创“贞观盛世”?为什么大唐能做到“万国来仪”?从上面这段君臣对话中,我们约略可以窥见其中的奥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主宰天下命运的君王不仅要“口诵尧、舜之言”,而更要“身为尧、舜之行”。 2018.10.25 |
责任编辑: |
下一篇:人民的江青,一支娇艳的寒梅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