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7 06:57:39 点击: 次 来源:旗帜中流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列宁反对孟什维克的斗争及其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1903年先在布鲁塞尔、后移到伦敦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多数派)与党内的另一派孟什维克(少数派)因意见不合而分道扬镳。 大会主席团的主席是普列汉诺夫,列宁为副主席。大会的主要议程就是通过党纲和党章。在有关党的纲领上要不要写上无产阶级专政和党章中关于党员资格的问题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在党员资格问题上,列宁认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应该摒弃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在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所形成的那种自由、散漫的“俱乐部模式”,建立一个以少数“职业革命家”为核心、多数党员对其绝对服从的组织模式,即民主集中制。列宁的主张,遭到了党内另一派的质疑和反对。列宁的老友兼同学马尔托夫反对列宁的观点,坚持以第二国际所属的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为建党模板,主张把一切声称愿意入党的人全部吸收进来,并认为党员并不需要高度集中化、组织化,只需“经常亲自协助党”就行了。马尔托夫认为,这样做会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因此,他主张党要敞开大门,凡是表示拥护党的纲领的人,或者在物质上向党提供帮助的,都可以自动成为党员;他认为党员在群众中分布得越多、越广泛,党的影响就会越大。列宁则认为,这种主张混淆了工人阶级的先锋分子和工人阶级的一般群众,甚至有时候无法区别实际工作者和空谈家。因此列宁主张,加入运动的群众越广泛、党组织越是要密切联系群众,组织内部就越是需要严格的分工。大会就这一分歧问题举行表决,马尔托夫一派获得了微弱多数。 列宁提交的党章提交大会审议,投票表决结果,在党纲问题上通过了列宁的意见,写上了有关无产阶级专政的条文;但在党员资格问题上,列宁的意见被否决。然而,最后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这一派代表形成多数。 尽管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在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成为多数派,但在要求少数服从多数时,列宁十分注意保障少数人坚持自己观点的权利。 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后,由于孟什维克无视党的组织纪律,肆意进行宗派活动,不过一年时间,俄国党就陷入了分裂状态,两派各有自己的中央、各有自己的机关报。1905年革命的到来,向无产阶级提出了组织武装起义、推翻沙皇政府、如何对待农民、如何对待自由派资产阶级等一系列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迫切需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制定出一个统一而周密的策略。为此,就必须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来制定统一的策略。 尽管党的“二大”之后,由于普列汉诺夫的倒戈,致使孟什维克篡夺了党的机关报《火星报》的领导权,但孟什维克仍认为党内大多数人都反对他们,召开“三大”对他们不利,最终拒绝了参加“三大”的邀请。列宁原来考虑,孟什维克少数派只要参加“三大”并认真执行大会通过的决定,他们完全可以拥有他们应当获得的权利。早在“三大”召开之前一年,即1904年5月,列宁在给几位中央委员的信中就说:他绝对愿意向少数派“保证用党的经费出版他们的一切著作,不加修改,也不加评注”,并“通过专门的决议,保证少数派特别迫切要求得到的权利”。1905年4月至5月“三大”召开时,尽管少数派没有参加,代表大会仍然在党章中作出专项规定:“任何已被代表大会或中央委员会批准的组织,都有权用自己的名义出版党的书刊”。所谓出版党的书刊,是说所出的书刊,党都予以认可,并用党的经费出版。这表明,尽管少数派缺席,“三大”仍然虚位以待,多数派仍在创造条件准备同少数派共事。列宁解释说,“三大”虽然认为少数派的机会主义倾向是不对的,但仍“在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党章中明文规定了对任何少数派的权利的明确保证。少数派现在有党章保障的绝对权利坚持自己的观点,进行思想斗争,只是争论和意见分歧不能导致破坏活动,不能妨碍正常工作,不能分散我们的力量,不能阻碍同心协力地向专制制度和资本家作斗争”。 然而造化弄人,当列宁真心实意地为少数派制定专项政策并不厌其烦地作出保证时,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未来的统一代表大会上充当少数派角色的,竟是布尔什维克自己。党的统一的第四次代表大会是在1905年“十二月武装起义”失败之后,于1906年4月召开的。当时,由布尔什维克占优势的地方组织都坚守在大城市和工业中心,它们或因遭到摧残而严重削弱,或者正在组织起义队伍且战且退,因此只能选派较少的代表出席大会。而孟什维克在非工业地区有很多组织,反而能选派更多的代表出席大会。结果,孟什维克在代表大会上成了多数派,而布尔什维克成了少数派。会上,孟什维克以62票对布尔什维克的46票通过了支持地主资产阶级的杜马、放弃武装起义准备等决议。 作为少数派,对大会决议有批评的自由,但行动必须一致,不能造成党的分裂,这是规则。布尔什维克遵守了这项规则。孟什维克却不讲规则,他们企图趁人之危,削减布尔什维克作为少数派应当享有的权利。本来“三大”党章规定,达到全党 1/2 以上票数就可以要求召开新的代表大会。孟什维克却在起草“四大”党章时把要求召开新的代表大会的门槛抬高,把全党票数的 1/2 提高到全党票数的 2/3 。只是由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坚决反对,孟什维克才被迫恢复了“三大”的规定。 由于孟什维克的中央在“四大”以后在基本策略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机会主义立场,激起了全党绝大多数地方组织的愤慨,根据它们的要求,1907年5月召开了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在这次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中央委员会上,布尔什维克稳稳地获得了多数,从而结束了此前布尔什维克在全党占多数而在党的最高机关中占少数的不正常状态。 在1905年革命被镇压后的斯托雷平高压统治时期,孟什维克内部发生分裂。以马尔托夫为首的多数派主张取消党的秘密组织和秘密工作,企图以此换取党的合法存在,成为取消派;以普列汉诺夫为首的少数派则主张保存秘密党组织,被称为护党派。取消派孟什维克分子认为俄国生产力落后,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无产阶级起来进行革命,主张俄国的民主革命由资产阶级去领导,反对无产阶级参与民主革命,更反对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争取领导权,他们害怕这样会吓跑资产阶级而不利于反对沙皇专制的民主革命。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孟什维克坚持社会沙文主义立场,支持沙皇政府对外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后,孟什维克在相当多的地方苏维埃组织中享有影响力。当时,各地工兵代表苏维埃中绝大多数的代表均由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两党委派。这两个小资产阶级政党占据多数的苏维埃,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后,把自己确定为检查和监督临时政府行动的机关,充当起俄国资产阶级在沙皇时期通过议会监督皇帝一样的角色,并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表示支持,只要临时政府履行自己所许下的诺言。列宁指出:“在苏维埃中,只有少数代表拥护革命工人的政党,即拥护要求全部国家政权归苏维埃的布尔什维克社会民主党人。多数代表则拥护反对政权归苏维埃的孟什维克社会民主党人和社会革命党人。这两个政党不但不主张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并用苏维埃政府来代替,反而主张支持资产阶级政府并同它妥协,同它组织共同的政府。” 然而,新上台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内继续实行没有沙皇的沙皇政策,对外继续参加帝国主义战争,在国内造成普遍的民众失业和饥荒,导致临时政府失信于民,致使国内民怨沸腾。1917年7月17日,彼得格勒50多万工人、士兵和水兵上街游行,示威群众高呼“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要求苏维埃中央执委会立即夺取政权。此时,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居然同意把反动军队调进彼得格勒。7月17日下午2时,彼得格勒军区司令以“维护市内秩序”为名下令部队向示威群众开枪,造成400余人伤亡,并宣布首都戒严、解除工人武装、封闭《真理报》并通缉列宁。资产阶级举起了屠刀。至此,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把小资产阶级拉去同资产阶级结盟的政策遭到可耻的失败。二月革命以来,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一直受到大部分群众的信任,“七月事变”则使他们彻底失去了工人和士兵群众的信任。列宁于1917年7月总结道:“俄国革命的教训是:劳动群众要挣脱战争、饥荒和地主资本家奴役的铁钳,就只有同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党完全决裂,认清他们的叛徒嘴脸,……。” 1920年,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提出了“布尔什维主义是在反对工人运动内部的哪些敌人的斗争中成长壮大和得到锻炼的”这样一个问题。列宁明确回答道:布尔什维克就是在反对小资产阶级机会主义的斗争中锻炼成长的。列宁指出:“由于小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常受到压迫,生活往往急剧地恶化以至破产,因而容易转向极端的革命性,但同时却不能表现出坚韧性、组织性、纪律性和坚定性。同时,这种革命性是动摇不定的,很快又会消沉颓丧。”而在当时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孟什维克派就是这种小资产阶级机会主义的代表。 十月革命胜利后,作为一个政治派别的孟什维克,由于它坚持机会主义立场,并从事敌视苏维埃国家的活动,最终被取缔。孟什维克的成员则发生分化,有的坚持反苏维埃活动,同富农相勾结,或同高尔察克分子和邓尼金分子结成联盟,公开号召推翻苏维埃政权,遭到法办,有的则逃亡国外,有的退出政治活动。也有一些孟什维克成员承认错误、改变立场,以至加入布尔什维克党。还有一些孟什维克成员当选为全俄苏维埃代表和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中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汪洋大海。毛主席曾经教导我们:“必须善于把我们队伍中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引导到无产阶级革命的轨道,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关键问题。”这个问题,在近二十年里左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已经初见端倪,例如幻想走捷径、靠高层“健康力量”解决问题,等等。今天的我们,必须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为了让左派队伍更好地团结起来、统一起来,就要像列宁所说的那样:“在统一以前,并且为了统一,我们首先必须坚决而明确地划清界限。不然,我们的统一就只能是一种假象,只能掩盖存在着的涣散状态,妨碍把这种涣散状态彻底清除”。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你凭什么看不起郭沫若?
共有 0 条评论 |